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8篇
  6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红花花器官形态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红花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研究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官形态特征的关系,为采用花器官形态特征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开展红花小孢子液体培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条件下,不同红花品种(系)因生育期进程不同导致小孢子发育时期不同,但小孢子沿雄配子发育的进程相同,均经历了小孢子母细胞时期、二分体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且各发育时期细胞学特征明显.同一品种(系)单果球管状花的小孢子发育时期不同.8个红花品种(系)单核早中期的果球直径为0.90~1.70 cm、管状花长度为0.37~0.45 cm;单核靠边期的果球直径为1.00~1.96 cm、管状花长度为0.45~0.50 cm.8个红花品种(系)小孢子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双核期果球直径在大部分品种(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管状花长度则表现为大部分品种(系)间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在红花田间取材操作过程中,可根据管状花长度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再选择直径一致的果球取材.  相似文献   
62.
正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菊科(Compositae)红花属(Carthamus)1年生草本植物。现在公认红花属有20~25个种,其中红花是唯一的栽培种。我国红花种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张骞得种于西域",从西域引入内地,最初主要作为染料,已有2 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红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其次为四川、云南、河南、河北、山东、浙江及江苏等省  相似文献   
63.
64.
经过 70 余年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种业发展取得辉煌成效,种源保障能力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三农”事业取得历史性发展成就。初步构建起以《种子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以及《刑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基本,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为补充,较为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但囿于现代种业起步晚、产业化时间短,存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原始创新突破性品种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我国种业应居安思危,构建良好的种业发展和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环境,以促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高质量发展。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依法治种、依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其二是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培育种子和种畜禽重大突破性新品种。  相似文献   
65.
将芝麻的SiLTP3序列与大豆的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大豆含有与芝麻该基因同源性高达94%的序列,克隆该基因并命名为GmLTP3。通过GmLTP3的核苷酸序列推测出其氨基酸序列,利用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该氨基酸序列与已确定功能的大豆脂质转运蛋白同源性高达99%,与蒺藜苜蓿和巴旦杏的进化距离最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GmLTP3基因进行定量检测,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属于组成性表达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花、萌发的种子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花蕾、茎和萌发的种子中表达量较高,在根、叶中表达量较低。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基因能够对IAA、ABA、PEG、NaCl和冷害作出应答。胁迫处理2 h后,GmLTP3表达量均有下调趋势;胁迫处理12 h后,IAA、ABA、PEG、NaCl诱导GmLTP3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冷害处理则继续下调表达量。  相似文献   
66.
以不同进化类型大豆为材料测算大豆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所有大豆花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大,除柱头外露长度外,其他花器性状遗传变异系数相对均较小。大多数花器性状的平均长度表现出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野生大豆,变异系数大多呈现出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柱头长度的遗传变异系数在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间差异不大,但数值相对较大,选择潜力较大。花柱长度的遗传变异系数种间差异较大,在野生大豆中数值最大,说明野生类型具有更广泛的变异。来源地不同的材料在聚类分析中可以归为同一类群,表明地理上的差异对大豆花器性状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进化地位的不同对花器性状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7.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 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苷、黄豆苷元、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异黄酮总含量分别受4、4、2、3、2和2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检测到44个与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相关的QTL,与大豆苷、染料木素、黄豆苷元、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相关的QTL分别有10、9、4、7、8和6个。连续2年分别检测到与大豆苷、染料木苷、黄豆苷元和异黄酮关联,分别位于标记区间satt430~satt359、satt038~satt570、satt197~sat_128和satt249~satt285的稳定表达QTL,可尝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价不同品系金银花药材质量。[方法]采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相同产地5个不同品系金银花药材成分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和总黄酮的含量,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对5个品系金银花成分间的差异及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相关性分析中,绿原酸与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与异绿原酸C,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与总黄酮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0.833、0.690和0.636;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与木犀草素,芦丁和木犀草素与总黄酮均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081、-0.688、-0.476和-0.595。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中豫金2号(YJE)金银花评分较高,其次为豫封3号(YFS)金银花,评分中排序最低的为由山东引种的北花1号(BHYH)金银花。[结论]通过对5个品系金银花药材内在成分进行评价,为金银花药材质量的评价、指导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及新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为探究不同氮磷钾水平对大豆幼苗期下胚轴性状的影响,发掘其基因资源,了解其遗传机制,本试验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灰布支黑豆为父本及其所衍生的447个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CK(模拟种植不施肥)、T1(模拟大田正常配施氮磷钾肥)和T2(模拟高肥田块,含量为大田常规配施氮磷钾肥的1.5倍),研究不同营养水平水培条件下幼苗期大豆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20个影响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的QTL,分布于第2、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3、第16、第20共9条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3.65%~18.13%之间。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CIM)检测到3对下胚轴长上位互作QTL,2对下胚轴重上位互作QTL,5对QTL均发生在2个非主效QTL之间。第9和第10染色体分别在3种处理中同时检测到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QTL,表明加性效应、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在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大豆幼苗期下胚轴性状的QTL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为实际生产中苗期施肥时间的选择和氮磷钾高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0.
以12个艾居群和22条SCoT引物为试材,采用NTSYS-pc2.1、Popegen 1.32等分析方法对12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艾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2条SCoT引物共检测出87个主要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条引物3.9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值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0.690、0.483和0.317,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a)、每个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I和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分别为1.444、1.419、0.349、0.238,以安阳汤阴县艾居群Na、I、H值最高。居群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范围为0.795~0.975和0.025~0.229,平均值为0.909和0.097。其中,济源艾居群和黄冈蕲春艾居群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遗传距离最近。SCoT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3,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9%遗传差异源自群体间。居群间基因流水平(Nm)值为2.022,表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导致居群间的遗传差异小。12个艾居群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