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6篇
  25篇
综合类   251篇
农作物   81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引进适合在海南大棚种植的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L.)Moench]品种。[方法]引进红五福、绿五福、东方、助农2号、杨贵妃、绿羊角、巴里斯顿、东京5号和农友早生1号这9个黄秋葵品种,在海南大棚内进行比较。综合2年的数据,对各品种生育期、形态特征、果实性状、产量以及抗性进行比较。[结果]助农2号、杨贵妃、绿羊角和东京5号这4个品种均适合在海南大棚内种植。[结论]该研究可为黄秋葵在海南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缓控释氮肥在寒地黑土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和施用技术尚不十分明确,采用定位试验方法进行为期3年的试验研究,明确不施氮肥(CK)、全部普通氮肥一次性基施(BU100%B)、全部缓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CRU100%B)、农民习惯施肥(FP)、60%缓控释氮肥和40%普通氮肥混合一次性基施(MBC)条件下,水稻产量、效益、氮素吸收利用和无机氮在土壤剖面中累积与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比较,各施氮处理产量、效益、氮素利用率和无机氮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显著提高。MBC处理在产量、效益、氮肥利用率和减少土壤无机氮积累方面效果最好。与FP处理相比,MBC处理3年水稻平均增产6.2%,经济效益增加17.7%,氮肥利用率增加16.9%,氮肥农学效率增加16.4%,差异显著(P<0.05)。施用缓控释氮肥减少了无机氮在剖面(0~90 cm)中的累积,MBC处理较FP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平均降低7.9%,CRU100%B 较BU100%B处理平均降低10.7%,且差异显著(P<0.05)。无机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由上到下逐渐减少,0~30、30~60和60~90 cm土层分别占无机氮累积总量的38.3%~54.6%、28.8%~35.7%和14.0%~26.1%。施用缓控释氮肥增加了无机氮在土壤上层剖面(0~30 cm)的累积,减少了无机氮在土壤深层剖面(60~90 cm)的累积量。在0~30 cm剖面中,MBC较FP处理无机氮平均增加12.4%,在60~90 cm剖面中,无机氮平均降低19.7%。可见,施用缓控释尿素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效益、降低了土壤无机氮在深层剖面的残留,进而降低了氮素淋失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73.
异黄酮作为植保素,在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的胁迫下,都发挥着重要抗逆作用,而查尔酮合成酶(CHS)是异黄酮形成途径中的关键位点,为研究GmCHS在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的响应表达,以便进一步揭示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选取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和感病品种Williams 82,在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胁迫后的不同时期检测CHS5、CHS7、CHS8、CHS9基因的表达,并测定其下游产物异黄酮成分中的大豆苷元和黄豆黄素的含量.结果显示:感病品种中CHS5、CHS7、CHS8、CHS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程度较抗病品种小.胁迫5d时,抗病品种中4个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均明显上调表达,与实验室前期大豆转录组测序中CHS7、CHS8均上调表达结果一致.进一步对两个品种主要异黄酮成分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大豆苷元相较于黄豆黄素在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响应更加敏感,其中大豆苷元在Williams 82无响应,而在灰皮支黑豆接种5,10,15 d均出现了显著差异,可见异黄酮中的大豆苷元很可能是响应大豆胞囊线虫胁迫的重要成分之一.因此,初步认为CHS基因在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4.
前期研究克隆得到ZmGW2基因, 该基因与水稻粒重相关基因OsGW2同源, 编码一个RING型E3泛素连接酶。研究表明, 该基因位于玉米的百粒重相关的QTL区域, 并且其表达量与玉米粒宽呈显著负相关。通过荧光定量PCR研究分析ZmGW2在杂交优势系中的表达量, 结果验证该基因的表达与玉米粒重呈负相关。半定量RT-PCR分析该基因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结果表明, ZmGW2基因还可以被高盐(NaCl)、干旱、低温(4℃)和脱落酸(ABA)等逆境胁迫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75.
通过采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接种线虫2d后的番茄进行浸根24h处理,然后对其盆栽45d后对植物长势影响及温室防效进行测定。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 mg.L-1NAA和6 mg.L-16-BA处理对寄主植物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并且株高、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根长与CK相比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其中6 mg.L-1NAA分别提高76.94%、80.30%、84.36%和75.53%,6 mg.L-16-BA分别提高68.47%、73.76%、68.56%和68.87%。对南方根结线虫温室防效及根结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L-1NAA和10 mg.L-16-BA对南方根结线虫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达到39.97%和34.64%,并且对根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6.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nohe,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是大豆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1],处于休眠期的SCN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高适应性,能适应冬季低温,给防治工作造成较大困难[2],因此对休眠期SCN代谢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线虫卵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其中海藻糖是一种抗冻剂,有助于线虫抵抗干旱、寒冷的恶劣环境,相关研究多见于国外报道[3-4].为阐明SCN的休眠机制,本试验对SCN休眠过程中不同阶段胞囊内糖类、甘油等物质的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376-6385
为了从转录组水平分析烯效唑缓解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以大麻品种‘汉麻2号’为材料,试验共设清水浸种的正常供水(CK),清水浸种的干旱处理(D),烯效唑浸种的干旱处理(SD) 3个处理,干旱胁迫处理4 d,利用RNA-Seq技术对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探讨半乳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氮代谢通路及相关基因。结果表明,CK vs D与D vs SD比较发现,全部差异表达基因有2 423个,其中不同处理共有差异表达基因1 109个。通过GO富集分析表明,两个比较中有1 402和1 144个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均有分布,且分类结果相似。差异基因GO主要富集在蛋白质折叠、氧化还原过程、胞浆、叶绿体包膜、水解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功能。KEGG富集结果表明,差异基因KEGG主要富集在半乳糖代谢、苯丙酸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氮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半乳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氮代谢途径,其中半乳糖代谢中UDP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DP葡萄糖4-差向异构酶基因,棉子糖合酶基因,水苏糖合酶基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中生长素响应蛋白,脱落酸受体,蛋白磷酸酶,脱落酸不敏感蛋白等,氮代谢中高亲和性硝酸盐转运蛋白,谷氨酸脱氢酶基因,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和碳酸酐酶基因在烯效唑处理下表达水平发生变化。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烯效唑处理对大麻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关键基因克隆以及功能验证等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复合型PGPR和苜蓿对新垦地土壤培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光  张磊  邱勤  石杰  胡正峰 《土壤学报》2011,48(2):405-411
研究了利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和豆科植物相结合培肥新垦地土壤的效果。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法研究了重庆北碚新垦坡耕地中性土壤上种植紫花苜蓿并接种根瘤菌和其他根际有益微生物(PGPR)(如联合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根瘤菌+其他PGPR的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提高均达到显著水平,较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分别提高33.5%、22.7%、3.8%、11.5%、11.4%和22.3%,较不接种根瘤菌和PGPR的处理分别高42.2%、58.8%、8%、12.6%、37.2%和40.2%,接种根瘤菌+其他PGPR的效果优于只接种根瘤菌和不接种的。同时,上述处理对豆科植物苜蓿植株瘤重、株高、根鲜重、地上部鲜重以及植株全氮含量的提高均达到显著水平,比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分别高44.5%、33.2%、77.3%、76.7%和17.7%。将苜蓿和相应的PGPR两者联合使用有更好的土壤改良效果,加速了新垦地贫瘠土壤的培肥过程。  相似文献   
79.
症状。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生。但在大庆市为害较重,流行年份减产20%~30%。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  相似文献   
80.
王安东  郑桂萍  慕永红  刘婧琦  孔宇  隋阳辉  解保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59-16060,16074
[目的]研究镁钾配施对寒地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镁钾配比量。[方法]以空育131为材料,按照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镁肥、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探明镁肥、钾肥最佳施用比例。[结果]在高中低施钾区,按照七水硫酸镁与氧化钾1∶1(钾肥165.0 kg/hm2,镁肥100.5 kg/hm2)或者1∶2(钾肥276.0 kg/hm2,镁肥100.5 kg/hm2)的重量比配施,能够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合理增加水稻叶片氮含量;按照七水硫酸镁与氧化钾1∶2的重量比配施,能够保持群体叶面积指数趋于合理,不发生早衰和贪青现象;按照七水硫酸镁配施比例与氧化钾2∶1(钾肥165.0 kg/hm2,镁肥201.0 kg/hm2)的重量比配施,能够通过增加穗数和结实率提高产量,产量为9 660 kg/hm2。[结论]该研究对于保持土壤养分平衡,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