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60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134篇
  61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nderstanding yield potential, yield gap and the priority of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in current intensive maize production is essential for meeting future food demand with the limited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field experiments using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which were basic productivity(CK), farmer practice(FP),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HH), and super high yield(SH), to estimate the yield gap. Different factorial experiments(fertilizer, planting density, hybrids, and irrigation) were also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riority of individual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the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W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ize yields of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The treatments of CK, FP, HH, and SH achieved 54.26, 58.76, 65.77, and 71.99% of the yield potential, respectively. The yield gaps between three pairs: CK and FP, FP and HH, and HH and SH, were 0.76, 1.23 and 0.85 t ha~(–1), respectively. By further analyzing the priority of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FP and HH, as well as HH and SH, we found that the priorities of the management factors(contribution rates) were plant density(13.29%)fertilizer(11.95%)hybrids(8.19%)irrigation(4%) for FP to HH, and hybrids(8.94%)plant density(4.84%)fertilizer(1.91%) for HH to SH. Therefore, increasing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FP was the key factor for decreas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FP and HH, while choosing hybrids with density and lodging tolerance was the key factor for decreas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HH and SH.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玉米精密电驱排种控制系统无法快速适应多类型排种器排种控制的问题,在玉米CAN总线电动排种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对玉米排种器排种驱动进行现场标定的电驱控制系统。系统在排种驱动电动机控制信号与排种盘转速之间的对应关系中,采用分段线性插值的方法现场获取排种器驱动曲线,实现排种盘转速标定与控制。以国产气吸式玉米精密排种器和指夹式玉米精密排种器为试验对象,在模拟车速下,对系统排种盘转速现场标定的控制准确性进行试验。电驱气吸式排种器排种盘转速控制性能试验中,株距设定为25 cm,车速设定为3~12 km/h(间隔3 km/h),结果表明,系统调节时间最长为0.80 s,稳态误差最大为0.81 r/min,控制精度最低为97.42%。电驱指夹式排种器排种盘转速控制性能试验中,株距分别设定为20、25、32 cm,车速设定为4~9 km/h(间隔1 km/h),结果表明,总体排种盘转速平均调节时间为1.09 s,标准差为0.26 s;总体平均稳态误差为0.38 r/min,标准差为0.23 r/min;总体平均控制精度为98.30%,标准差为1.01%。与分段PID排种转速控制系统控制性能进行对比得出,支持转速现场标定的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平均调节时间减少0.51 s,平均稳态误差增大0.16 r/min,平均控制精度降低0.63个百分点。选用指夹式排种器,进行了播种均匀性田间试验,株距为20 cm,车速范围为4~7 km/h(间隔1 km/h),结果表明,播种合格指数大于等于84.26%,变异系数小于等于18.29%,说明系统能够完成对玉米精密排种器排种转速控制曲线的高控制精度现场标定,能够精准控制电驱排种转速。  相似文献   
3.
选择纬度、经度以及16个与水热状况有关的气象因子进行R型主成分分析,用前5个主成分坐标值进行模糊ISODATA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用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各类的判别函数式,回判准确率为91.81%;结合模糊相似优先比的结果,将研究区区划为南洋楹适宜发展区、南洋次适宜发展和南洋楹控制发展区3个气候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纬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3个与火炬松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因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的方法对研究区火炬松的气候适宜性进行研究,进而将研究区区划为火炬松气候适宜区、火炬松气候次适宜区和火炬松气候不适宜区3个气候生态区.  相似文献   
5.
单片机驱动网卡的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种采用单片机驱动PCI总线网卡以实现串行设备与以太网连接的设计方案。采用该方案可以方便地实现单片机上网,为现场串行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和远程通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河北省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快河北省林业重点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石油燃料的消耗增加,能源消耗以及环境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能源汽车(文章是指新能源公交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近几年汽车销售量增长迅速,石油消耗量大幅增加,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文章主要从国家政策、车辆使用情况、配套充电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浅议新能源公交车在推广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CAN被设计作为汽车环境中的微控制器通讯,在车载各电子控制装置ECU之间交换信息,形成汽车电子控制网络。文章主要介绍了CAN总线系统的基本内容,从其发展及特点着手,重点阐述了总线系统基本知识及在现代轿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精密播种作业中播种下压力和播深的实时监控和质量评价,设计了一种多行播种机下压力和播深CAN总线监控与评价系统。系统采用基于角度和轴销传感器的播深和下压力测量装置,优化设计了液压驱动和分区控制的气压驱动装置,开发了基于Co De Sys(Controlled development system)编程环境的智能终端交互界面和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控制程序,实现了基于CAN总线通信的作业参数监测控制和质量评价。通过搭建的室内试验台完成了播深和下压力静态建模试验,建立了适应不同设定播深的下压力测量模型。分区控制系统响应测试试验表明,在调节范围(0. 2~0. 6 MPa)内,系统超调量低于5. 97%;响应时间与控制行数和设定气压正相关;在设定气压(0. 1~0. 6 MPa)范围内,6行播种机调节时间不超过2. 35 s。为测试系统工作性能,在25、50、75 mm 3种设定播深下,对左区控制(600 N)、右区控制(300 N)、机械调节和自重调节4种控制方式进行了田间性能试验。土壤压实和播种下压力控制效果试验表明,主动分区控制方式可实现更为稳定的土壤紧实度,且在浅旋地块环境下,右区控制方式可达到最优的下压力稳定性,其控制合格率不小于95. 78%;播深控制效果试验表明,随着设定播深的增大,播深质量显著降低,在设定播深25~75 mm范围内,左区控制、右区控制、机械调节和自重调节对应的最小播深合格率分别为91. 92%、92. 53%、70. 44%和58. 72%,对应的最大标准差分别为2. 22、3. 11、3. 69、7. 70 mm,对应的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 52%、4. 40%、4. 96%和14. 01%。相比机械调节和自重调节,分区控制系统提高了单体下压力和播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韩冰  王民 《农机化研究》2007,(2):185-188
运用发动机负荷率、驱动轮滑转率和作业阻力等3个参数模型,对耕作机组进行控制研究.将模拟数据用合理的方法处理后进行模拟控制,包括输出档位、油门位置和耕深控制信号动控制.根据选定的控制策略,使发动机按最低油耗曲线运行,获得了很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由于CAN总线的特点,使在耕作控制中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