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0篇
水产渔业   249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检测与研究了罗氏沼虾3 口养殖试验塘及其河道水源底质硫化物、总硫(TS)、总有机碳(TOC)、总氮 (TN)、总磷(TP)含量和变化规律以及硫化物与TOC 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期间,虾塘底质硫化物与TS 含量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波浪式增加,硫化物属于低含量水平,变化范围为0.302~9.337 mg/kg,低于我国海洋沉 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300 mg/kg);河道底质硫化物含量也基本低于此标准。虾塘底质TS 含量范围为129.00~ 403.67 mg/kg,其中0.2%~3.3%为硫化物;河道TS 含量范围为475.00~2 755.00 mg/kg,硫化物占其0.7%~17.1%。TOC 在养殖前中期变化同硫化物与TS 含量,后期呈递减趋势;TN 以较平稳的波浪式演变;TP 随养殖时间降低,呈缺乏 现象。回归分析表明,底质硫化物与TS 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695~0.920;与TOC 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除T3塘外),相关系数(r)为0.660~0.926;与TN、TP 的相关性不显著。沉降有机物是虾塘底质产生硫化物、TOC 与 TN 的重要因素,残饵是沉降有机物的主要来源,维持丰富溶氧量、减少残饵量与彻底清淤是控制虾塘底质硫化物 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2.
为明确沙质、淤泥质参池底质中氮、磷变动规律,于2011年3月至11月分别对此2种参池进水口、中间区和排水口的底质的上层(0~2 cm)、下层(3~5 cm)进行了定点采样,分析了不同底质中总氮、总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沙质中总氮含量为(0.16±0.05)~(0.29±0.03) mg·g-1,变化范围较小。淤泥质中总氮含量为(0.13±0.06)~(0.67±0.09) mg·g-1,变化范围大,总体呈增长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6月沙质和淤泥质中总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7—11月沙质和淤泥质中总氮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沙质中总磷含量为(0.02±0.02)~(0.09±0.07) mg·g-1,淤泥质中总磷含量较高,为(0.50±0.02)~(0.72±0.04)mg·g-1,两种底质中总磷含量都呈先降后升趋势,在8月份达到最低点。(2)总体上看,上层底质中总氮、总磷含量略高于下层,无显著性差异(P>0.05)。(3)沙质、淤泥质中进水口总氮、总磷含量最低。总氮含量在排水口和中间区相差不大。调查前期和后期,中间区总磷含量均高于排水口,后期两区域磷含量差别较大。综合评价认为,沙质参池底质中氮磷含量低、变化小,可能更有助于海参的可持续健康养殖,淤泥质中氮磷含量较高,且随着养殖月份增加明显升高,作为水体中营养盐的主要来源,存在内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3.
影响斑点叉尾亲鱼自然产卵率的关键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叉尾是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本文从斑点叉尾亲鱼年龄、放养密度、产卵槽类型、饲料类型、池塘局部气候条件、池塘底质类型等方面对影响斑点叉尾自然产卵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挑选4~5龄的亲鱼,在冬季气温、水温适当偏低的山区风口处建培育池,培育池底质为黏土硬底质或鹅卵石带沙底质,每667 m^2放亲鱼10~30组,全部投喂动物性饲料,用特制的土瓦罐作产卵槽,获得较高的自然产卵率。  相似文献   
84.
在日换水量30%基础上比较了粗沙、海细泥沙底质及有无遮蔽物对锯缘青蟹幼蟹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蟹苗潜沙比例与沙粒径大小及蟹苗规格相关。表现为沙粒径越小或蟹苗规格越大,蟹苗完全潜沙的比例越高;C1、C2阶段蟹苗,具较强的攀附习性,以网片为附着物的蟹苗数量约占30%以上,进入C3后,网片上蟹苗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变态速度方面,海沙底较其余各组要提前1天,而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最终成活率方面,网片(77%)〉海泥沙(70%)〉粗沙(65%)〉空白(60%);规格方面,同一期的幼蟹壳宽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5.
鉴于湖泊内源污染不断加重,出现了较多以铝(Al)、铁(Fe)、钙(Ca)、镧(La)盐等化学材料为主的湖泊底质环境改善方法,但大规模应用受长期控磷效率、生物毒性和使用成本等因素限制。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洱海近岸水域设置围隔开展原位试验,采用洱海本地无污染红壤对底质进行浅层覆盖改性,探究此方法对水质及沉水植物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不同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红壤覆盖组(S)以及红壤覆盖+沉水植物组(MS),每组处理4个重复,逐月监测各围隔内水质和沉水植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红壤对底泥进行改性,可以短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促进移栽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建群,在某些时段可以改善水质(透明度最高达2.2 m),但红壤覆盖措施并没有长期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藻类的含量(P>0.05)。全年水生植物物种保持在7种左右,群落主要由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单果眼子菜(P. acutifoli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微齿眼子菜(P. maackianus)组成,生物量也在不断增加,最高达18000 g/m2,群落稳定后优势种为黑藻。研究结果可以为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短期水质危机处理提供借鉴,为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提供可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86.
<正>1池塘条件1.1池塘环境。池塘面积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1.5~2.5米,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进排水方便,无污染;池塘底质平坦、较硬,一般以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为宜,池埂坚实不漏水。  相似文献   
87.
养殖对虾池塘底质污染与调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增加,追求高产高效,增加投饵量,造成池中残饵的增加,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腐烂、分解、引起水质、底质的恶化,使水中营养元素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变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等有害物质,对虾池造成了污染。从而,破坏了虾池原有的生态平衡,使虾池的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理功紊乱,生长缓慢,免疫功能下降,并逐渐感染疾病,甚至引起死亡。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8.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可见水质和底质的调控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水质和底质的调控也恰恰是养殖户最头疼的问题,他们想通过各种手段和使用各种水质调节剂来达到一个满意的养殖水环境,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在广东,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往往是一年养两季,因此,年初放苗前的清塘以及肥水等各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今年养殖的成功与否。特别是晒塘和清塘,它们是水质和底质调控的基础,我们应当正确、合理的进行。本文欲从养殖的初期阶段来探讨水质和底质管理的细节,以达到一个较好的养殖水环境。  相似文献   
89.
90.
5.肝坏死病病因、症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产气菌、弧菌侵袭,及由饲料霉变和底质污染并发引起,病蟹肝脏呈灰白色,有的呈黄绿色,鳃部腐烂,一般伴有烂鳃症状。预防:注意饲料的质量,定期采用护肝泰200克 氟尔康100克 Vc 50克拌饵料50千克投喂,每15~20天使用一次。治疗:①全池泼洒"菌毒净"250~300毫升/亩·米;②内服护肝泰200克 氟尔康100克 Vc 50克拌饵料25千克投喂,连用5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