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林业   49篇
农学   105篇
基础科学   5篇
  44篇
综合类   394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16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由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侵染所致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我国水稻上主要的病毒病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研究了一种快速简捷的检测水稻和传播介体中RDV的方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20min。利用无菌水(100μl)研磨RDV侵染后的水稻病叶(10mg)和带毒传播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10mg),取上清液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稳定地检测到5条特异性电泳条带,大小在1000~5000bp,而在健康水稻叶片和无毒叶蝉水提物中检测不到任何电泳条带的存在。该方法可方便快速地检测到水稻和叶蝉中RDV的存在,避免了常规血清学检测和分子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的昂贵试剂和繁琐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952.
粗缩病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山东省4个不同生态区域调查了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并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植株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推迟玉米播期(采用直播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率,4个生态区发病率平均降低84.1%。不同感病程度的玉米干物质积累显著减少,中等和严重感病玉米单株子粒产量分别降低了66.8%和100%。玉米植株感病后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影响更显著,科多4号、郑单958、超试1号和郑单21严重感病植株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较正常植株分别降低了13.4%、58.4%、62.5%、27.8%和17.4%、72.2%、77.4%、41.4%;株高、叶面积显著降低,茎粗减小,比叶重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53.
灰飞虱从冷冻病叶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方法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出一种利用灰飞虱从冷冻病叶中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的方法。以-70℃条件下冷冻保存的RBSDV罹病植株叶片对灰飞虱饲毒,随后接种感病水稻品种,结果发现灰飞虱可从冷冻病叶上获得RBSDV,并传播RBSDV,且获毒能力和传毒能力与新鲜病叶没有差异。这表明从冷冻病叶上获得RBSDV的灰飞虱可以应用于品种抗性鉴定,此法可望加快RBSDV抗病品种的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954.
用RT-PCR方法从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水稻中克隆该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S10,然后将此外壳蛋白基因再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成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P。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Ni+ NTA亲和柱纯化获得分子量约为76kD含硫氧还蛋白的融合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兔子制备RBSDV外壳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可靠、灵敏、特异的检测RBSDV的免疫捕获RT-PCR及Dot-blot ELISA方法,为该水稻病毒病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55.
 本文以抗病自交系黄野四-3、感病自交系8112和Mo17、耐病自交系478为材料,采用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IDDTB)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结合生物学症状研究了玉米矮花叶病毒对玉米的侵染及其运转规律,试验表明玉米抗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是抗系统传导,其次抗病毒增殖和细胞间扩展,但不抗侵入。  相似文献   
956.
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获得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后代进行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中出现矮秆和正常株高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并且矮秆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利用籼稻品种龙特甫与其纯合矮秆植株进行杂交,杂交F2代的矮秆株与正常株的比例同样呈3:1分离,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的第4染色体上。【结论】该矮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由T-DNA插入引起,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上,可作为进一步分离该基因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957.
棉花矮秆品系的形态学及其解剖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矮秆品系“97004D”和正常品系“97004H”及遗传标准系“TM-1”为材料,从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了棉花高、矮品系的主茎生长动态和茎组织的细胞解剖结构。高、矮秆品系从出苗期到现蕾初期株高无明显差异,现蕾后株高差异逐渐明显,在各个时期97004D与97004H、TM-1主茎节间数、果枝数等无显著差异。 茎组织解剖结构观察表明,97004D的茎横切面的薄壁细胞表面积较大,维管束比较少,形成层较发达。TM-1茎的幼嫩部分纵切面的薄壁细胞数量明显多于97004D。而较多的茎细胞不断分裂生长,以至节间迅速伸长,从而导致了节间长度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58.
与黄瓜矮生基因连锁的ISSR标记及其SCAR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嵇怡  徐强  缪旻珉  梁国华  陈学好 《园艺学报》2008,35(11):1627-1634
以黄瓜矮生品系D8与蔓生品系JIN5杂交并自交得到的124株F2代为试材,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法寻找与黄瓜矮生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从80条ISSR引物中筛选到一个黄瓜矮生性状特异的多态性引物UBC818,经F2代单株验证,UBC818的扩增片段在蔓生黄瓜JIN5植株中稳定出现,而在矮生黄瓜D8植株中没有。连锁关系分析表明,标记与黄瓜矮生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11.1 cM。根据对该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重新设计了1对引物,将ISSR标记成功转化成了SCAR标记, 并命名为UBC818-S。  相似文献   
959.
 本实验是在完成湖北省玉米粗缩病病原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基础上,根据60多份玉米材料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不同抗感病性品种,从生理生化角度研究了玉米品种抗感粗缩病与寄主防御酶POD、EST及PPO同工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抗感性玉米品种POD同工酶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既存在可能与寄主抗性相关的同工酶组成性表达,又具有受病毒侵染后的诱导性表达;EST同工酶种类的表达与品种的抗感病性没有相关性,只是在表达活性上有一定的差异;PPO同工酶受病毒侵染后诱导表达的差异与品种生育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玉米不同生育期其POD、EST、PPO同工酶在在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960.
Qin  Chen  F. Ahmad    J. Collin    A. Comeau    G. Fedak  C. A. St-Pierre   《Plant Breeding》1998,117(1):1-6
A combination of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and meiotic pairing analysis of crosses between a series of 2n= 56 partial amphiploids confirmed that the alien genome of the BYDV-immune Agro-tricum line OK7211542 is derived from Thinopyrum ponticum and not from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he evidence from meiotic pair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hromosome constitution of OK7211542 is similar to another Agrotricum line, ORRPX, which was derived from a cross of wheat and Th. ponticum, but different from other Agrotricum lines, Zhong 5 and TAF 46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the crosses between wheat and Th. intermedium. The GISH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OK7211542 contained one complete set of 14 Th. ponticum chromosomes, in which no S chromosome was present in the alien genome. GISH also detected a small alien translocation attached to one of the wheat chromosomes, a result tha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airing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