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2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茶是茶树育种中的骨干亲本,利用这两个亲本选育了许多优良的品种(系)。本研究利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了40个福云(半)同胞系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变异水平和亲缘关系。14个ISSR引物在供试品种(系)间共扩增出251条谱带,多态性条带的比率为96.4%。引物的PIC值平均为0.94,Rp值平均为29.35,表明引物扩增位点的高多态性和对品种的强辨别能力。40份供试品种(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2。按母本来源和育种机构对供试品种(系)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组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接近,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组内品种(系)的个体之间,不同组间基因交流明显。供试品种(系)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52-0.75,根据相似系数矩阵按UPGMA法对40个供试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不同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福鼎大白茶在树状图中形成单独的分支,在树状图的根基处,其它品种(系)根据遗传距离聚类成不同的类群。来源于同一育种单位的部分茶树品种(系)聚类在同一类群中,但未发现按母本来源区分的独立类群。总之,通过ISSR标记分析,可在基因组水平上进一步了解福云(半)同胞系茶树品种(系)间的遗传变异水平,并进一步明确其亲缘关系,为今后福云(半)同胞系在茶树育种上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鸠坑茶树资源的多样性与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鸠坑茶树资源的生物学特征多样性、生化成分多样性和基因遗传多样性,并对鸠坑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3.
不同种类基肥对茶树生长和抗寒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菜饼、复合肥和氨基酸商品有机肥三种不同种类肥料作茶园基肥对茶树生长和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均能促进茶树生长,增加春茶产量,改善茶鲜叶生化品质,提高茶树越冬休眠期间成熟叶的抗寒性,提高茶树春季新梢的抗寒性。三种肥料以氨基酸商品有机肥效果最好。氨基酸商品有机肥作茶园基肥处理的单位面积芽头总数、总重、最长新梢长度和产量均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8.4%,33.1%,22.6%和15.0%;冬季低温时的成熟叶片电解质外渗率最低,较对照降低了9.0%;春季新梢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1.66倍,0.49倍,1.18倍和1.45倍,并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4.
茶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多糖是从茶叶提取出来的植物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些年已发展成为茶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茶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多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杭茶19号是从银猴(♀)和福鼎大白茶(♂)人工杂交后代中,经单株选择、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茶树新品系。品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杭茶19号为早生种,春季萌发期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春季每667 m2一芽一叶鲜叶产量平均为44.55 kg,略低于福鼎大白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福鼎大白茶;抗旱、抗寒性强,病虫害抗性强;制红、绿茶品质均优于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76.
以杭州市龙井群体种夏秋季鲜叶为原料,采用工夫红茶加工工艺,通过不同的干燥方式,结合茯茶不同的“发花”技术,完成红茯茶产品。感官评审结果表明,接种市面上购买的茯砖茶提纯扩繁的菌液优于茯砖原茶接种方式,晒青红毛茶接种得到的红茯茶产品优于烘青红毛茶接种产品,且均可实现具有红茶及金花菌特有的香气特征的红茯茶产品的预期目标。常规成分检测结果表明,茶红素含量与产品品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接种菌液与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制茶样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表明红茯茶产品具有相对的安全性;对红茯茶样进行菌种鉴定得出,红茯茶产品的优势菌种为属冠突散囊菌的谢瓦曲霉。  相似文献   
77.
采用建德市李家镇千里岗茶园种植的鸠坑群体种、龙井43和白叶1号等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兼用扁形茶、卷曲形茶和条形茶的工艺加工制成绿茶产品,通过感官审评和香气成分等分析比校,筛选具有栗香风味的适制品种与工艺组合。感官评审结果表明,鸠坑群体种一芽一叶原料采用扁形茶改进工艺、一芽二叶原料采用滚炒结合的卷曲形茶改进工艺及卷曲形茶常规工艺可加工出具有明显栗香的特色风味绿茶;白叶1号一芽二叶原料采用条形茶改进工艺也可制成具有栗香风味的特色绿茶。常规成分和香气检测结果表明,天然壬醛、β-环柠檬醛、2,3,6,7-四甲基辛烷、3-乙基-3-甲基庚烷、3-蒈烯、(+)-δ-杜松烯、芳樟醇、香叶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反式-橙花叔醇、β-紫罗酮、茉莉酮、2,2,6-三甲基环己酮、己酸叶醇酯、顺式-3-己烯基辛酸酯、2,5-二叔丁基苯酚和1,2,3,4-四氢-4-异丙基-1,6-二甲基萘等是形成栗香的主要特征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冷冻时间、不同干燥提香方式加工的冷泡工夫红茶茶样的感官评审及水浸出物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48h冷冻工艺技术处理后的茶样叶底色泽红亮,发酵均匀,且水浸出物含量较对照提高10%-20%;三种不同干燥提香方式的比较结果表明炭焙提香工艺最优,表明采用冷冻48h处理结合炭焙提香的加工工艺技术生产的冷泡红茶品质最佳,该工艺生产冷泡红茶具有示范推广的可行性,尤其是原料较为粗大的品种采用冷泡红茶工艺技术所制干茶品质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