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5篇
  2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肠道感染的重要人畜共患的病原菌.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并分析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灵敏,能检测绝大多数血清型沙门氏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2.
三峡山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模型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土壤涵养水源的机制,并为山区生态治理提供依据,以三峡库首大老岭和夷陵山地为研究区,采集温性阔叶林棕壤、针阔混交林黄棕壤、茶园地和暖性针叶林黄壤的原状土样,通过离心法分析并拟合了山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三峡山地土壤随吸力增大,土壤含水率呈先迅速降低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规律。黄壤的持水性较差,黄棕壤相对于其他林地土壤有着更强的持水性。茶园持水能力比棕壤和黄棕壤差,与黄壤差异较小。孔隙分布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大孔隙以黄壤体积比最大,其次是黄棕壤和棕壤,茶园最小。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山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模型可靠性高。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n与有机质(P0.05)和粉粒(P0.05)的相关性较高,参数α与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53.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源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威胁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环境质量安全。水生植物狐尾藻作为一种污染物富集植物,在农业农村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和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狐尾藻的生理生态特性、重金属、氨氮和磷等富营养成分的吸收降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同时,对今后狐尾藻在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育种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狐尾藻进行污染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水耕年限对麦季土壤水—氮动态与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水耕年限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江汉平原选取了3种水耕年限(2年、18年、>100年)稻—麦轮作农田,采集了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样品与成熟期的小麦植株样品,测定了土壤水分、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小麦产量等指标,分析了土壤剖面水—氮动态分布与积累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与机制。结果表明:(1)随水耕年限延长,土壤水分和氮素含量显著增加。水耕2年、18年和100年农田的0—100 cm深度剖面平均体积含水量分别为0.36,0.39,0.42 cm3/cm3。硝态氮和铵态氮在0—20 cm土层富集,水耕2年、18年和100年农田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2.26,12.74,14.88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6.01,8.33,11.69 mg/kg。(2)小麦产量随着水耕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水耕2年、18年和100年农田小麦产量分别为4 068,3 080,2 469 kg/hm2,主要表现为降低小麦的有效穗数和单株穗粒数。(3)长年耕作稻田形成的犁底层造成耕作层土壤水分滞留,进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而氮素含量差异未显著影响小麦产量,需要通过改善农田排水状况以降低长水耕年限农田的小麦渍害风险。  相似文献   
55.
化学农药减量化措施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化学农药减量下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及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减少化学农药施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杂草防治方式[浅旋耕作+常规除草剂用量(浅耕)、深耕耕作+减少30%除草剂用量(深耕)],副区因素为2种病虫防治方式[常规病虫害药剂用量(常规防治)、植物激活蛋白+减少30%病虫害药剂用量(喷施激活蛋白)],副副区因素为秧苗处理方式(未带药移栽、带药移栽),分析测定了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深耕下,分蘖期和灌浆期田间杂草株数和鲜重较浅耕显著降低,螟虫引起的植株白穗率也明显较浅耕低。浅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带药移栽或喷施激活蛋白后叶瘟病发生情况明显降低。在水稻干物质生产方面,病虫防治方式和杂草防治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积累,且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杂草方式、秧苗处理和病虫防治3种方式的互作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喷施激活蛋白后,齐穗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增加4.0%~19.4%;深耕下,成熟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平均增加7.1%,但在齐穗至成熟阶段的茎鞘干物质输出和转化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分蘖期和灌浆期杂草发生情况和叶瘟发生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此外,在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方式下,减少30%的病虫草害药剂用量后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通过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等病虫草害防治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的化学农药用量,实现水稻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56.
为确定引起某养殖场肉牛体温升高、流涎、流鼻液、呼吸困难等症状疾病的病原菌,采集病牛鼻腔拭子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敏感药物筛选。对分离的优势菌株ZZC-JM-1进行群集运动特性、生化特性、16S rRNA测序等试验。结果表明,该优势菌为卡氏变形杆菌,该菌的生长在含1%和2%琼脂的培养基上呈现群集运动,而琼脂含量达到3%时生长被抑制;除麦芽糖和蔗糖试验为阳性外,其余生化特性均与卡氏变形杆菌一致;ZZC-JM-1的16S rRNA基因与卡氏变形杆菌的同源性达99.7%,并与卡氏变形杆菌聚为一支。小鼠腹腔注射7.35×107 CFU·mL-1 ZZC-JM-1菌液(每只小鼠注射0.2 mL),7~14 h全部死亡;病理剖检可见肺、肝、脾等器官充血、肿大。ZZC-JM-1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综上,该研究从体温升高、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的病牛分离到一株对小鼠具有强致死性的卡氏变形杆菌,该卡氏变形杆菌可能为肉牛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或继发感染病原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7.
为了明确地方牛种资源的耐热应激生化调节模式,试验测定了6—9月份高湿热环境下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和蜀宣花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7—8月份时,荷斯坦牛和西门塔尔牛血清中总蛋白、甲状腺素(T4)减少量极显著高于蜀宣花牛(P0.01);三碘甲腺原氨酸(T3)减少量高于蜀宣花牛;皮质醇(cortisol)、谷丙转氨酶(GPT)、肌酸激酶(CK)增加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蜀宣花牛(P0.05或P0.01)。说明蜀宣花牛较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牛具有更强的抗热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58.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土壤碳库之一,明晰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可为农田土壤肥力及固碳能力评价提供采样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江汉平原典型农业灌排单元(面积45 hm2)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04个样点0—200 cm深度范围内1 560个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碳密度,揭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耕作方式和耕作历史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0 cm农田土壤剖面内,20,200 cm厚度土层有机碳密度的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75~3.77,11.67~34.24 kg/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先急剧降低后缓慢增加,且100—20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约占整个土壤剖面的45.26%,深层有机碳储量需引起重视;(2)在灌排单元尺度上,0—20 cm土层和0—200 cm剖面有机碳密度均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表明成土母质和地形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灌排单元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空间分布特征的主导因子;(3)耕作方式和耕作历史影响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稻田所有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旱地,0—200 cm剖面的有机碳密度是旱地的1.31倍;老稻田所有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新稻田;林地改稻田和旱地改稻田样地在0—200 cm剖面有机碳总密度差异较小,但林地浅层土体的碳密度更大;合理的增加稻田面积是快速提高农田碳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4)灌排单元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代表性稳定深度为180—200 cm,在进行土壤有机碳密度调查时应尽量延伸采样深度。研究结果为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估算的准确性与采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农田土壤的固碳能力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本试验旨在分析"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顺势养殖模式下牦牛的肉质性状,探讨利用该模式育肥牦牛的可行性。共屠宰了11头麦洼牦牛公牛开展肉质研究,结果得出:牦牛宰后1 h、24 h、48 h的眼肌pH值分别为6.78、5.19、4.60,宰后1 h、12 h、24 h的肌肉色分别为7.00、6.70、6.30,宰后1 h、12 h、24 h的脂肪色分别为4.70、5.20、4.80,眼肌剪切力为4.429 kg/cm~2,熟肉率为65.54%,滴水损失为1.94%;营养成分中灰分含量为1.12%,蛋白质为20.74 g/100 g,脂肪为2.03%,氨基酸总量为18.4%,鲜味和甜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为49.66%;对7种必需氨基酸进行评分,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酪氨酸、赖氨酸评分超过FAO/WHO规定的理想蛋白质模式,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为81.07%,氨基酸构成理想。本试验表明"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顺势养殖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牦牛的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60.
为了分析湿热环境下不同抗逆品种间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差异表达模式,明确抗逆品种蜀宣花牛精液中PAF的特色表达模式,选择2月龄左右的蜀宣花牛(5头)和西门塔尔牛公牛(10头),统一饲养条件和营养水平,于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连续检测精子质量和PAF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的精液中PAF的活性与精液密度和精子活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0.934;P0.01,r=-0.953),蜀宣花牛的精液中PAF活性与精液密度也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0.912),与精子活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r=-0.848);蜀宣花牛PAF表达量标化模式呈二阶段式,2016年9—12月份蜀宣花牛的PAF表达量平均3.92 ng/m L,2017年1—3月份平均3.08 ng/m L。说明热应激对蜀宣花牛精子质量的影响小于西门塔尔牛,这与PAF表达模式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