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0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林业   564篇
农学   198篇
基础科学   190篇
  1192篇
综合类   1633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86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1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333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环境气候数据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探索其适生区变迁规律。通过ArcGIS和SPSS对模拟结果分析显示,当前气候条件下独一味最适宜生长地区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四川与西藏,甘肃与青海交界处,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24.87%,其中西藏自治区适生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四川和青海,甘肃和云南占比最小;未来气候变化使适生区几何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97.1 km,且海拔上升267 m;气候变化带来的适生区扩大面积约为退化面积的2倍,各省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加,西藏增加最多,其次是四川,青海略有增加,云南和甘肃变化不大;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发生,人工引种驯化应选择海拔相对较高区域,而低海拔地区由于退化风险,应作为物种保护区域重点监测。本研究将为气候敏感地区野生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及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壤侵蚀是滇池流域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掌握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和改进。以降雨量、DEM、土壤类型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选择降雨、土壤、坡度坡长、植被覆盖4个因子建立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对滇池流域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空间分布上,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滇池周边。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滇池流域山地区域,地形陡峭。时间变化上,1999—2014年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程度呈下降趋势。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20.18%,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减少20.31%,轻度敏感区的增加来源于中度敏感区的转变,转变区域分布于滇池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在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因子中,降雨是影响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关键因子。研究滇池流域土壤敏感性时空变化,识别滇池流域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区域,有助于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态治理和土地利用优化。  相似文献   
3.
FAHP-GIS在FAST台址单体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贵州省平塘县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台址光明顶滑坡的危险性及其区划,为该区及相似地区的滑坡灾害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地形地貌、岩性岩组、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及灾害历史等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发展二级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构建基于模糊层次法(FAHP)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完全参与对指标隶属度矩阵的运算,开展针对喀斯特单体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光明顶坡体总体居于中危险和低危险水平,局部高危险,高危险区域主要位于1 H馈源塔和断层破碎带区域的3个支撑柱附近,高危险区约占研究区面积的4%。[结论]光明顶坡体存在安全隐患,已经对精密的射电望远镜设施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本文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评价方法在单体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且可操作。  相似文献   
4.
李霞 《绿色科技》2020,(3):197-200
对重庆市直辖以来的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有关旅游数据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间隔周期为5年,结合使用GIS、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相关系数为0.99,说明重庆夜间灯光指数与有关旅游数据呈高度及显著的相关性,估算得到的旅游数据密度能够从一定层面反映重庆旅游发展状况的宏观分布现状,可为重庆市作出后期的旅游发展空间分布、相关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起超 《农业工程》2020,10(2):26-28
气候、资源和水土等地理信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GIS技术分析复杂多变的地理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分辨和测试。阐述了GIS技术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并对GIS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苜蓿叶面积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借助数码相机获取苜蓿叶片和参照物图像,经R2V矢量化后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其面积和周长等特征信息。结果表明,参照物周长、面积提取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55%和1.08%,远小于叶面积仪器的测量误差(5%~15%),说明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苜蓿叶面积测定是切实可行的;作为GIS应用的一个拓展,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一次性自动输出大量苜蓿叶片的单叶周长、单叶面积、叶片数等多项信息,因此与其他叶面积测定方法相比,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定叶面积具有精确、简捷、数据处理量大、额外投资小等优点,适用于在科研领域和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是反映草地合理利用强度的基本单位。为提高草地合理载畜量的划分精度,根据“极大似然逼近原理”,创建了异质因子控制下的“线性回归+区域化值残差修正”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汇总数据中县域理论载畜量和1∶4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为基础数据,采用分省控制构建了理论载畜量与植被类型-生产力异质植被斑块的线性回归模型,其判定系数由全国模型下的0.867提高到0.937,拟合优势度较高,所获得的中国公里格网草地合理载畜量分布图空间化精度也较高。中国公里格网草地合理载畜量分布图不仅表明了不同类草地因生产力的不同有不同的放牧要求,也体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草地载畜能力的差别,有效反映了单位面积内草地植被载畜-生产力水平,为生态治理和草地资源保育工作中合理制定草地利用强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Zoonotic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ZCL), a vector‐borne disease, poses serious psychological as well as 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 to many rural areas of Iran.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nalyse yearly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possible spatial and spatio‐temporal clusters of the disease to better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ZCL in rural areas of an endemic province, located in north‐east of Iran.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performed on 2983 recorded ca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0–2012 at village level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Global clustering methods including the average nearest‐neighbour distance, Moran's I, general G indices and Ripley's K‐function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annu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xisting point patterns. Presence of spatial and spatio‐temporal cluster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patial and space–time scan statistics. For each year, semivariogram analysis and all global clustering methods indicated meaningful persiste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highly clustered distribution of ZCL, respectively. Eight significant spatial clusters, mainly located in north and northeast of the province, and one space–time cluster, observed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September 2010–November 2010, were detected. Comparison of the location of ZCL clusters wit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 showed that 97.8% of cases in clusters were located at low altitudes below 725 m above sea level with predominantly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and poor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e identified clusters highlight high‐risk areas requiring special plans and resources for more clo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9.
Cleome gynandra L., commonly known as cat's whiskers, is an erect, branched, annual herb,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Cleomaceae. The species is thought to have originated in tropical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reafter have spread to othe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ountrie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Cat's whiskers is a highly nutritious vegetable and also possesses numerous medicinal values, yet it is considered as a neglected and underutilized weed species (NUS) in most of the world. In India, C. gynandra is recorded in Assam, Gujarat, Kerala, Maharashtra, Rajasthan, Tamil Nadu, and Uttar Pradesh. There is no earlier report of this species in West Bengal, India. This report is the first record of natural occurrence of C. gynandra in West Bengal, India.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port is to provide vali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vasion and naturalization of this species in a new geographical area supported with suitable data. Global distribution data of cat's whiskers was retrieved from available web resources and mapped using Quantum GIS software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de novo nature of occurrence of this speci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赤水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以及空间分布,以赤水河流域中游城市仁怀市作为研究区,采用GIS与RS技术与生态风险指数(ERI)模型,开展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仁怀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以及演变机理,并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区域内有林地、疏林地、水域、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减少;(2)仁怀市土地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区域差异性,基本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转移的态势,中部地区生态风险高,建成区以及工业聚集区及其周边高,距离高生态风险区越远,生态风险等级越低;(3)整个研究区主要以中等及较高生态风险等级为主,2000年占整个研究区比例的50%以上,2014年达到65%以上。综上可知,仁怀市生态压力正在逐渐加大;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避免由于高生态风险区域向外延伸,造成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强度加大和面积增加。应当积极开展区域生态治理与恢复,强化土地利用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