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5篇
综合类   49篇
畜牧兽医   5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湖北省3个地方鸭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用2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湖北3个地方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标准遗传距离(Ds)。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6个微卫星位点在3个鸭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高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3个鸭品种中,平均杂合度范围是0.596~0.603,各鸭种的杂合度都较高,最高的是荆江麻鸭(0.603),最低的是沔阳麻鸭,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PIC值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对Ds遗传距离的计算表明: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个鸭品种被聚为2类:荆江麻鸭和沔阳麻鸭为第1类;恩施麻鸭为第2类。这与各鸭品种的起源、分化、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为中国地方鸭品种种质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地方鸭品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通过资源调查摸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鹅品种的保存现状,同时结合微卫星标记对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6个鹅品种均处于正常保种状态; 群体平均杂合度最高的是太湖鹅(0.690),最低的是武冈铜鹅(0.567),各鹅种的平均杂合度为0.640。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6个鹅品种聚为3类,四川白鹅、武冈铜鹅、道州灰鹅、酃县白鹅聚为第1类;溆浦鹅为第2类;太湖鹅为第3类。根据资源调查及分子研究结果提出了保种意见。  相似文献   
83.
通过资源调查摸清了我国8个重点保护地方鸭品种(建昌鸭、攸县麻鸭、北京鸭、绍兴鸭、高邮鸭、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的保种现状,并选用2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建昌鸭已经濒临灭绝,其他7个鸭品种均处于正常保种状态;28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PIC为0.472,除APL23、APL79为中度多态外,其余26个微卫星均为高度多态;8个地方鸭品种中,有些品种有特异性片段和特异性缺失片段;群体平均杂合度建昌鸭最高(0.588),金定鸭最低(0.514)。8个地方鸭种被聚类为3个类群,类:攸县麻鸭、北京鸭和建昌鸭;类:绍兴鸭和高邮鸭;类:莆田黑鸭、金定鸭和连城白鸭。  相似文献   
84.
3个鸡种A-FAB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RFLP技术(限制性内切酶为TaqⅠ)检测尤溪麻鸡、鹿苑鸡、隐性白羽鸡3个鸡种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第1和第3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表明:在该位点上,3个鸡种的A—FABP基因均存在SNP,外来品种隐性白羽鸡以杂合子cc居多,地方鸡种以cc居多,3个鸡种均含有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c,其中以尤溪麻鸡最高,而以隐性白羽鸡最低;对第3外显子扩增片段(375bp)进行回收测序,发现在第3外显子1805位存在SNP,尤溪麻鸡与鹿苑鸡c突变为r,的频率(分别为0.7344、0.7188)明显高于隐性白羽鸡c突变为71的频率(0.5156)。A—FABP第1外显子(85位点)的SNP不影响A—FABP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而第3外显子(1805位点)的SNP影响A—FABP的氨基酸序列变化,由脯氨酸转变为丝氨酸,说明该多态性可能通过A—FABP基因表达水平而影响鸡的肉质。  相似文献   
85.
目前,对鹅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相继展开,利用候选基因寻找影响鹅相关性状的主效基因从而应用于鹅种改良,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说是可行的.文章主要综述了与鹅有关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催乳素受体基因、生长激素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肌细胞生成素基因、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和Bcl-2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6.
6个地方鸡种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我国6个地方鸡(Gallus gallus)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oxidaseⅠ,COⅠ)基因的2段序列,研究COⅠ这一特定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地方鸡种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择的2段序列中,经过多态性分析筛选,以Bar1序列(712~1359位)突变位点较多,为24个,为24种单倍型,其中22种单倍型为6个鸡品种所特有;品种间平均多态性3.860%,6个鸡品种均有其特异位点;6个品种的NJ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鸡品种基本被聚为不同的类别,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COⅠ基因的Bar1序列用于这些品种鉴定是可行的。而对Bar2序列(1800~2314位)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只发现5个突变位点,为5种单倍型,且大多品种没有其特异位点。由于其多态性低,且NJ聚类分析6个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不一致,Bar2序列不利于品种鉴定。研究结果表明,COⅠ基因的Bar1序列更适合地方鸡品种鉴定条形码。  相似文献   
87.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 (cytochrome c oxidase ⅠCOⅠ)这一特定基因的特定区段来做DNA条形编码的基础,选择其中二段序列(Bar1 Bar2)设计2个引物对6个中国地方鸡种的线粒体DNA进行扩增,以对其进行种品鉴定。本研究选择的2段序列中,以Bar1序列648bp(712位点到1359位点)多态性最高,突变位点最多,为24个,品种间平均多态性为3.860%,6个鸡种在此序列中有各自不同的特异位点,NJ聚类分析6个品种基本被聚为不同的类别,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COⅠ基因的Bar1序列用于这些品种鉴定是可行的;而Bar2序列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由于其多态性低,大多品种没有其特异位点,NJ聚类分析6个品种基本被聚为不同的类别,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不利于品种鉴定。从本研究结果看,利用COⅠ基因的DNA条形编码(DNA Barcodes)进行不同鸡品种鉴定具有方便、快捷、经济、准确等优点,结合传统形态学鉴定手段将会揭示更深层次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 经过进一步改进是用于品种鉴定的优良工具。  相似文献   
88.
利用25个微卫星标记,对以隐性白羽鸡和仙居鸡为亲本建立的F2资源群体500只鸡进行遗传检测,并测定各个体的活体重、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和腹脂重,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标记与性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平均杂合度为0.701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6 8.方差分析显示:MCW0095、ABR0322、ADL289、MCW004、ADL166、MCW104和MCW67对活体重、屠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ADL211、MCW004和ADL0301对胸肌重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MCW004、ADL0301和MCW67对腿肌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明这些标记与性状间可能存在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89.
为了研究不同周龄公鸡鸡冠组织结构变化和鸡冠发育候选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软骨蛋白样蛋白(CHADL)的表达规律,选用青年期(5、9、13周龄)、性成熟启动期(17周龄)和性成熟完全期(26周龄)的青脚麻鸡公鸡各5只,测量鸡冠发育指标,同时屠宰后制作鸡冠组织石蜡切片,观察比较不同周龄的组织形态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各周龄公鸡鸡冠组织BMP2和CHADL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鸡冠随着周龄增加持续发育,在性成熟启动后(17~26周龄)增速加快;随着鸡冠的发育,外周真皮层的毛细血管逐渐增大且互相吻合,血管内红细胞数量增多;中间真皮层的胶原纤维网不断疏松,成纤维细胞有减少的趋势;BMP2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3周龄时表达量最高(P0.05);而CHADL基因的表达量随着鸡冠发育逐渐升高(P0.05)。结果表明:BMP2和CHADL分别在鸡冠发育过程中发挥了抑制/促进鸡冠发育的作用;性成熟启动后鸡冠组织的形态会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0.
鸡肉品质是决定肉鸡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白条纹鸡肉(white striping, WS)和木质化鸡胸肉(woody/wooden breast, WB)两种新型肌肉缺陷问题因其出现概率高、影响范围大,正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WS是指肌肉表面出现平行于肌纤维的白色脂肪沉积条纹,WB主要表现为胸肉明显硬化。这两种肌肉缺陷问题表现出类似的组织学特征,并且常常共同出现。WS和WB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屠宰鸡肉及分割产品的外观、营养品质以及加工特性,给肉鸡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WS和WB的特征、性质及发生机理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大多数研究为国外团队报道,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本文针对WS和WB的病理学特征、品质特性以发生机理等方面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