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52篇
  免费   1203篇
  国内免费   1285篇
林业   1598篇
农学   2896篇
基础科学   1665篇
  744篇
综合类   16958篇
农作物   2993篇
水产渔业   1353篇
畜牧兽医   10790篇
园艺   2712篇
植物保护   731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455篇
  2022年   765篇
  2021年   633篇
  2020年   853篇
  2019年   780篇
  2018年   488篇
  2017年   661篇
  2016年   1016篇
  2015年   1304篇
  2014年   2177篇
  2013年   2128篇
  2012年   2710篇
  2011年   2584篇
  2010年   2233篇
  2009年   2528篇
  2008年   2369篇
  2007年   2151篇
  2006年   2166篇
  2005年   2132篇
  2004年   1628篇
  2003年   1513篇
  2002年   1303篇
  2001年   1387篇
  2000年   975篇
  1999年   660篇
  1998年   625篇
  1997年   575篇
  1996年   511篇
  1995年   468篇
  1994年   467篇
  1993年   318篇
  1992年   356篇
  1991年   337篇
  1990年   325篇
  1989年   282篇
  1988年   92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4篇
  1966年   21篇
  1965年   18篇
  1957年   36篇
  195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通过铁源筛选比较得知,氯化亚铁比较适合与大豆小肽进行螯合反应制备大豆小肽螯合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大豆小肽螯合铁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为:小肽与亚铁盐质量比4∶1,反应pH5.0,反应温度40℃,得到离子螯合率平均值为56.81%,经中试车间生产试制得到大豆小肽螯合铁的得率是78.3%,螯合率为82.39%,检测大豆小肽螯合铁的主要成分中的蛋白含量为78.94%,铁的含量为10.87%。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大豆小肽和大豆小肽螯合铁(Fe~(2+))红外吸收峰的强度在不同波长位置上有明显的变化,大豆小肽螯合铁(Fe~(2+))在紫外波长上发生了明显的位移且宽化,表明大豆小肽螯合铁(Fe~(2+))形成了络合物。同时对大豆小肽螯合铁的结构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明不同生产条件下穗数、粒数、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方法]对通粳981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穗数、粒数和粒重对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粒数、粒重,其中穗数对产量起主要作用;但在基本苗较多或施N量较大的情况下,穗数和粒数的增产作用都很重要。[结论]农业生产中可针对不同生产栽培条件,从产量构成因子中明确主攻目标,合理制定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3.
为了研究安化云台山茶树资源的生化特性,选取赵家坪、牛角井、石乙坪三个地方有代表性的29个茶树单株,分别进行春夏两季新梢的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春茶样中,1号、3号、26号单株茶多酚含量较高,而氨基酸含量较低;13号和17号样品茶多酚含量较低,而氨基酸含量较高。夏茶中3号样品茶多酚含量较高,而氨基酸含量较低;19号氨基酸含量较高,而茶多酚含量较低。春夏两季相比,槠叶齐水浸出物的增幅分别是25.83%和48.78%,21号样品有相似的变化,其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分别增加了22.21%和43.83%。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安化云台山茶树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黑茶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广8优673是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福恢673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育成的优质抗病三系不育系广8A配组而成的三系晚籼杂交稻新品种,具有群体整齐、穗大粒多、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等特点,201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总结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5.
为了进一步认识花生种间杂交异源多倍体进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采用cDNA-HFO-TAG技术,研究花生种间杂交组合(四倍体栽培种‘仲恺花4号’×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iogio)杂种F_1和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的基因表达变化情况。14条HFO-TAG引物共扩增出121条cDNA片段,其中差异片段84个,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亲本转录物完全沉默(3个),双亲转录物在后代部分材料中沉默(59个)和新转录物激活(22个),上述变化在F1代即开始发生。筛选其中大小为500~2 000 bp的35个TDFs进行克隆测序,有27个和NCBI数据库中已录入的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包括抗逆相关基因(10条)、未知功能蛋白基因(8条)、能量与代谢相关基因(7条)和转录因子相关的基因(2条)。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花生种间杂交异源多倍化早期发生着快速、剧烈的基因表达变化,从中获得的差异基因片段,有助于了解花生属种间杂交异源多倍化早期分子机制变化,这对有效利用野生花生种质优异基因具有重要意义。cDNA-HFO-TAG技术简单、有效且实用,完全适用于花生属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可以作为花生属及其它物种基因表达变化分析技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果实自动识别检测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针对传统检测方法检测过程中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的缺点,采用了基于Faster-RCNN的果实快速检测模型。模型由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区域提议网络(RPN)组成,首先由CNN进行卷积和池化操作提取特征,然后由RPN选取候选区域,通过网络全连接层参数共享,由目标识别分类器和边界框预测回归器得到多个可能包含目标的预测框,最后通过非极大值抑制挑选出精度最高的预测框完成目标检测。分别对桃子、苹果和橙子的三种果实进行检测,采用迁移学习方法,使用已经预训练好的两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ZFnet和VGG16,通过数据集的训练对Dropout及候选区域数量进行参数调整完成网络调优。检测并分析果实不同布局形态下模型的检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Dropout取值为0.5或0.6,候选区域数量为300时网络模型最佳,ZFnet网络中,苹果平均精确度为92.70%,桃子为90.00%,而橙子为89.72%。VGG16网络中,苹果平均精度为94.17%,桃子为91.46%,橙子为90.22%。且ZFnet和VGG16的图像处理速度分别达到17 fps和7 fps,能够达到果实实时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
针对目前修剪机修剪形状单一,适应性差,修剪机械通用性能低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三维模型设计、性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针对新型果园的宽幅联合仿形修剪机。主要对该整机的机架结构、切割装置、传动系统、液压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分别对机架结构和切割装置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修剪机切割高度范围为500~4 000 mm,向左最大移动幅度为1 530 mm,向右最大移动幅度为740 mm,左右最大摆角幅度为±25°,最大切割直径为60 mm,修剪漏割率为7.3%,修剪合格率为90.9%,切割断面质量和修剪形状符合农艺学的要求。该机适应性强,通用性能高,能满足多种修剪树形的需要。  相似文献   
88.
作为茶叶智能化生产的关键难题之一,基于图像处理的茶叶智能识别与检测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综述图像处理技术在茶叶嫩芽识别定位、茶叶病虫害检测、茶叶品种识别与品质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分析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嫩芽分割受光照影响较大、难以分割含与嫩芽颜色相近背景的图像、枝叶遮挡情况识别效果不理想、缺乏真实背景下茶叶病斑识别算法等。指出基于图像处理的茶叶智能识别与检测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增加不同地域茶叶及品种的样本数据以提高算法普适性;采取多信息融合的方法以求获得更全面的茶叶嫩芽信息;枝叶遮挡严重情况下的识别策略可考虑借助机械装置或风机拨开枝叶,从而避免因枝叶遮挡而导致识别率低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89.
吉圣玉908是四川省三台县大圣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杂交种,适宜在西南山区中海拔地区种植,具有广适、优质、综合抗性好的特点。2015—2016年在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为9 245.63kg/hm~2,比对照增产11.45%,2年分别比对照正红311增产11.2%和11.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23.4kg/hm~2,较对照增产10.3%。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玉2018009号。  相似文献   
90.
翁丽青 《北方园艺》2021,(19):174-176
该研究介绍了一种单季茭白一种三收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单季茭白春季经二段寄秧育苗,当年秋季收获第一茬茭白,产量30000 kg·hm-2左右,产值15万~18万元·hm-2;第二年春季割掉老棵留足游茭苗,夏季收获第二茬茭白,产量30000kg·hm-2左右,产值15万~18万元·hm-2;夏茭收获后割掉老桩从新抽生,秋季收获第三茬茭白,产量22500 kg·hm-2左右,产值10.5万~13.5万元·hm-2.两年三茬总产值在40.5万~49.5万元·hm-2,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