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2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361篇
农学   129篇
基础科学   95篇
  165篇
综合类   600篇
农作物   136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138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9 毫秒
991.
新疆野苹果次生代谢产物对虫害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受到虫害胁迫诱导后相关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及其产生规律,为保护利用新疆野苹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经过前期鉴定稳定遗传的抗虫株系为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测定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结果】在自然条件下,香豆酸含量显著高于抗虫株系,含量分别为2.2×104和0.5×104 μg/mL,差异倍数达到4.4倍。反式肉桂酸、咖啡酸、香草酸、阿魏酸含量变化不大;虫害侵染胁迫条件下,羟基肉桂酰衍生物中的反式肉桂酸含量上升明显,达到极显著水平,含量分别为3.3×104和2.2×106 μg/mL,差异倍数为6.8倍。抗虫株系的咖啡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株系,提升倍数为3.8,阿魏酸含量也得到显著提升。对照株系榭皮素含量显著高于抗虫株系,达到44.3%,生物碱各组分及苯甲酸、绿原酸含量变化均不显著。【结论】新疆野苹果被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mali Mats.)侵染诱导胁迫后,羟基肉桂酰衍生物等相关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992.
赵猛  亢晶 《林业科学》2019,(6):167-175
【目的】以漆树科3属4个种(盐肤木、青麸杨、黄连木和黄栌)的次生韧皮部为研究对象,阐明各物种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植物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结构特征与分泌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漆树科植物系统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盐肤木、青麸杨、黄连木和黄栌的树皮样品(样品含形成层、次生韧皮部及周皮,不含次生木质部),采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漆树科4种植物的次生韧皮部的结构特征、组成细胞的构成及其排列方式进行比较,并对4种植物的乳汁道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漆树科4种植物次生韧皮部均是由筛管分子和伴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射线细胞、乳汁道和韧皮纤维构成,呈切向带状相间排列。黄连木、青麸杨和盐肤木的具功能韧皮部和无功能韧皮部分界明显;青麸杨的射线细胞在无功能韧皮部中倾斜分布,其余3种植物均为整齐纵向排列;青麸杨的乳汁道为分枝型乳汁道,其他3个种的乳汁道均无分枝,仅有少量相邻乳汁道融合现象发生;黄连木和黄栌次生韧皮部内分布有大量的韧皮纤维,青麸杨韧皮部中较少,而盐肤木韧皮部中无韧皮纤维分布。【结论】漆树科4种植物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及乳汁道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青麸杨乳汁道是目前为止漆树科植物中发现的较为稀有的分枝型乳汁道,研究结果能够为漆树科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全面认识桉树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对于阐明单一物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小盆模拟控制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差异的3种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以不添加凋落物的处理和添加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的处理为对照,研究桉树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天然次生林的混合凋落物相比,桉树凋落物具有较高的碳含量和较低的氮含量,其碳氮比也较高;(2)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磷脂脂肪酸的总丰度显著高于不添加凋落物的土壤,但是显著低于添加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的土壤,并且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磷脂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方式差异显著,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优于未添加凋落物的处理,但是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包括:碳代谢的活性和多样性。综上所述,与天然次生林本身的凋落物相比,桉树凋落物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和代谢活性均较低,表明桉树凋落物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生境和食物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明枇杷叶次生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枇杷叶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枇杷夏梢为试验材料,从新叶停止伸长生长(7月4日)开始,每3个月采样1次,以甲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法(UHPLC-MS),测定枇杷叶中的酚酸类、有机酸类、单宁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次生代谢成分,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枇杷叶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8类71种化合物,包括酚酸类8种,有机酸类5种,单宁类3种,黄酮类28种,萜类18种,生物碱类2种,香豆素类3种,其他类4种。酚酸类主要成分为绿原酸和新绿原酸,黄酮类主要成分为儿茶素和2″-O-对香豆酰基牡荆素,萜类主要成分为积雪草酸、山楂酸和皂皮酸。在枇杷夏梢周年生长中,各类次生代谢物质的化合物数量和总含量呈现出规律变化:从化合物数量看,除单宁类、生物碱类和其他类次生代谢物数量基本不变外,其余5类次生代谢物的化合物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而且化合物数量增加都在生长初期的6个月内完成;从每类物质总含量看,萜类和其他类物质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酚酸、黄酮和香豆素3类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单宁类物质含量变化不大,有机酸类与生物碱类物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以萜类为利用目标原料时,应在枇杷叶老熟并即将掉落时采集;而以酚酸、黄酮类物质为利用目标原料时,应在1月份采集。  相似文献   
995.
为明确巢湖流域内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制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传统休耕-水稻种植模式(n=26)作为参照,选取该区域典型的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由休耕-水稻种植模式转变而来,n=26)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养分盈亏状况,并分析种植模式改变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休耕-水稻种植模式下氮盈余34.02 kg·hm-2·a-1,其盈余率为16.7%;磷和钾分别亏损2.96、13.71 kg·hm-2·a-1,两者亏损率分别为9.1%和19.7%。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氮、磷、钾盈余量分别为589.27、194.93、144.22 kg·hm-2·a-1,三者盈余率分别为61.5%、66.4%、26.9%。长期大量施肥下,大棚番茄-水稻轮作导致土壤积累的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休耕-水稻种植模式土壤的50.05、7.05、1.95倍和1.72倍。对比休耕-水稻种植模式,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土壤pH平均下降了0.83个单位,电导率平均增加了0.73 mS·cm-1,该模式下土壤呈明显的酸化和盐渍化趋势。研究表明,当前巢湖流域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的养分收支呈盈余状态,土壤积累了大量速效养分,存在一定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996.
A type of cluster mode of networked platforms is advanced to integrate distributed networked platforms so as to optimize the distributed resources used. The cluster architecture is established. The integration framework and main supporting technology conc  相似文献   
997.
毛状根应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已有近30年的历史.对毛状根形成的影响因素、毛状根应用于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8.
In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in progress since 1962 on a luvisol derived from loess the influence of increasing amounts of sewage sludge, garbage compost and farmyard manure on the N dynamic and microbiological soil characteristics was investigat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over a period of 24 year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the total C and total N content of the soil. The increase was mostly pronounced in the plots treated with garbage compost. The higher total N content was caused by higher contents of hydrolyzable as well as non-hydrolyzable organic N compounds. The N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of the soil was intensifi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ll the different organic materials, especially by garbage compost and farmyard manur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and soil respiration were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all organic treatments with the highest effect in the soils with the highest C, contents.  相似文献   
999.
苯并噁唑嗪酮化合物是禾本科作物中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抗菌、抗虫、化感等重要生物活性,此类化合物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其在植物中的分布、结构、种类、生物合成、遗传性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00.
主要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阈值及交互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用麦蚜全纯人工饲料加不同浓度次生物质的薄膜饲养技术,研究了8种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生长、发育及若蚜增重等生命参数的影响和4种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的复合作用。结果表明,除芸香苷外其余几种次生物质具不同程度的抗蚜性,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次生物质抗蚜阈值。单宁与总酚对麦长管蚜有明显增效作用,单宁与门布存在一定的增效作用,总酚与丁布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单宁酸、总酚、香豆素和单宁酸、儿茶素、香豆素、门布分别是抗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次生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