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5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林业   290篇
农学   77篇
基础科学   53篇
  286篇
综合类   1141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1010篇
畜牧兽医   428篇
园艺   180篇
植物保护   9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7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满丽婷  张文莲 《北方园艺》2012,(18):102-103
采用同一基质、不同生根剂进行具鳞水柏枝硬枝扦插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根剂对插穗生根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秋季温室苗床扦插较易生根,插穗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生根成活,成活率达93.50%,且根质好,根系分布均匀,而且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以云南省普洱市主要植被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大小分布及变化特征。[方法]分别在5、8、15、25、3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内,利用内径为8.5 cm的根钻分3层(0~10、10~20、20~30 cm)获取思茅松与其它物种的细根、粗根及死根生物量数据。[结果]表明:随着思茅松人工林林龄的增长,思茅松细根生物量呈减少的趋势,而其它物种细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细根生物量最大出现在3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的思茅松粗根和死根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其它物种及林分的粗根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则随林龄增长而增加。思茅松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度0~10 cm内,其中,思茅松、其它物种、林分细根生物量以及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林龄和土壤深度对思茅松与其它物种的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与土壤深度的交叉作用对思茅松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对死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土壤深度及林龄与土壤深度的交叉作用对粗根与根系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结论]思茅松人工林随着林龄增长,群落结构与树种组成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根系生物量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以亚热带地区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开展2年(2010—2011年)的原位模拟大气氮沉降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以氮(N)含量计算):对照(CK, 0 kg·hm~(-2)·a~(-1))、低氮(LN, 50 kg·hm~(-2)·a~(-1))、高氮(HN,100 kg·hm~(-2)·a~(-1))。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探讨常绿阔叶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天然林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优势类群,占微生物总PLFA含量的78.3%。夏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季节发生显著差异;LN仅显著改变夏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HN导致春季和冬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分异,且在不同季节对土壤微生物变化类群的影响不同。此外,氮沉降未使真菌与细菌比(F∶B)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G+∶G-)发生显著改变,而使不同结构的环丙烷脂肪酸或异构脂肪酸等特殊脂肪酸比值发生改变,这表明短期氮沉降虽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但并未影响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力,微生物可能通过改变特殊脂肪酸含量应对短期氮沉降,不同季节的应对策略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探讨氮沉降对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时有必要考虑季节因素。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比生物质、燃煤及两者1∶1的混合燃料在燃煤炉具中采暖及炊事两种工况下的能量效率、排放特征及经济性能,具体量化生物质混燃的技术优势,为清洁低廉的生物质能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在燃煤炉具中混合燃料燃烧时的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生物质燃料,且其采暖工况效率高于炊事工况效率近20%。相比于燃煤,混燃时主要气态污染物SO2、NO、NO2综合减排效果良好,PM2.5排放量远低于国标限值(100mg/MJ)。其主要有机污染排放PAHs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高环PAHs在采暖和炊事工况下的减排率可分别达到34%和87%。而相比于生物质,混燃时CO排放较少,在采暖工况下减排率为46%,炊事工况则为61%。此外由于人为操作较少,采暖工况下的污染排放量较为稳定。混合燃料价格较低,单位能量价格为0.039元/MJ,而单位质量价格仅为燃煤的1/2,燃烧器可使用低成本燃煤炉具,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生物质专用炉具,可确保低收入家庭居民日常用能支出维持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95.
虹鳟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致病机理,利用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患皮肤溃疡病的虹鳟病灶处分离纯化获得1株优势菌株RBWF-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RBWF-1对虹鳟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5.5×10~6CFU/m L;通过对菌株RBWF-1 16S r 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Blast对比,发现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菌株NBRC 13748及无色亚种A.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s菌株NCIMB 1110的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一致性均为99.6%;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RBWF-1与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杀日本鲑亚种、无色亚种和史氏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mithia聚为一支;为进一步明确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结合传统生理生化试验对菌株RBWF-1各项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对比,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吻合度最高,因而判断该分离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同时,对分离菌株的气溶素、溶血素、封闭带毒素、DNA酶、丝氨酸蛋白酶、磷脂酶、S层蛋白7个毒力相关基因进行了PCR检测,检测结果均呈阳性;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菌株RBWF-1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淀粉酶、脂酶、DNA酶和溶血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虹鳟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感染特征、分类鉴定和疫苗研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脂肪的需求量。试验分为5组,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3.92%(L1)、6.25%(L2)、8.36%(L 3)、10.75%(L4)、和12.91%(L5)的等氮等能饲料,养殖56 d后采样。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从3.92%到8.36%逐渐增多时,鱼体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SGR)显著升高,饵料系数(FCR)明显降低;当饲料中脂肪含量继续增加时,鱼体WG和SGR呈下降趋势,FCR数则相反,且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2.91%时,鱼体WG和FCR与饲料脂肪水平为8.36%时差异显著。大鳞鲃形体指标受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其中,脏体比(VSI)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而肝体比(HSI)却呈降低趋势,且当饲料中脂肪水平分别为10.75%和12.91%时,大鳞鲃幼鱼HSI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脂肪水平对全鱼、胴体和内脏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显著影响较小,但仍能看出当饲料脂肪水平为6.25%时,全鱼的粗蛋白显著低于其他四组;全鱼、胴体和内脏的粗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而上升,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呈下降趋势。此外,以饲料中脂肪含量为自变量,分别以WG和FCR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可得,大鳞鲃幼鱼WG最大时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7.99%,而大鳞鲃幼鱼FCR最小时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8.76%。综上可知,大鳞鲃幼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7.99%~8.76%。  相似文献   
997.
998.
通过6个不同坡度、土壤和植物措施配置的试验小区,探讨了暴雨和径流冲刷条件下模拟边坡的侵蚀沟发育特征和植被措施的防护边坡作用。结果表明:种植灌木的褐黄土和料浆石的黄土坡面细沟发育明显,形态变化复杂,而草地几乎郁闭的砂砾土坡面只在降雨末期产生少量细沟。植被的防护作用与土壤结构和容重有密切关系,因而亟需提出不同边坡的植物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999.
陈俊 《土壤肥料》1994,(5):27-30
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县水稻配方施肥试验资料和测试数据和整理分析和相关研究,建立了土壤有机质、全氮与地力产量间的相关方程,以及地力产量与最高产量间的相关方程,同时探索出适合我县水稻的有关施肥参数,利用两个相关方程,就可算出水稻目标产量,再据目标产量和施肥参数,就可算出水稻的养分施用量。通过三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00.
除对中国学者已熟悉的CSLE,RUSLE,WEPP,EROSEM,LISEM,GeoWEPP模型进行述评外,还介绍了近年来新研发的区域侵蚀预报模型(SEMMED)、细沟侵蚀预报模型(RILLGROW)、浅沟侵蚀预报模型(EGFM)以及切沟侵蚀预报模型(GULTEM,DIMGUL,STABGUL),讨论了这些水蚀预报模型在我国推广应用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