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7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F2遗传群体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高油酸种质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油酸亲本wt08-0932和wt08-0934与普通(低)油酸含量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建立不同杂交组合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明确控制油酸性状的主基因个数、加性或显性效应值、遗传力等。【结果】获得控制油酸和亚油酸性状遗传的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油酸和亚油酸性状的2对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6%-89%和70%-85%,并存在多基因效应。控制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均为负值,控制亚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均为正值。【结论】花生的油酸和亚油酸性状分别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基因互作及多基因效应。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大于第二对主基因。2对主基因同时变异形成高油酸性状;2对主基因之间的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差异导致在1对主基因变异时形成中低油酸含量和中高油酸含量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92.
利用10个品系的昆虫病原线虫对柞蚕蛹羽化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系的昆虫病原线虫中,6个品系线虫对柞蚕羽化无影响,4个品系线虫对柞蚕羽化有影响。进一步明确昆虫病原线虫对柞蚕的安全性后,有望应用于蚕区农作物及柞树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93.
陆地棉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引物对具有抗黄萎病性状的F2群体进行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结果表明:2 000对SSR引物在对新陆中10号和军棉1号的多态性筛选中,共筛选到73个稳定的SSR多态性位点.对73个多态性位点在F2群体中进行了验证,χ2 测验表明有6标记位点明显偏分离,67个标记符合χ2 测验,其中共显性标记为61个,显性标记6个;利用Mapmaker/EXP(version 3.0 b)对67个标记构建了连锁群,其中47个标记位点被分配到14个不同的连锁群上,20个标记位点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上;14个连锁群总的长度542.7 cM,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2.2;.首次N1211标记定位在A01染色体上,将N1187标记定位在D08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94.
【目的】针对花生染色体较小,染色体细胞学标记少,细胞遗传研究相对滞后,染色体分类识别困难的问题,建立能够准确区分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A、B染色体组的新核型,提高染色体识别准确率,以揭示栽培花生和野生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对应关系,鉴定栽培种花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体。【方法】以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的2个可能供体亲本即花生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2n=2x=20,BB)和Arachis ipaënsis(2n=2x=20,AA)全基因组DNA及5S rDNA和45S rDNA为探针,利用顺序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技术(简称顺序GISH-FISH)结合DAPI染色,在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对花生栽培品种Z5163及其供体亲本染色体进行分析,建立花生栽培种新核型,并利用该核型对其他栽培品种的染色体进行分析,以探讨该核型的应用潜力和栽培花生染色体组成特点。【结果】以A. ipaënsisA.duranensis全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表明,以A. ipaënsis为探针在花生栽培种20条B组染色体上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杂交信号,在A组染色体上没有信号,而以A.duranensis为探针,只在18条A组染色体能产生信号,但1对A组的小染色体“A染色体”不易被区分,因此,以A. ipaënsis为探针可以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综合5S rDNA和45S rDNA Mc-FISH和DAPI染色分析,发现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DAPI带纹、5S rDNA和45S rDNA的分布分别与A.duranensisA. ipaënsis一致,此结果支持A.duranensisA.ipaënsis是花生栽培种的供体亲本。DAPI染色结果显示,A. ipaënsis及花生栽培种的B组染色体均有14条染色体显示着丝粒带纹,明显多于前人报道,表明仅利用DAPI染色来区分花生栽培种A、B组染色体的方法具有局限性。综合DAPI染色、rDNA、A.duranensisA. ipaënsis基因组探针进行顺序GISH-FISH分析,建立了可以准确识别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新核型。然后利用该核型对3个栽培种品种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首次发现一个自发的花生染色体代换系MS B1(A1),揭示了栽培花生染色体B1与A1之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结论】野生花生A. duranensisA. ipaënsis分别与栽培花生A和B基因组染色体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建立的基于GISH-FISH和DAPI染色的栽培花生新核型,不但可以准确区分大部分A、B组染色体,而且还能识别栽培花生在多倍体化和人工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发的染色体变异,揭示A、B组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性。  相似文献   
95.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柞蚕品种选大1号和沈黄1号及其F1、F2代、回交F1代共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柞蚕品种的分子遗传机制。运用8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7.84%,其中也出现了特异性扩增位点。  相似文献   
96.
为了揭示栗蚕地理种群间的内在联系,利用ISSR技术对12个地理种群的栗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个ISSR引物共扩增326条谱带,其中276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4.66%。不同种群栗蚕间的遗传距离(D)为0.2577~0.4908,由UPGMA聚类分析软件绘制了分子进化树,发现遗传聚类与其目前的地理分布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已发生了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97.
柞蚕杂交F1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沈黄1号、选大1号及F1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卵期,正反交F1代的酯酶活性较两亲本的活性高,正反交F1代的酯酶活性OD值分别为0.6305,0.5515;酯酶同工酶电泳显示,正反交F1代的酶带宽、颜色深,表明F1代酯酶活性较强。采用RAPD技术,从3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引物对4个柞蚕群体扩增出差异性条带,从F1代扩增出的非亲性位点及其基因组DNA较亲本具有更丰富的多态性两个方面,探讨了柞蚕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98.
王国宝  刘微  张保仁  秦利 《蚕业科学》2021,47(4):310-315
为明确辽东栎白粉病叶片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检测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序列,分析辽东栎白粉病叶片的细菌和真菌类群.在门的水平上,辽东栎白粉病叶片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真菌的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属的水平,细菌的优势菌属为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薄层菌属(Hymenobacter)、甲基杆菌属(Meth ylobacterium)、金色单胞菌属(Aureimonas)、马赛菌属(Massilia);真菌的优势菌属为白粉菌属(Erysiphe)、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真菌菌群的Chao1指数大于细菌,细菌菌群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大于真菌,表明检测到的真菌总数比细菌多,而细菌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高于真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柞树白粉病致病菌群及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为了阐明新疆"矮密早"栽培技术下的高密度、矮化陆地棉形态性状QTL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新疆不同陆地棉主栽品种(Gossypium hirsutum L.)构建了3个种内作图群体,进行陆地棉形态性状QTL的分子标记筛选.三个遗传图谱的连锁群长度分别为593.6 cM、830.2 cM和743.1 cM.3个遗传图谱的连锁群覆盖了除棉花Chr.22外的所有染色体.在此基础上鉴定、筛选出果枝始节、株高、叶主脉、叶次脉等15个稳定的QTLs:其中2个果枝始节QTL位于Chr.5和Chr.7上;3个株高QTL分别位于Chr.13、Chr.25和Chr.17上;筛选出叶主脉及叶次脉的QTL共10个,位于Chr.7、Chr.15、Chr.17、Chr.19、Chr.21和Chr.23连锁群17、6上,解释表型变异在6.8%~24.4%之间.对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上的标记位点的单标记分析,在LOD值大于2的水平下,共检测出9个与棉株形态性状相关的标记,其中与株高相关标记3个,另外6个标记与叶主脉及叶次脉相关.本研究定位在Chr.15、Chr.21、Chr.23和Chr.25上的棉株形态性状QTL,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定位与前人报道相同,其它QTL在染色体水平上定位与前人研究不同,可能是新检测出的QTL.  相似文献   
100.
秦利  王青松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7):263-265,282
英国通过鼓励食品安全领域公私部门密切合作,形成了以风险理念、多元协作和社会共治原则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机制,取得了较高的治理绩效.通过对英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动因及主要做法的分析,总结了英国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新时代新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