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8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林业   394篇
农学   433篇
基础科学   283篇
  270篇
综合类   2351篇
农作物   414篇
水产渔业   280篇
畜牧兽医   1274篇
园艺   346篇
植物保护   28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呼吸道疾病是由病毒、细菌和支原体引起的具有相似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在养鸡生产中较为常见,且病情复杂,疾病种类繁多.呼吸道疾病之所以被重视,一方面是各日龄鸡均可感染且常发;另一方面是发病率高,容易引起多种疾病的继发感染.由于从临床症状和鸡群表现上难以确定发生哪一种呼吸道疾病,所以必须通过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现将常见几种具有呼吸道症状的疾病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2.
耕地在干旱区土地利用中是贡献显著的重要地类,分析其生产-生态效应时空变化有助于解释耕地变化在区域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为实现生产-生态协同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耕地生产水平假设模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揭示和田地区耕地时空演变下的生产-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增加了1 702.63 km2。8个县(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相同,但差异显著,未利用地开垦和林、草地复垦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荒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生产水平向好发展,无生产耕地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中、中高生产耕地总占比增加14个百分点。从耕地生产效应来看,研究区固定耕地生产正效应(面积占比55%)大于负效应(面积占比2%),耕地转移效应(面积占比43%)有效弥补了流失的生产效应面积,然而从各阶段效应来看,固定负效应面积逐渐增加,固定正效应面积逐渐减少,转移效应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研究区耕地等级主要为一般生态等级,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定耕地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面积为改善面积的2倍以上;转移耕地恶化面积为改善面积的近1.4倍。阶段性变化中,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在前20年得到改善,而后10年出现恶化,其原因在于固定耕地和转出耕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研究表明,研究区耕地变化促进了区域生产的提高,但同时导致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因此,在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中应坚持生产-生态融合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63.
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向土壤中的物质输入是退化沙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尤其是土壤碳含量增加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不同恢复阶段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草本植被生物量分配特征、根系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厘清生物量分配特征和根系性状与土壤碳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沙化草地逐步恢复,植被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表凋落物以及地下残体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相对于沙化严重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的植物总干物质(生物量+凋落物)分别增加了11.0%、116.3%和151.2%。与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土壤碳含量随沙化草地的逐步恢复显著增加(P<0.05),其中0~10 cm层的增加速率高于10~20 cm层。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显示,0~10 cm层土壤碳含量受地表凋落物、地下残体和根表面积3个因素的影响,10~20 cm层土壤碳含量仅受地下残体和根表面积两个因素的影响,同时,两层土壤碳含量均与地上生物量无显著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沙质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含量主要受凋落物输入以及根系性状的影响,而...  相似文献   
64.
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肥力状况、矿物质含量以及土壤酸碱度等,红壤丘陵区茶园土壤具有酸、瘦、粘、旱、抗侵蚀能力差的特点,通过深沟撩壕、增施有机肥、增培客土等技术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促进茶苗生长。  相似文献   
65.
通过分析水色变化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阻止水体环境恶化,控制养殖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池塘养殖动物的健康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66.
为了研究南疆地区规模化全舍饲养殖模式下驴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并评价目前规模化全舍饲驴养殖场所采用驱虫方案的效果,本试验采集阿克陶县和泽普县4个规模化全舍饲养驴场917头驴(n=917)的粪样共1 834份,运用虫卵形态观察法检测消化道寄生虫,对优势虫种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PCR方法鉴定体内排出的主要成虫;同时,根据养殖场现行驱虫方案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对驴群进行2次伊维菌素驱虫试验,连续观察5 d,记录排虫情况并计算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结果显示:镜检观察到6种消化道寄生虫;经PCR鉴定体内主要排出马副蛔虫。4个规模化养殖场中,马圆线虫、毛细线虫、马副蛔虫和细颈线虫为驴消化道优势虫种,其冬春(夏秋)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7.5%(79.6%)、52.9%(71.3%)、40.9%(45.3%)和14.5%(15.7%),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夏秋季节毛细线虫、马圆线虫、马副蛔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显著高于冬春季节(P<0.01);寄生虫感染率与驴年龄存在相关性,夏秋季节驴驹马圆线虫、马副蛔虫感染率均极显著高于成年驴(P<0.001),冬春季节驴驹马圆线虫、毛细线虫和马副蛔虫感染率均显...  相似文献   
67.
普洱市思茅区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思茅活动的亚洲象数量迅速增多,人象冲突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等方法,分析了2008年~2013年以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肇事情况,认为适宜生境和食物的不断减少、亚洲象取食习性的改变以及亚洲象报复行为是造成亚洲象肇事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亚洲象的栖息地保护、改善亚洲象生境质量、完善亚洲象监测与预警体系、完善补偿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亚洲象为主的生物廊道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8.
69.
文章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鱼粉中5种喹噁啉类药物及其2种主要代谢物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腈-乙酸乙酯(1∶1,V∶V)和1 mol·L~(–1)盐酸分步提取,盐酸提取液进一步用乙酸乙酯反萃取,有机相经浓缩后,均用乙腈复溶,用PRiME HLB通过性固相萃取柱净化处理。样品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经Phenomenex Kinetex C18柱梯度洗脱分离,质谱采取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代谢物采用内标法定量,原药采用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7种化合物在对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2种代谢产物检测限为2μg·kg~(–1),定量限为5μg·kg~(–1);5种喹噁啉类药物检测限为1~10μg·kg~(–1);定量限为2~20μg·kg~(–1)。在高、中、低3种添加浓度下7种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64.4%~102.2%,相对标准偏差为3.2%~10.2%。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能同时测定鱼粉中的喹噁啉类药物及其主要代谢物。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