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7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从华南地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料中,分离到6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这些分离株进行鸡胚矮小化试验、新城疫病毒干扰试验、血凝特性试验、鸡胚气管环感染试验、S1基因的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各分离株均对鸡胚有明显的致矮小化作用;对新城疫病毒有明显的干扰作用;无直接血凝性,经10g/L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的红细胞;对鸡胚气管环有明显的感染致病变作用;利用RT-PCR方法,成功扩增出分离株的S1基因,与参考株S1基因序列比对,其中1株(GD-09II)属于Mass型,剩下5株与LX4型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62.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4—10月在庄河海洋贝类养殖场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zis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至10月份成功培育出壳长为(9.124-1.13)mm的稚贝共计64030粒。结果表明:在海区采集的中国蛤蜊亲贝的雌雄比例为1.02:1,产卵量为74.1万粒/个;在温度为23~24℃、盐度为24—26、pH为8.02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3.5h发育为D形幼虫;中国蛤蜊的卵径、D形幼虫、足面盘幼虫的大小分别为(54.4±1.64)、(70.91±3.75)、(216.5±12.48)μm,变态规格、出现单水管、双水管的稚贝大小分别为(240.42±6.56)、(248.22±14.14)、(1175±72.31) μm。浮游期间(0~10日龄),水温为22.7~23.4℃,幼虫生长速度为(11.16±0.45)μm/d,存活率为(92.80±2.34)%;变态期间(10~1513龄),水温为22.4—24.2℃,幼虫生长速度为(10.91±0.54)μm/d,变态率为(73.16±8.32)%,变态过程持续5~6d。稚贝期间(15—40日龄),水温为24.2~27.0℃,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单水管稚贝,但存活率明显下降。单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73.98±9.05)μm/d,存活率为(73.6±6.58)%;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87.95.±8.34)μm/d,由于水温过高(〉30.0℃),存活率仅为(13.78±3.65)%。幼贝期间(40—100日龄),其生长速度为(111.24±13.08)μm/d,存活率为(62.75±5.35)%。  相似文献   
63.
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两个世代的杂交与近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良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奶牛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并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结果表明,杂交使得幼虫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稚贝的生长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中亲生长优势为(0.95±1.23);F23杂种优势为(0.36±0.59),F32杂种优势为(1.56±1.96)。稚贝表现为杂种劣势,中亲生长劣势为(-2.90±3.20);F23稚贝杂种劣势为(-4.60±3.21),F32稚贝杂种劣势为(-0.75±10.13)。幼虫和稚贝均表现为存活优势,中亲存活优势分别为(9.43±4.41)、(8.66±12.25);F23存活优势分别为(0.77±3.60)、(6.70±8.81);F32存活优势分别为(20.93±7.92)、(10.94±16.28)。杂交效应主要受到交配方式的影响,母本效应主要作用于幼虫期。近交使得世代F22、F33的生长性状得到了改良,但两个世代的存活性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世代 F22、F33幼虫期生长性状表现为近交衰退,衰退率分别为(5.17±4.38)、(4.99±2.72);稚贝期生长性状未表现出近交衰退现象,其衰退率分别为(-0.79±13.66)、(-0.93±12.85)。对于存活性状而言,两个世代均出现近交衰退现象,世代F22及F33幼虫和稚贝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0.16±5.82)、(9.98±10.04),(19.33±11.28)、(13.08±16.17)。表型性状的近交效应主要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通过上选、杂交与近交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良了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64.
选择43头,14+2日龄、体重为3.27+0.10kg的约克×梅山仔猪,实施早期隔离断奶,研究了以牛初乳、牛常乳(全脂牛奶粉)为主的饲粮类型以及全由非乳饲料组成的饲粮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奶引起的生长抑制与饲粮类型有关,牛初乳是仔猪断奶后头2周饲粮的理想组分。牛初乳通过提高仔猪采食量,不仅克服断奶后的生长抑制,而且明显改善仔猪后期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5.
含不同比例梅山猪血缘杂交肉猪胴体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德  杨凤  周安国  陈代文 《养猪》2002,199(4):22-25
选不同比例梅山猪血缘 (梅山猪血缘比例为 0 ,1 / 8,1 / 4 ,3 / 8,1 / 2 ,1 )的杂交仔猪 68头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 ,在同一营养水平 (DE :前期 1 4.2 1兆焦 /千克 ,后期 1 3 .79兆焦 /千克 ;CP :1 5 % ,1 3 % ;Lys:0 .75 % ,0 .65 % )下 ,研究不同梅山猪血缘比例对不同体重阶段生长肥育猪胴体品质 (平均膘厚、眼肌面积、瘦肉率等 )的影响。结果表明 :梅山猪与国外猪种杂交后 ,1 / 2梅山 ,1 / 4梅山 ,1 / 8梅山杂交猪的胴体品质显著高于 (P <0 .0 1 )纯种梅山猪。在同一体重下 (1 1 0kg) ,3 / 8梅山 ,1 / 2梅山和纯种梅山猪的平均膘厚显著高于其它血缘组 (P <0 .0 1 ) ,1 / 8梅山 ,1 / 4梅山和杜×大杂交猪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随梅山猪血缘比例增加 ,逐渐下降 ;同一血缘不同体重阶段生长肥育猪随体重 (或饲养天数 )增加 ,平均膘厚、眼肌面积、瘦肉率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 (P <0 .0 1 ) ,肥育猪在适宜体重下屠宰 ,改善胴体品质  相似文献   
66.
日粮共轭亚油酸对猪的营养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喜林  杨凤  郭春华 《养猪》2002,(1):25-26
就日粮共轭亚油酸对猪的营养作用进行了综述 ,重点论述了共轭亚油酸的营养重新分配作用和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并对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7.
论述了赖氨酸和蛋氨酸是水生动物的蛋白质合成必需氨基酸 ,对体蛋白质和肝蛋白质合成能力影响 ,衡量蛋白质合成能力的间接方法以及影响蛋白质合成能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68.
选体重约38公斤的长白(♂)×成华(♀)杂交猪20头,随机分为四组,饲予四种不同的饲粮,研究饲粮中添加铜和/或喹乙醇对猪生产性能和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组、加铜组、加喹乙醇组和两者同时加组全期日增重分别为674、761、796、678克,日采食量分别为2.50、2.65、2.74、2.40公斤,饲料利用率分别为3.73、3.49,3.44、3.54,添加铜和/或喹乙醇对试验第65天血清铜兰蛋白、尿素氨及屠宰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铜使65天血清碱性碱酸酶活性极显著增高(p<0.01),添加喹乙醇有使之升高的趋势,两者同时添加时,碱性酸磷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69.
离子平衡的营养学原理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离子平衡、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动物体内的酸碱来源及其平衡调节,电解质离子的主要营养作用,代谢规律及应用前景,分析了比较了动物离子平衡的各种离子平衡公式。同时对日粮离子平衡与动物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日粮离子平衡与动物正常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对影响日粮离子平衡的主要因素和如何在畜禽生产实践中合理应用离子平衡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
用24头平均体重6.10±0.35kg 的28±1日龄断奶杜×长×大杂交仔猪 ,分成4个处理组 ,分别饲喂玉米—膨化大豆—豆粕型基础饲粮和添加0.6 %HCl、1.5 %柠檬酸、0.25 %复合酸的3种饲粮。结果表明 :在断奶后头2周 ,添加0.6 %HCl、1.5 %柠檬酸、0.25 %复合酸分别提高仔猪日增重5.9 % (P<0.10)、10.5 %(P<0.05)、9.2 %(P<0.05) ,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腹泻率 ,对采食量和料肉比没有显著影响 (P>0.10)。添加0.25 %复合酸提高了胃蛋白酶 (P<0.10)和胃酸分泌 (P<0.10) ,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 (P<0.05) ,添加1.5 %柠檬酸有提高上述两种酶活性的趋势 (P<0.15 ,P<0.10) ,但对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没有影响 ,显著降低了结肠大肠杆菌数量 (P<0.05)。此外 ,添加0.25 %复合酸有降低大肠杆菌数量 ,增加乳酸杆菌数量的趋势 (P<0.10)。上述结果表明 ,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复合酸可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提高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 ;添加柠檬酸对降低结肠大肠杆菌 ,减少腹泻发生效果显著。添加盐酸可降低仔猪腹泻率 ,提高日增重 ,但效果不及有机酸和复合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