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林业   14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32篇
  664篇
综合类   279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9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四川省四大植烟区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省4个植烟区(攀枝花、广元、宜宾、泸州)的土壤样本进行养分测定,选取了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p H、速效钾、碱解氮、全氮、全磷和全钾8项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隶属度函数模型确定各评价因子隶属度值,进而根据加乘法原理计算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最后根据各样地IFI得分对土壤肥力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攀枝花和广元植烟区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含量都偏低,泸州植烟区除碱解氮外其他营养成分含量都适中,适宜烟草生长,土壤肥力较高。四川省4个植烟区土壤肥力可分为Ⅰ级(较高),Ⅱ级(中等),Ⅲ级(较低),Ⅳ级(低)四个等级。4个植烟区土壤肥力质量排名为泸州广元宜宾攀枝花。  相似文献   
92.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中收录的2958篇设施栽培碳研究文献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2036篇设施栽培碳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78~2022年开展的设施栽培碳相关科学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碳研究经历了1978~1990年、1991~2002年、2003~2017年和2018年至今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气体肥料与农艺效应、设施栽培土壤环境及其改良、设施栽培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设施栽培可持续发展5大研究领域,共14个主要研究方向。2002年以来,栽培管理措施对温室环境的影响研究和能源利用与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成为主要研究重点。未来设施栽培碳研究将以设施栽培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减少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生态林耗水深度和深层耗水量,以明确黄土高原生态林的耗水规律。【方法】选取延安地区16年生的侧柏、沙棘和刺槐三种常见的黄土高原生态林种,以土钻法获取不同生态林和草地的土壤水分含量。首先基于年际的土壤水分含量确定生态林的土壤水分活跃层;其次,基于> 25 m深剖面的土壤水分数据来确定三种生态林的耗水深度和深层耗水量,并分析不同土层的耗水速率。【结果】依据年际土壤水分含量变化,2 m土层为该地区土壤水分活跃层。侧柏、沙棘和刺槐的最大耗水深度分别为12.0 m、12.2 m和23.2 m,其16年内耗水总量分别为304 mm、664 mm和1763 mm。刺槐的深层土壤耗水速率最大,为110 mm a-1;其次为沙棘,为42 mm a-1;最小为侧柏,为19mm a-1。在2~10 m土层刺槐的耗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44%。【结论】探究黄土高原生态林的耗水量需要根据生态林物种的耗水特性选择合适取样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94.
柴达木盆地昆特依盐湖大盐滩矿区潜水含水层的渗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潜水含水层中盐类矿物的固-液转化效应对含水层渗透性的影响,以补水背景下的昆特依干盐湖大盐滩矿区潜水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水试验计算矿区潜水含水层的渗透性,查明含水层渗透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潜卤水水化学数据,分析盐类的固-液转化效应对含水层渗透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补水背景下,大盐滩矿区潜水含水层渗透性受含水层中盐类矿物固-液转化效应的影响,呈现波动性变化。2013年10月,含水层渗透系数最大(376.33 m·d~(-1));2014年3月,含水层渗透系数最小(78.65 m·d~(-1)),2014年6月和9月,渗透系数分别为195.34 m·d~(-1)和348.40 m·d~(-1),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潜水含水层中芒硝的固-液转化是导致含水层渗透性波动变化的最直接因素。3潜水含水层渗透性变化趋势与SO_4~(2-)-Na+浓度曲线的变化趋势相符。  相似文献   
95.
1982-2012年全球干旱区植被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GIMMS3g NDVI(1982-2012年),分析了全球干旱区(包括亚湿润干旱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文等非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全球干旱区NDVI总体呈显著增长趋势(P<0.001),增长速率为0.0005·a-1,略低于全球植被增长速率.显著上升区域和显著下降区域分别占全球植被显著变化区域面积的27.0%和7.7%(P<0.05).显著退化面积最大区域为半干旱区.②降水作为干旱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主要表现在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植被的影响上,对亚湿润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影响较小.③全球不同干旱区植被变化及驱动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如澳大利亚南部主要受到季节降水的影响,植被改善;而南美和欧亚大陆中部则主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退化.  相似文献   
96.
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理解农户对生态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策略选择倾向对于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至关重要。采用参与式的农村评估法(PRA)对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不同区域农户的生态环境变化感知与适应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与2000年相比,大部分农户认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好转了。其中,牧区受访户对生态好转的认知度低于农区;为改善生态环境,农户在生态保护政策的引导下,采取了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改变养殖模式、减少牲畜数量、抽取地下水、精耕细作等措施应对生态环境变化。除精耕细作外,牧区农户采用其他适应策略的比例均远高于农区;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和空间层次性,农户对经济机会的响应影响着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策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
<正>在我国耕地土壤中普遍存在缺乏锌、硼等微量元素问题,加上农民施肥不平衡,常导致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分蘖期出现僵苗、分蘖不畅、后期亩有效穗数不高,严重影响后期产量。而亩有效穗是禾本科作物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之一,前期分蘖如何、有效分蘖数量多少是决定后期高产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武汉盛大神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大生物)植物营养研发中心联合国内权威肥料专家,开发出了一款强效促分蘖增产肥——"蘖爆",为了验证产品在水稻  相似文献   
98.
针对传统噬菌体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缺乏广泛适用性,并且提取中用到酚/氯仿抽提,操作步骤繁琐,会对操作人员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等不足,笔者建立了1种噬菌体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其提取的主要步骤包括宿主核酸降解、噬菌体粒子沉淀、噬菌体DNA释放、杂质去除、DNA吸附、DNA清洗和DNA洗脱等。结果表明,通过此法能快速提取以溶藻弧菌、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为宿主菌的多种噬菌体基因组DNA,最快可以在2 h内完成,而且提取的产量和纯度均较高,DNA浓度超过100 ng·μL~(-1),OD_(260/280)达到1.8以上,提取产物不受宿主菌基因组DNA污染,可用于下游的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99.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
褐牙鲆(♀)、夏鲆(♂)及其杂交子一代的ITS1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dentatus)及其子一代为研究对象,对其核糖体基因的ITS1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TS1序列具有明显的种间及个体内差异。在雄夏鲆ITS1序列中仅发现1种基因类型(X型),而在雌褐牙鲆及子一代ITS1序列中发现两种差异显著的基因型(X型和Y型)。在亲本中未检测到两种类型的交换重组序列,而在子代中检测到4个X型与Y型的重组序列,说明子代ITS1区域更容易发生交换重组。进一步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母本与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0.059)明显大于父本与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0.018),且子代中X型片段出现的频率(85.5%)远大于Y型片段出现频率(8.7%),表明亲本双方ITS1区域的遗传信息都遗传给了子代并且X型片段的遗传信息明显占有优势,进而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子代为褐牙鲆与夏鲆的杂交后代。本研究旨在分析牙鲆属亲本及子代的ITS1序列特征,为鱼类核糖体基因的研究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