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9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化苗木抚育动力底盘是一台可更换工作模块的多功能绿化苗木作业设备,其作业臂作为动力底盘的关键受力装置,分析其强度特性十分必要。应用Solid Works软件建立作业臂三维模型,并在Simulation模块下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四种工况下作业臂整体应力、位移云图、关键构件应力云图,以及关键构件在四种工况下的受力最大值点,其对后期作业臂的结构设计及优化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的理论,分析了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林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树立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延长产业发展链和提升林下经济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多穗柯主要药用活性成分与矿质元素的种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对设置在江西省分宜县多穗柯全分布区的5个种源试验林植株叶部根皮苷、三叶苷、总黄酮、有机碳、氮、磷和钾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种源多穗柯叶部根皮苷、三叶苷、总黄酮、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差异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不同种源根皮苷含量变异范围为16.03~64.35 mg·g-1,三叶苷含量变异范围分别为4.76~29.97 mg·g-1,根皮苷含量变异范围为61.59~81.05 mg·g-1,其中重庆北碚为根皮苷、有机碳、全磷和全氮含量高的种源,与其他种源相比根皮苷含量最高,四川米易三叶苷含量最高,江西分宜总黄酮含量最高。多穗柯根皮苷含量随日照时数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P <0.05),三叶苷含量随无霜期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总黄酮含量随经度增加呈极显著增加的趋势,随降水量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根皮苷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碳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5个多穗柯种源可划分为2个类群,高根皮苷、高总黄酮、低三叶苷类群和低根皮苷、低总黄酮和高三叶苷类群。【结论】多穗柯根皮苷、三叶苷、总黄酮和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具明显种源变异,重庆北碚、四川米易和江西分宜的多穗柯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TDZ对组培苗增殖的影响情况,探讨了TDZ在衰退组培苗复壮过程中的作用,以增殖衰退的杏香兔耳风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就TDZ的不同添加方式(抽滤灭菌和高压灭菌)和不同浓度(0.0、0.2、0.4、0.6、0.8、1.0 mg/L)处理对组培苗增殖系数、有效芽及苗高生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当TDZ的浓度0.2 mg/L时,TDZ的添加方式对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和有效芽数均有较大影响,抽滤灭菌后的增殖系数和有效芽数要明显高于高压灭菌的;不同浓度的TDZ对有效芽数和髙生长的影响均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当TDZ浓度为0.8 mg/L时,苗质量总体达到最优,增殖系数为5.11,达到了预期的复壮效果;最优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 0.02 mg/L+IBA 0.1 mg/L。在杏香兔耳风组培苗复壮过程中,TDZ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经营中保持森林结构稳定性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7,(5):28-34
采用小班水平上的划分方法,将小班看做是林分中的"单木",相邻小班之间的边缘效应近似模拟了林分中"单木"与"单木"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利用GIS构建森林耦合体。通过复杂网络将之抽象化为森林耦合网络,利用已构建的森林耦合网络结构稳定性模型,针对人工林的林学特征与经营方式,探究人工林经营中森林结构稳定性的优化调控。研究结果表明:1)当森林耦合体中存在面积较大的、林分质量较差的小班时,可将其更新为面积较小的小班,在小班上选择性更新与周围小班不同的树种,使面积较大的小班逐渐演替为"混交"的面积较小的小班。这一过程平衡了面积较大的小班周围介数分布,提高了森林结构稳定性。2)当森林耦合体中存在林窗时,可以在林窗中补植与周围优势树种不同的林木。这一过程降低了林窗周围节点的介数,平衡了整个网络的介数分布,提高了森林结构稳定性。研究森林耦合网络结构优化,实际上就是解决小班如何在有限空间内的合理布局,旨在为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如何保持森林结构稳定性,同时又兼顾林业生产的可操作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明油茶花粉直感效应和品种精确配比。[方法]以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53号4个良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授粉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不同授粉组合下油茶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的差异,同时按照混料设计优化油茶品种配置模式。[结果]不同授粉组合在油茶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等方面均差异显著,异交授粉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自交授粉。综合分析上述各项指标,长林53号的推荐配置授粉品种是长林4号,长林3号、长林4号和长林40号的推荐配置授粉品种均是长林53号。3个品种配置,采用长林4号(33.65%)+长林40号(26.18%)+长林53号(40.17%)时产油量最高。[结论]油茶在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等方面存在花粉直感效应,利用花粉直感效应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通过选择授粉品种以及品种的比例配置,促进油茶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水文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1984-1990年,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对22年生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中的主要水文要素:降雨、林冠截留、树干茎流、土壤水分含量、径流及各种水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林林冠的截留率为10.20-17.56%,茎流率为0.98-1.40%。土壤层较薄,含水率低,水文物理性质较差,土壤蓄渗性能较弱。林地径流量较小,且多为表层流。降雨输入林地的养分量大于径流的输出量。林内雨和树干茎流淋溶的养分量占养分还原总量的48-53%。其淋溶的K、Mg、N的养分量超过凋落物归还量。  相似文献   
9.
杉木营养平衡与苗木干物质的分配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详细研究了不同营养 (N、P、NP)条件下杉木苗木干物质在根冠的分配规律 ,结果表明 ,不同的营养条件可导致苗木光合产物在根冠发生明显再分配 ,苗木的营养状态和根冠干物质分配的关系规律可应用异速生长模型y =axk 来描述和刻划。基于营养与光合产物在根冠的再分配规律及异速生长模型参数k值对营养胁迫反应的敏感性变化规律 ,提出了新的营养平衡理论和营养诊断方法 (称之为苗木群体营养诊断法 )。营养诊断法则为 :(1)在某一营养条件下 ,如果苗木异速生长模型参数k <1时 ,表明根系相对生长速率高于冠层相对生长速率 ,苗木处于营养亏缺状态 ;(2 )当k >1时 ,表明苗木冠层相对生长速率高于根系 ,苗木处于营养过剩状态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 ,k >1是不会出现的 ;(3)当k =1时 ,表明根系和冠层相对生长速率相等 ,苗木处于营养平衡状态。根据新的营养诊断方法 ,制定了杉木叶片和土壤营养诊断标准 ,并通过大量的杉木幼、中、近熟林施肥试验结果验证了营养平衡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2种氮形态5种施氮水平(N0、N1、N2、N3、N4分别代表0、20、40、60、80 kg·hm-2·a-1,共10个处理)研究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沉降第1年,高氮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显著,氮处理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波动较大;沉降1年后,各处理的变化规律稳定,波动较小。12月份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和细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氮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故不宜在12月采集土样。氮沉降量影响微生物总量,总体而言低氮处理促进微生物生长,最高氮处理抑制微生物生长,NH4+-N2或N3和NO3--N3处理微生物总量最多。不同微生物类群对氮沉降形态和沉降量的响应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低氮处理时,硝态氮处理对细菌数量生长的影响大于铵态氮处理,2种形态氮的N2或N3处理细菌数量最大。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影响真菌的生长,且NH4+-N1和NO3--N3处理真菌数量最多。不同氮沉降形态对放线菌数量影响显著,沉降1年后高氮沉降量对放线菌生长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