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8篇
  13篇
综合类   72篇
畜牧兽医   5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杂交组合周岁羔羊肉用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高原放牧条件下不同杂交后代的肉用品质,以白萨福克、特克塞尔、邦德、澳洲美利奴为父本,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杂交生产羔羊肉(分别设为Ⅰ、Ⅱ、Ⅲ和Ⅳ组)。选择4个杂交组合周岁羔羊各5只,开展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品种可以明显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产肉力,4个组合中萨×甘组、澳×甘组改良效果最为显著,白萨甘细的肌肉分级标准判定其为TM级,脂肪含量略高,澳甘细和特甘细均为PME级,邦甘细为PL级。  相似文献   
52.
为检测CAPN4基因在牦牛群体中的多态性,分析CAPN4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对甘南牦牛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寻找与牦牛此类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830头甘南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CAPN4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并分析其多态性,运用SPSS 19.0软件中的GLM模型分析基因突变对甘南牦牛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牦牛CAPN4基因启动子区存在a.-1222GA的单碱基突变,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1222GA的突变对不同年龄甘南牦牛胴体和肉质性状有一定影响,其中4,6岁牦牛BB型个体熟肉率显著高于AA型或AB型(P0.05);3,6岁牦牛AB型个体失水率显著高于BB型或AA型(P0.05),而5岁牦牛BB型个体肌肉失水率显著高于AA型(P0.05);3,5岁牦牛BB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AA和AB型(P0.05)。等位基因A对4,6岁牦牛熟肉率、各龄牦牛肌肉保水性和眼肌面积均存在不利影响;除5岁牦牛携带等位基因A个体的胴体重显著低于未携带者外,该突变对其他年龄段牦牛胴体重及全部牦牛个体的肌肉嫩度无显著影响。CAPN4基因启动子区a.-1222GA突变影响不同年龄段甘南牦牛部分胴体及肉质性状,可作为甘南牦牛此类性状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甘肃河西的临泽、甘州、凉州、金昌、高台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第4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变异特征,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283头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第4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的多态性,并对群体内各等位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共检测出5个等位基因(A、B、C、D、E),表现为6种基因型(AA、BB、AB、AC、AD、AE)。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均能检测到AA、BB、AB 3种基因型,且甘州、凉州、高台西门塔尔杂交类群还分别检测到AC、AD、AE 3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在5个群体中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对不同SSCP带型的对应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共发现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31 bp C→T、68 bp G→C和G→A、129 bp A→G、207 bp C→T),5处突变中仅第207 bp处单核苷酸突变落在外显子区域,其余均落在内含子区域,但均未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χ2检验结果显示,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在第207 bp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上仅凉州、金昌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临泽、甘州、凉州、金昌、高台西门塔尔杂交类群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8 2,0.383 9,0.427 9,0.368 2,0.394 7,均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  相似文献   
54.
针对藏绵羊暖、冷季营养供给严重不均衡的生产实际,本试验旨在解析藏绵羊应对冷季营养严重匮乏的适应机制。试验选择1周岁(±1月龄)健康的放牧藏绵羊母羊12只,采用气相色谱仪和荧光定量PCR仪分别测定藏绵羊暖(7月)、冷(12月)季瘤胃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和微生物菌群密度,分析藏绵羊暖、冷季瘤胃SCFA浓度与微生物菌群密度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藏绵羊冷季瘤胃中乙酸与丙酸浓度及比值(A/P)显著高于暖季(P<0.05),其他SCFA浓度在暖、冷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种SCFA所占比例分析发现,乙酸比例在冷季显著高于暖季(P<0.05),丁酸比例在暖季显著高于冷季(P<0.05),异丁酸比例在暖、冷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季节的变化,藏绵羊瘤胃微生物中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嗜淀粉瘤胃杆菌(Ruminobacter amylophilus)与产甲烷菌(Methanogenic bacteria)的相对密度在暖季显著高于冷季(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乙酸浓度与黄色瘤胃球菌相对密度,丙酸浓度与白色瘤胃球菌相对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乙酸浓度与白色瘤胃球菌、嗜淀粉瘤胃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产甲烷菌相对密度,丙酸浓度与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相对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丁酸浓度与6种微生物菌种相对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此可见,藏绵羊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与SCFA浓度间的互作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互作机制可能在藏绵羊应对暖、冷季的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藏绵羊产业发展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在对15个样品鸡MHC-B区域内复合微卫星位点LEI0258的等位基因进行基因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等位基因PCR产物的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并将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18条同源序列作了比较.结果表明:LEI0258位点等位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247bp、249bp、307bp、357bp、369bp、381bp、393bp或443bp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DNA序列或结构;上、下游共有3个in/dels和7个SNPs;由12bp和13bp组成的重复单元中也存在一定的变异,其中,HRJ23中一个13bp的重复单元由标准的"CTATGTCTTCTTT"变为"CTATATCTTCTTT",HRJ5和JT01中各有一个12bp的重复单元由标准的"CTTTCCTTCTTT"变为"CTTC-CCTTCTTT",而HRJ5、HRJ15和P22中也各有一个12bp的重复单元由标准的"CTTTCCTTCTTT"变为"CTTTTCTTCTTT".  相似文献   
56.
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生物技术是新兴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十分必要。农业院校应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有农业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以培养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7.
选用位于绵羊第6号染色体上与多羔基因FecB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座位LSCV043,300U和BMS2508,对32只小尾寒羊的多态性和产羔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个微卫星座位在小尾寒羊中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8和10;3个微卫星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51/0.878/7.39,0.822/0.853/6.24,0.858/0.885/7.75.LSCV043的基因型139 bp/115 bp对应的小尾寒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平均值最高,为3.67只/胎;300U的基因型172 bp/156 bp对应的最小二乘平均值最高,为4.00只/胎;BMS2508的基因型178bp/166 bp对应的最小二乘平均值最高,为4.00只/胎.  相似文献   
58.
为鉴定子午岭黑山羊KRTAP36-1基因,并分析其与羊绒性状的相关性,以绵羊KRTAP36-1基因编码区序列为模板,利用GenBank的BLAST功能,在山羊染色体上进行同源性搜索,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和测序方法,检测342只子午岭黑山羊上的核苷酸序列变异,最后用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序列变异与羊绒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342只子午岭黑山羊上检测到3条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命名为A、B和C),进化树发现这3条序列与绵羊KRTAP36-1序列有最高的同源性,表明这些序列来自于山羊KRTAP36-1基因。测定结果表明,山羊KRTAP36-1基因有2个SNPs,其中一个(c.119A/G)为错义突变,导致p.Tyr40Cys的氨基酸改变。相关性分析表明,KRTAP36-1核苷酸序列A的存在与子午岭黑山羊较小的产绒量相关(P0.001),B的存在与较大的产绒量相关(P=0.004),BB型个体的产绒量高于AB型和AA型个体(P0.001)。KRTAP36-1的核苷酸序列变异对子午岭黑山羊的羊绒平均纤维直径和绒层高度无影响(P0.05)。综上,KRTAP36-1基因可以作为子午岭黑山羊羊绒性状的分子标记,用于提高该群体的产绒量。  相似文献   
59.
甘肃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6个地方绵羊品种(240只个体)15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的研究,结果共发现了179个等位基因。其中在藏羊中发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136个),兰州大尾羊最少(94个)。多态信息含量、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的数据表明:在研究的6个绵羊品种中藏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低。DA遗传距离和D s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均表明:兰州大尾羊、蒙古羊和滩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预示这3个品种可能具有相同的原始祖先。而甘肃高山细毛羊与其他5个甘肃地方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另为一类。  相似文献   
60.
高寒牧区不同杂交组合奶羔生产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高寒地区放牧条件下奶羔生产的优化模式,以澳洲美利奴、白萨福克、邦德、特克塞尔等国外优良品种为父本,以当地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开展杂交组合试验。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羔羊肉用性能观测结果表明:特甘细断奶前的体重均高于其余3个杂交组合(P<0.01),断奶平均体重达到28.90 kg,分别比澳甘细、白萨甘细和邦甘细高出20.12%、16.53%和24.14%;平均日增重最快,达到204 g;特甘细的胴体重高于其余3个杂交组合(P<0.01),澳甘细、白萨甘细、邦甘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分别比甘高细高28%、27.4%和26.5%(P<0.01);4个杂交组合屠宰率均高于甘高细(P<0.01),特甘细为47.68%,高于白萨甘细和邦甘细。说明利用澳洲美利奴、白萨福克、邦德和特克塞尔改良甘肃高山细毛羊效果好,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特克塞尔改良效果最显著,特甘细是生产奶羔的最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