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3篇
农学   26篇
  2篇
综合类   67篇
园艺   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毛华菊花朵形态变异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在野外调查中发现,毛华菊(Dendranthemavestitum)的花朵存在丰富的变异,而且这些变异形态和栽培菊花(D.×grandiflorum)的花形变化极为相似.该文参照栽培菊花花形的分类,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整理.同时,也对毛华菊花朵变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2.
为探索甘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Fisch. ex Trautv.)Makino]在非生物胁迫下以及营养物质代谢中精准的生理、基因表达变化机理,研究通过筛选外植体的种类和营养液的浓度,建立了甘菊水培体系。结果表明:水培中,播种苗的成活率和生根率极显著高于1年生大苗和茎段插条;在长时间的水培中,使用标准Hoagland和1.5倍Hoagland培养液,其畸形叶率极显著低于1/2和1/4Hoagland培养液,并且株高极显著高于另外2个浓度。结合科研需求,认为组培播种苗、标准Hoagland营养液是甘菊水培的最佳外植体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53.
为探究氮素对毛华菊形态性状的影响及为菊花观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价值,以混合瓣型的毛华菊为试材,对15、30、60和90mg/L氮水平下毛华菊形态性状差异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上盆98d时,毛华菊的株高和叶片数随氮水平增高呈递增趋势,叶片数最终呈缓慢增长直至停止。叶长、叶宽和叶长宽比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叶缘的开裂程度随氮水平增加而增加。以90mg/L水平开花时间最早,15mg/L水平开花最晚,二者盛花时间相差22d。花序直径和单株头状花数量差异显著,以90mg/L水平下头状花数最多,为29.40;15mg/L水平最少,仅3.50;舌状花的平瓣、匙瓣、管瓣和单朵花序的舌状花数和花心直径在不同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舌状花数均为13~14。舌状花的S值分布以S∈(0.00,0.25】、S∈(0.25,0.50】区间最多,其次为S∈(0.50,0.75】、S=1.00、S∈(0.75,1.00),S=0.00无,混合瓣型毛华菊的舌状花或多或少均存在开裂,不存在完全闭合的情况。综上,毛华菊整体生长状态和速率在营养生长阶段随氮水平升高而递增,各生殖指标也随着氮水平的变化呈一定差异,尤其是开花时间和头状花数量,说明氮在毛华菊发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为了研究不同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对独本菊黄河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在总氮浓度一定的情况下,设定NH4+-N∶NO3--N分别为2∶1、1∶1、1∶2 3个处理.通过对植株株高、叶片数、叶绿素含量、花期、花径、管瓣数、茎粗、节间长、叶长、叶宽、元素含量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NH4+-N∶NO3--N为2∶1时株高和叶片数最大,花径最大,花期较长,茎粗最粗,叶长和叶宽也最大.不同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对黄河对氮、磷、钾、钙、镁的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5.
LEAFY基因在植物成花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FL是甘菊中LFY同源基因.本研究将DFL基因导入烟草中,鉴定该基因的功能作用.对经潮霉素筛选的抗性植株进行了组织化学染色、PCR扩增及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检测出8株为GUS阳性植株,进一步用PCR方法验证出其中6株为PCR阳性植株:Southern杂交检测最终证实有3株烟草植株的基因组中已经整合进DFL基因.对转基因植株的开花期和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并与非转基因烟草植株做对比,结果发现:转DFL基因烟草植株的花期有所改变,其中3株转基因植株花期提前15~23 d;部分烟草植株发生形态学性状的变异,如叶片褶皱,叶色发黄.本研究可为转基因改良花卉品种开花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植物花芽分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花芽分化是有花植物发育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形态建成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植物体内外因子的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下完成的,了解植物的花芽分化的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进行花期调控实施观赏植物的周年生产及实现植物的遗传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植物花芽分化过程中,环境因素,植物体自身因素,生长调节剂等因子对其花芽分化的影响,并且就植物花芽分化的调节机制作了一个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57.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SH)是基于抑制PCR作用的cDNA差减杂交,是在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基因表达的技术。该技术在一个循环过程中完成差异表达基因丰度的均等化及目标群体和对照群体中相同基因的去除,从而实现差异表达基因的高度富集。一个典型的SSH过程,可在一个差减杂交过程中将稀有基因序列富集上千倍。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该技术在植物差异表达基因分离中的应用发现:SSH技术主要用于分离组织特异性表达和诱导型表达的基因。首先,SSH技术广泛应用在分离植物发育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为揭示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另外,在不同植物中,该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分离各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诱导表达的抗性相关基因,可以揭示植物抗逆的分子机理。目前,SSH技术己开始应用于分离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基因。SSH技术是分离植物差异表达基因,揭示植物复杂生命现象分子机理的有效方法,将在植物差异表达基因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8.
蓝色花的形成主要由于是花瓣中3',5'-羟羟基花青素(飞燕草色素及其衍生物)的相对含量较高,类黄酮-3',5'-羟基化酶(F3'5H)是合成这类色素的关键酶.不同物种F3'5'H同源基因的分离与特征解析能够为蓝色花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瓜叶菊花色多变,舌状花有白色、红色和蓝紫色等.根据已知F3'5'H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了3条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蓝色的瓜叶菊舌状花中扩增出了保守序列;利用RACE方法得到了两端序列.设计全长引物RT-PCR分离出了瓜叶菊F3'5'H同源基因(PCFH).cDNA全长1 660bp,编码50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CFH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已确定的保守基序,包括血红素结合区、Ⅰ螺旋区和膜插入点的信号序列等.与其它物种的F3'5'H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也较高.与翠菊、拟南芥和矮牵牛的序列相似系数分别为76%、59%和50%.序列相似性表明PCFH基因与茄子、矮牵牛和草原龙胆等同属于CYP75亚家族.利用pET28a载体PCFH在大肠杆菌BL21中实现了表达,IPTG诱导的差异蛋白大约为57kD,PCFH编码的多肽分子量相近,这将为进一步研究PCFH的酶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
瓜叶菊F3''5''H基因cDNA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色花的形成主要由于是花瓣中3',5'-羟羟基花青素(飞燕草色素及其衍生物)的相对含量较高,类黄酮-3',5'-羟基化酶(F3'5H)是合成这类色素的关键酶.不同物种F3'5'H同源基因的分离与特征解析能够为蓝色花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瓜叶菊花色多变,舌状花有白色、红色和蓝紫色等.根据已知F3'5'H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了3条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蓝色的瓜叶菊舌状花中扩增出了保守序列;利用RACE方法得到了两端序列.设计全长引物RT-PCR分离出了瓜叶菊F3'5'H同源基因(PCFH).cDNA全长1 660bp,编码50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CFH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已确定的保守基序,包括血红素结合区、Ⅰ螺旋区和膜插入点的信号序列等.与其它物种的F3'5'H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也较高.与翠菊、拟南芥和矮牵牛的序列相似系数分别为76%、59%和50%.序列相似性表明PCFH基因与茄子、矮牵牛和草原龙胆等同属于CYP75亚家族.利用pET28a载体PCFH在大肠杆菌BL21中实现了表达,IPTG诱导的差异蛋白大约为57kD,PCFH编码的多肽分子量相近,这将为进一步研究PCFH的酶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中国菊属植物部分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该文运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中国菊属植物28个分类单位进行了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研究。Q型聚类结果表明:毛华菊(D,vestitum)与菊花亲缘关系最近,野菊(D.indicum)次之,紫花野菊(D,zawadskii)较远,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菊属植物用于形态分类学研究的多数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中国栽培菊花起源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