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7篇
  11篇
综合类   150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18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 对木奶果嫁接苗分级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株高和茎粗作为该水果嫁接苗分级的质量指标, 得出了以下分级标准:Ⅰ级苗:H≥67cm,D≥1.26 cm;Ⅱ级苗:67 cm>H≥59 cm,1.26 cm>D≥1.11 cm;Ⅲ级苗:59 cm>H≥52cm,1.11cm>D≥0.89cm。  相似文献   
82.
苏云金杆菌与杀虫单混用防治水稻螟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稻螟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长期以来主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其抗性发展问题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1995年抗性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敌百虫、甲胺磷、对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产生了61~8倍的抗药性,对杀虫单的抗性系数达131[1]。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对多种鳞翅目害虫都有较高防效,但其活性和稳定性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作用方式属胃毒作用,因而见效慢,防效不稳定[2]。近年来研究发现,Bt与一些化学农药混用可以提高杀虫效果[3],本文就苏云金杆菌与杀虫单混用防治水稻螟虫进行了探讨。1 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83.
菌核病是果桑的主要病害,以为害果实部位为主,为害的果实变灰白或乳白色,致使果桑品质下降和严重减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对该病害在广西西南地区几个果桑品种的危害情况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4.
龙椒12号是以优良自交系A11为母本,以A1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加工型红辣椒一代杂种。生育期100 d(天)左右,至果实红熟135 d(天),植株生长势强,株高60 cm,开展度55 cm,果实长指形,果面光滑,蜡质层较厚,果顶尖,果柄突出,果实纵径13~15 cm,横径2~3 cm,果肉厚0.12 cm,平均单果质量16.2 g,成熟果深红色,红色素含量162.67 mg•kg-1,VC含量772.0 mg•kg-1,抗疫病、CMV。可干鲜两用,一般产量2 763 kg•(667 m2)-1,适于有效积温2 100 ℃以上地区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85.
为明确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研制一种新型连作障碍土壤改良剂的潜力,向连作障碍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菌剂,分析其对连作障碍土壤的改良作用以及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表明:处理后15 d,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明显,添加2%和4% Bs-1013菌剂的番茄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52.90%和41.29%,B/F值(细菌/真菌比值)则分别上升85.35%和42.42%;处理60 d,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下降32.71%和35.51%,脲酶活性分别提高27.68%和36.24%.该菌剂可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添加量为2%时促生效果最好,植株株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34.39%和54.86%;Bs-1013能有效降低番茄移栽早期叶片丙二醛含量.综合而言,向土壤中添加Bs-1013可有效降低连作障碍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改善土壤条件并促进植物生长,2%菌剂添加量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6.
黄瓜内生放线菌SR-1102分离及对枯萎病菌拮抗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治土传病害黄瓜枯萎病提供新的资源,以黄瓜枯萎病病原地健康植株根际分离筛选的内生拮抗菌为研究对象,研究拮抗菌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内生放线菌普遍存在于黄瓜幼苗的根、茎、叶等不同组织部位中,不同部位中放线菌数量、种类以根组织中分离量最多,放线菌类群以链霉菌的淡紫灰类群、灰褐类群为主。黄瓜根际分离获得的放线菌株SR-1102,结合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测序分析鉴定该分离菌株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菌株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SR-1102抑菌谱较广,对试验的7种靶标真菌都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但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SR-1102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病原菌抑制生长中浓度EC50为0.210 7mg·L-1,是一株对黄瓜枯萎病防治具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87.
不同铜浓度下玉米间作豌豆对土壤铜的吸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玉米间作模式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玉米||豌豆和玉米单作种植模式对不同铜浓度(0、100、200、400、600 mg·kg-1)处理下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铜含量与铜累积量、铜富集与转运系数、土壤全铜和有效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作和单作模式中玉米地上部铜含量最高的处理均为铜浓度200 mg·kg-1,而玉米地上部铜含量最低的处理在单作模式下是铜浓度600 mg·kg-1,间作模式下是100 mg·kg-1。相同铜浓度下,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上部铜含量均显著低于单作模式,其中降幅最大的为铜浓度100 mg·kg-1,降幅为49.4%;而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下部铜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其中增幅最大的为铜浓度100 mg·kg-1,增幅为105.4%。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上部富集系数均显著低于单作,而地下部富集系数均显著高于单作。从种植系统整体来看,除铜浓度400 mg·kg-1处理外,其余各处理中间作玉米铜累积量均低于单作玉米,但差异不显著。除铜浓度0 mg·kg-1和400 mg·kg-1处理外,其余各铜浓度处理下,间作玉米富集系数均低于单作玉米,且所有间作模式的玉米转运系数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相同铜浓度下,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土壤全铜和有效铜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总的来说,玉米间作豌豆能增加玉米地下部铜含量,降低玉米地上部铜含量,在提高间作系统总的铜累积量的同时,降低了铜元素从玉米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  相似文献   
88.
为解决秋收后垄作农田秸秆圆捆捡拾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安装在LG936EG装载机上的机械抓斗,抓斗内径为1 200 mm,宽度为1 440 mm,抓斗的扇形角度为280°.根据实际作业环境,确定了装载机的主要参数,并设计了抓斗机构的液压系统.运用Catia三维软件建立了抓斗模型,并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结构与原理正确.  相似文献   
89.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山东省4种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和烟叶)2008 ~2012年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山东省花生的综合优势指数、效益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棉花的综合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均高于全国水平,效率优势处于劣势;大豆和烟叶的综合比较优势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主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0.
坡面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糙度是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因子之一,也是土壤侵蚀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准确把握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对进一步理解土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黄土高原人工锄耕(AB)坡面地表糙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微尺度(2cm×2cm)下地表糙度由雨前(BR)→溅蚀(SpE)→面蚀(ShE)→细沟侵蚀(RE)演化过程中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地表糙度在各侵蚀阶段均呈弱变异性;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分析表明雨前(BR)、溅蚀(SpE)阶段符合指数模型,面蚀(ShE)阶段符合球状模型,细沟侵蚀(RE)阶段符合高斯模型;从空间结构特征来看,各侵蚀阶段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异质性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其自相关距分别为0.46m,0.28m,1.29m,1.04m;分形维数分析表明不同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的空间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尺度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与土壤侵蚀的相互耦合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