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综合类   39篇
畜牧兽医   18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免疫调节剂是用于调节和控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是一类单独使用或与抗原同时使用、通过非特异性途径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缓解由环境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和条件性疾病[1].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免疫增强剂有黄芪多糖、卡介苗、盐酸左旋咪唑、香菇多糖、VC、VE、硒、白细胞介素-2(白介素-2)等.本试验选用黄芪多糖粉剂、盐酸左旋咪唑、VE、VC作为免疫增强剂,以探明不同免疫增强剂对蛋鸡新城疫免疫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从山东省自然发生疑似鸡包涵体肝炎的商品肉鸡群中分离到4株病毒。这些毒株的复制可被5-溴尿嘧啶2-脱氧核苷抑制,表明毒株的核酸类型为DNA;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耐酸不耐碱;对热敏感。根据已发表的Ⅰ群禽腺病毒hexon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合成了2对引物。用这2对引物对4株病毒的核酸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扩增出与设计片段大小一致的片段。测序分析表明,4株分离株为Ⅰ群禽腺病毒。用本实验室自制的Ⅰ群禽腺病毒12个血清型参考毒株的抗血清进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证明4株病毒中1株为血清2型,其余3株为血清8型。  相似文献   
93.
为了确定导致山东某鹅场种鹅发病的病原.从病死鹅肝脏、心脏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鉴定、PCR和致病性试验等进行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2×109 CFU/mL的菌液10倍系列稀释后,接种11日龄健康雏鸭后,该分离菌株对11日龄健康雏鸭的LD50为10-4.5 CFU/mL.死亡雏鸭的剖检病变与病死鹅类似,并分离出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菌落.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十二指肠绒毛断裂、脱落、肝细胞脂肪变性、心肌纤维断裂为特征.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氧氟沙星等较敏感.山东某鹅场中发病病原经分离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
鸭黄病毒感染逆转录半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发布的黄病毒Bagaza毒株的NS3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3条引物,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鸭黄病毒的半套式PCR快速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鸭黄病毒山东分离株进行检测,结果半套式PCR对2株分离株均能扩增出277bp的特异性条带,而对鸭瘟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经检测该方法第1次扩增的敏感性为1×105拷贝/μL,第2次扩增的敏感性为1×102拷贝/μL,第2次扩增的敏感性比第1次高103倍;该方法对山东省各地采集的24份疑似病料可检出22份阳性。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可用于鸭黄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5.
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人工感染2月龄SPF鸭,定期剖杀,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对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24 h,试验鸭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间隙增大;肝脏、脾脏组织病变较为严重,大部分组织器官均出现程度较轻的病理变化.感染后48~96 h,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网状细胞增生、组织器官结构模糊不清,严重充血、出血;其余组织器官出现细胞变性、出血等不可逆病理变化.感染后120 h,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大片坏死区.点眼滴鼻组鸭感染DPV后组织学变化与皮下注射组相似,只是发生的时间偏后约24~48 h.对照组鸭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损伤.WBC、HGB、AST、ALT等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接种DPV强毒感染鸭的组织器官严重受损,特别是免疫器官,甚至会引起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96.
孙晓艳  刁有祥  裴苹苹  王蛟  刘鑫 《兽医大学学报》2013,(11):1636-1641,1646
利用分离的1株B亚型禽偏肺病毒,采用静脉注射和点眼滴鼻两种途径接种SPF鸡,并在接种同时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在攻毒后3、6、9、12、15d,每组随机抽取3只翅下采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利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新城疫HI抗体效价;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0/CD8比值,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2、IFN7的含量;同时观察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攻毒后9~15d,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外周血CD4+/CD8+比值和血清II-2、IFN-γ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静脉注射组与点眼滴鼻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的免疫器官指数低于对照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新城疫HI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仪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在攻毒后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在感染后3~10d出现轻微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的呼吸道和肝脏病变最明显。综上所述,B亚型禽偏肺病毒感染SPF鸡后,在一段时间内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导致免疫机能下降,并引起轻微的组织病变;B亚型禽偏肺病毒通过两种不同的攻毒途径对SPF鸡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7.
98.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蒽诺沙星、磺胺-5-甲氧嘧啶为试验用药,对人工发病的溃疡性肠炎病鸡进行了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蒽诺沙星、链霉素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好,氯霉素对该病有一定治疗效果,青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对该病无效。  相似文献   
99.
鸭源副黏病毒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鸭源副黏病毒(DPMV)SDFC株分别人工感染21日龄健康非免疫樱桃谷肉鸭和SPF雏鸡,观察试验鸡、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3.3%;而鸡感染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为100%。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以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法氏囊广泛性出血、变性为特征,消化道病变较轻微;而鸡感染DPMV后,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胰腺、肾脏、心肌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广泛性出血,并伴有黏膜脱落。结果表明,DPMV对鸡、鸭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与鸡相比,对鸭的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0.
利用PCR方法从临床疑似PMWS症状猪的脏器中扩增出1株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全基因组(1 767bp),命名为SDZQ-1,对其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21个PCV-2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同源性结果为95.0%~99.7%.将2个SDZQ-1的全基因组序列正向串联连接入PUC19载体质粒中,成功构建了PCV-2双拷贝质粒.体外转染PK-15细胞,盲传5代后,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结果构建的PCV-2克隆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