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23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61.
赣江中游四大家鱼幼鱼共120尾的形态性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青鱼、草鱼、鲢、鳙的体长/体高分别为3.78~4.52,3.53~4.27,3.13~3.49,3.38~3.66;体长/头长分别为3.84~4.44,3.40~4.10,3.50~3.88,2.93~3.15:头长/吻长分别为4.03~4.47,3.48~...  相似文献   
62.
63.
赣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减水减沙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赣江流域1956-2008年年降雨量和赣江控制站外洲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资料,采用水文分析法计算赣江流域近30a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赣江流域治理后期1984-2008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年均减沙量为5.70×106t,年均减沙效率为48.57%。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效,减沙率有逐年上升而后稳定的趋势,2008年减沙率达80.54%;赣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流域年径流总量减少不明显,后期径流量反而会有所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增加流域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延长汇流时间,起到防洪减灾效果。  相似文献   
64.
基于时变矩BMA方法的赣江流域年输沙量变化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河道泥沙影响因素并进行定量归因分析,对正确认识和评价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鄱阳湖赣江流域1958-2014年的年输沙量变化特征分析,引入降雨侵蚀、森林覆盖以及水库调控3个影响因素建立年输沙量时变矩模型,利用BMA方法融合4个时变矩模型模拟赣江年输沙量过程,并定量归因分析年输沙量变化中多因素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1)以降雨侵蚀力、森林覆盖率和水库调控系数为主要物理影响因子构建的时变矩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赣江年输沙量分布特征及时变过程,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93;2)BMA方法有效融合了多个时变矩模型的优点,年输沙量模拟的不确定性区间变小,通过遍历多因素情景组合可定量分离不同影响因素的贡献量及变化范围;3)相对于基准期(1958-1989年),变化期(1990-2014年)赣江流域年输沙量显著减少(P0.05),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与双累积曲线法和产沙函数法的定量归因结果相近。森林覆盖率和大中型水库调控对赣江流域年输沙量减少贡献量分别为414.87和261.45×10~4t/a,两者贡献率分别为59.72%、37.63%,而降雨侵蚀导致年输沙量增加约42.99×10~4t/a,其他因素减少年输沙量61.40×10~4t/a。对于赣江流域,持续加强流域森林资源的保护,强化大中型水库的调控能力,是提升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5.
分析锦江、袁河鱼类群落结构与种类多样性的时空动态特征,以期为鱼类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赣江流域的鱼类多样性及梯级枢纽运行的生态调度奠定基础。2014年3月-2015年2月,按季节对锦江的高安、上高江段和袁河的宜春、新余江段渔获物进行调查,调查渔具以刺网(网目规格分别为200、120、80、40和20 mm)和电拖网为主。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3目11科47属67种,种类以鲤科为主,占68.66%。锦江3目7科36属51种,袁河3目10科32属36种;银鲴、鲫、银鮈、蛇鮈为锦江的优势种,银鮈、彩石鳑鲏、鲫、棒花鱼为袁河的优势种;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锦江略高于袁河;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锦江的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中度干扰状态,而袁河的处于严重干扰状态。锦江和袁河的鱼类群落与种类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6.
利用10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采自长江、赣江、鄱阳湖湖口和都昌水域的4个鲢野生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5~24,有效等位基因数6.4~7.1,平均观测杂合度H.为0.802~0.82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17~0.839,表明这4个鲢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鲢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22 2~0.944 1,遗传距离为0.057 6~0.081 0,固定系数Fst值为-0.012 35~0.005 28,表明这4个鲢群体间遗传一致性高,遗传距离小,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AMOVA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基因流分析认为长江、赣江、鄱阳湖鲢群体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67.
江西石城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江西石城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内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状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对江西石城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内野生脊椎动物进行了物种多样性调查。对该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及保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和栖息地保护等保护野生动物的对策和措施。[结果]调查发现,野生脊椎动物205种,隶属32目69科,其中哺乳动物6目6科12种,鸟类17目38科116种,爬行动物2目8科21种,两栖动物2目6科13种,鱼类5目11科43种。该调查区域内有14种野生脊椎动物被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6种动物被列入江西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石城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野生脊椎动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基于CMIP5模式和SDSM的赣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对于了解该流域未来水资源的变化、指导流域防洪抗旱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预估该流域未来气候变化,利用1961—2005年赣江流域6个气象站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并选择了CMIP5中CanESM2模式下3种排放情景RCP2.6,RCP4.5,RCP8.5,采用SDSM模型研究了赣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赣江流域未来温度和降水总体均呈上升趋势。(2)在RCP2.6,RCP4.5,RCP8.5这3种排放情景下赣江流域未来最高气温分别增加1.8,2.1,2.8℃;未来最低气温分别增加1,1.2,1.9℃;未来平均气温分别增加1.5,1.6,2.3℃;3种排放情景下未来温度空间分布都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并在南北方向呈带状和环状分布。(3)在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3种排放情景下赣江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且6月份增幅最大,2月份增幅最小。(4)在未来3个时期、3种排放情景下,赣江流域未来降水均呈增加的趋势;5—10月降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1—4月、11—12月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3种情景下的未来降水空间分布基本呈南低北高,在南北方向呈递增趋势。对赣江流域气候要素模拟与预估表明,赣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存在降水增加及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危险,分析结果可为赣江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及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药用野菜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江源自然保护区药用野菜资源的调查统计得知:该区内药用野菜资源丰富,共有320种,隶属于219属82科。含药用野菜种类最丰富的科为菊科(41种),其次为唇形科(33种)和豆科(23种),含10种以上的科有壳斗科(12种)、蔷薇科(12种)和百合科(11种),构成该区药用野菜的优势类群。数量多、分布广、储量大、营养成分丰富是该保护区药用野菜的重要特征,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同时,笔者对赣江源保护区药用野菜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搞好综合开发、加强野生资源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70.
赣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山洪灾害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赣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的山洪灾害敏感性,为非工程性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GIS技术,使用Landset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和Aster的DEM数据,以小流域为最小研究单元,计算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的山洪灾害敏感性,分析土地利用和坡度影响下的山洪灾害敏感性。[结果]城镇建设、耕地建设等人工生态系统会增加山洪灾害发生,而森林、灌丛、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减缓山洪灾害发生。在坡度大于25°区域,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会显著促进山洪灾害发生。[结论]研究区通过生态建设开展防灾减灾工程,应该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此外,坡度大于25°的不适合开发区域,应尽量减少城镇开发和耕地开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