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2篇
  免费   507篇
  国内免费   633篇
林业   1081篇
农学   318篇
基础科学   129篇
  1190篇
综合类   2852篇
农作物   265篇
水产渔业   474篇
畜牧兽医   406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43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66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氮磷迁移生态阻控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亚热带红壤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 m底宽、1 m深的小型农田排水沟渠,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灯心草(Juncus effusus)、铜钱草(Hydrocotyle vulgaris)、水芹菜(Oenanthejavanica)等6种多年生水生植物,研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阻控技术措施及其效果。结果表明,6种水生植物的生态阻控效果差异显著(P<0.01),其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58kg/m2~2.32kg/m2,其中以美人蕉为最大,水芹菜到夏季后进入休眠期,其生物量最低。植物体地上部N、P含量(干基)变化范围分别为N 8.06 g/kg~16.39g/kg和P 1.34 g/kg~3.82 g/kg,地下部分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N 5.83 g/kg~10.80 g/kg和P 1.34 g/kg~3.35 g/kg。从生态拦截效果来看,以美人蕉对N的富集能力最强,达到23.90 g/m2,而黑三棱对P的富集能力最强(4.04 g/m2)。总的来讲,美人蕉和黑三棱在试验区具有明显的N、P生态拦截优势,其地上植株还可用作草食性动物的饲料,或者生物质覆盖还田,实现N、P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摸清我国已报道塔叶蝉的具体种类及分布情况,为后续中国塔叶蝉族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查阅网络数据库及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该族叶蝉已知种类进行了初步整理。结果表明,截至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塔叶蝉昆虫种类共计13属54种,占世界已知属的比例虽较高,但很多为单种属,还有很多未知种类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估算我国7大地区森林蓄积量的变化,探讨未来我国森林保护重点工程实施的具体地区和规划方向。【方法】根据1975-2005年的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2010年颁布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按照自然区将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7个地区,初步核算了2005-2020年各区域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并评估不同区域之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长潜力的差异。【结果】森林面积增长量表现为西南>西北>华北>华南>东北>华中>华东,森林蓄积量增量以西南>东北>华北>华南>华中>西北>华东;我国森林蓄积量增长潜力呈东南部增长快但总量少、西部增长缓慢但总量多的趋势;2005-2020年全国森林面积共增加4 165.91万hm2,蓄积量增加16.42亿m3,相当于吸收CO230.05亿t,其中西南和华南地区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60%。【结论】我国森林的未来规划方向趋向于西部重种植面积、东部重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994.
我国淮山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淮山药是粮、菜、药兼用的作物,若将其列为粮食作物加以研究和利用,既可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作用。阐述了我国淮山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对策,包括科学规划与布局、加强研究与利用、种质资源收集与新品种选育、完善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建立病虫害防控体系、产品储藏与加工研究、加强宣传工作等内容。  相似文献   
995.
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种间竞争效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从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的种问竞争机制出发,建立了适合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种间竞争机制的Lotka—Volterra竞争效应模型,并对该模型所描述的竞争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的3种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群的种间相容性分为两种类型,即不稳定的群落:多叶老芒麦 无芒雀麦 垂穗披碱草和垂穗披碱草 多叶老芒麦 扁穗冰草,其竞争结局是:群落内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二者共同表现为优势种群,无芒雀麦或扁穗冰草与优势植物的竞争结果将导致其从群落中消失,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种群将能稳定共存;不稳定-稳定过渡群落: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 扁穗冰草,在没有多叶老芒麦种群的时候,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种群可以共存,但是如果多叶老芒麦种群加入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所占的区域,它将导致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种群趋于灭绝。通过对3个混播试验组计算机模拟竞争模型的竞争效应分析,其结果与方法对科学建植同类型的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草地早熟禾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调研国内外文献,广泛收集草地早熟禾种质,连续2年温室幼苗性状评估,连续3年田间性状评价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首次编制了我国草地早熟禾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指南在形式与主要内容上,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草地早熟禾测试指南相协调,包括测试的总体技术要求、性状表、性状解释和技术问卷4部分;在性状与标样品种确定上主要参照了UPOV和日本的测试指南。  相似文献   
998.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西北地区东部(95°E~112°E,32°N~41°N)104个测站1960~2000历年夏季(6~8月)降水日数资料为基础,通过EOF和R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夏季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区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沿祁连山山脉存在一个降水日数较多中心区域,并且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降水日数的空间异常主要表现为一致性异常和南北相反异常两种类型。根据REOF方法可将西北区东部分为5个不同降水日数气候区,即甘肃中东部及河套区、渭水流域区、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北部区、青海南部区和四川北部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冬季(或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甘肃河西及祁连山地区、宁夏南部等地夏季降水偏多(或少),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渭水流域夏季降水日数偏少(或偏多)。  相似文献   
999.
绵阳城市广场建设中的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军 《西南园艺》2005,33(1):26-28
在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四川绵阳市的广场,并以铁牛广场为例分析其特色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的一个新记录属——冠生刺菌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采自滇中哀牢山区的标本 ,报道我国的一个新记录属———冠生刺菌属CreolophusP .Karst.,并根据其主要特征把齿耳属SteccherinumGray的肉齿耳S .cir rhatum (Pers.exFr .)Teng归并到Creolophus属中。同时对有争议的相似种C .cirrhatus (Pers .exFr .)Karst.和C .corrugatum (Fr.)P .Karst.(=HydnumcorrugatumFr.)进行了比较研究 ,根据盖缘是否具有生殖能力的菌刺 ,提出两者应作为不同的种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