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3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林业   558篇
农学   370篇
基础科学   346篇
  393篇
综合类   2631篇
农作物   353篇
水产渔业   195篇
畜牧兽医   1720篇
园艺   411篇
植物保护   13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59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4篇
  1977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 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8%和33.4%,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1.8%、12.3%、31.2%、27.8%、21.1%和-3.2%;与露地栽培处理相比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4.9%、39.1%、225.5%、1 423.9%、212.4%和93.5%。地膜覆盖增大了玉米全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半膜平作耗水量较露地栽培增幅分别为15.5%-29.2%、10.0%-20.8%和4.2%-12.6%。单季较高的耗水量导致3种覆盖处理在连作第二年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较连作开始期分别降低了37.3%、33.5%和30.9%,第三年降低了29.6%、27.5%和23.9%,造成土壤水分亏缺;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亏缺累计,出现土壤干化现象,引起产量波动,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结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理想的玉米种植模式;当年降雨量在320 mm左右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连作不宜超过2年,全膜平作、半膜平作玉米的连作时间不宜超过3年。  相似文献   
992.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T)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 a不同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有机C、NO3-N以及速效P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有机C含量比试验初期提高了4.92%~18.05%,NO3-N含量提高了17.98%~31.08%,速效P含量提高143.04%~212.87%。各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以NTS和TS降幅较小,仅为2.75%和6.26%。6 a间小麦和豌豆平均产量均以NTS最高(分别为2 030 kg·hm-2和1 381 kg·hm-2),而NT最低(1 608 kg·hm-2和1 060 kg·hm-2)。传统耕作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耕层肥力的提高,但产量效应不明显;地膜覆盖有些年份增产效应明显,但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在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既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也可以改善耕层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93.
网式散叶密集烘烤下部烟叶失水规律与烘烤效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网式散叶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装烟层烟叶的失水规律及其与烟叶烘烤效应的关系,采用称重器对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网式烟框装烟下部叶烘烤过程中失水量进行了实时测定,并考查烘烤过程中烟叶外观性状变化及烤后烟叶质量性状。结果表明:(1)烘烤过程中上、中、下三层烟叶失水率均呈Logistic曲线变化规律,在干筋期以前烟叶失水率下层明显大于中层,中层明显大于上层;(2)不同层次烟叶失水速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型变化趋势,全炕烟叶的平均失水率与中层烟叶接近;(3)各层烟叶失水变化规律及烟叶外观性状变化与烘烤过程中温湿度变化、烘烤时间的关系密切,对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对盆周山区春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笔者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盆周山区主栽春马铃薯品种‘米拉’和‘川芋56’与各地新品种在产量和生育期的对比试验,以及不同栽培方式对春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从产量和生育期综合考虑,结果表明新品种产量优势突出,建议推广,而‘米拉’和‘川芋56’,建议引进原原种扩繁;覆膜相对比不覆膜,垄作相对比平作都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因此最佳的栽培方式为垄作+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995.
以抚仙湖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对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保护区6个采样点、5个重要污染因子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中笔架山、湖心、大湾、矣渡5月份水质为Ⅰ类,8月份水质为Ⅲ类;明星鱼洞水质较差。结合水质监测结果和评价结果,保护区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丰水期输入湖泊的氮磷负荷较大,亟待整治;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客观反映水环境的质量状况,评价结果为保护区的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湖泊治理相关建议,为环保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菌剂浸种对大豆的促生增产作用及土壤理化特性与解磷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以无菌水浸种(O)作为对照,用固氮型根瘤菌(ON)、解磷型芽孢杆菌(OP)、解钾型芽孢杆菌(OK)、固氮-解磷复合型真菌印度梨形孢(OPr)及4种菌剂复配剂(ONPKPr)对大豆进行浸种处理,然后在大田和盆栽试验条件下首先分析了不同菌剂浸种对大豆的促生增产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理生化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菌剂浸种对大豆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及解磷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条件下与对照相比,OP、OPr和ONPKPr处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提高,分别提高37.44%、35.81%和44.19%;ON和ONPKPr处理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分别提高4.67%和5.00%。盆栽条件下与对照相比,ON和ONPKPr处理对大豆根瘤数、根瘤干质量和产量提升作用显著,大豆产量增幅分别为14.07%和15.00%,根瘤数分别增加41.13%和32.18%,根瘤干质量分别提高58.52%和49.70%。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菌剂浸种大豆根际土壤解磷菌群落均以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但放线...  相似文献   
997.
衡炎高速公路不同施工类型区水土流失分异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坡面径流小区法和钢钎法,对高速公路施工期不同施工类型区的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施工类型区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分异规律明显,因施工扰动破坏原地表覆被和土体结构,其值均大于自然未扰动坡面,尤以高陡开挖或回填坡面增幅最大,说明高速公路施工扰动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仅与土壤或母质类型有关,而且与施工期有关;高陡开挖和回填边坡是高速公路施工期需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8.
能源甜菜酒精发酵的工艺优化及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菌种ADY(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能源甜菜NY0503进行酒精发酵。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从底物浓度、料液比、加菌量、营养盐添加量、加磷量、pH值、转速、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9个因素中筛选出了加磷量、发酵温度和底物浓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并用响应面分析法求出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经优化后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12%、料液比(质量比)1︰1、加菌量15%、营养盐添加量0.5、加磷量1.9%、pH 5.0、转速130 r/min、发酵温度31℃和发酵时间44 h,共进行5批次验证试验,结果为酒精转化率的平均值为95.48%,与模型的理论值96.54%的差值仅占理论值的1.09%,进一步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灌排调控的稻田排水中氮素浓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基于农田排水氮素浓度及湿地进出口断面总氮(TN)、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浓度的监测,研究了灌溉排水措施以及沟塘湿地对农田排水中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的水稻全生育期稻田排水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较常规灌溉处理低12.08%、20.33%和13.51%;控制排水处理下稻田排水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较常规排水处理低2.21%、7.08%和20.92%;湿地出口水体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比入口降低了16.8%、14.4%和50.9%,湿地水体中TN、NH4+-N、NO3--N浓度随时间近似服从指数函数衰减趋势。控制灌溉、控制排水及沟渠塘湿地系统的调控措施对农田排水中氮素的净化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0只昆明系小白鼠随机分成6个组,口服剂量分别为3000、4500、6000、7500、9000和18000mg/kg.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各剂量组均无一例死亡,且精神、饮食欲、行为体征等均无异常。根据兽药规范中毒理学评价标准可视为实际无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