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6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6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牛、羊促卵泡素受体(FSHR)基因转录调控区的序列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山羊、绵羊和牛的FSHR基因启动子区序列。比较发现序列长度存在差异,碱基变异率分别为3.14%、6.12%和6.72%。有2处较大的碱基插入/缺失突变。在检索出的转录调控元件(或潜在调控元件)中,3畜种在7个元件序列有碱基突变。与人和大鼠FSHR基因不同的是,在牛羊的FSHR基因启动子区检索出了TATA盒基元和多个类CAAT盒序列,且在山羊、绵羊和牛之间没有碱基差异。分析认为:(1)牛羊的FSHR基因启动子属TATA启动子型,而不是InR型。(2)尽管目前在绵羊的FSHR基因只发现1个转录起始点,但启动子区的序列特征表明牛羊可能存在第2转录起始点。(3)3畜种在转录调控元件的碱基变异和在不同位点的较大插入/缺失突变,可能影响基因的转录,从而造成双胎率的差异。因此,对牛羊FSHR基因转录启动和表达调控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测定了秦川牛(151头)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 (Tf)、后转铁蛋白 (PTf)、血清白蛋白(Alb)和后白蛋白(Pa)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证明秦川牛Hb位点受3个等显性基因支配;Tf 位点受4个等显性基因支配;严PTf 位点受2个等位基因支配;Alb位点受3个等显性基因支配;Pa位点受2个等位基因支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秦川牛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HbAA型秦川母牛12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显著高于HbAB型母牛(P<0.05 )。PTfFF 型母牛12月龄体重、18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显著高于PTfSS型母牛(P<0.05 )。AlbBB型母牛12月龄体重、18月龄体重显著高于AlbAA 型母牛(P<0.05)。而且血红蛋白与运铁蛋白组合基因型以HbAA/TfDD型母牛的初生重大,HbAB/TfDD 型 母牛的12月龄体重、18 月龄体重、24 月龄体重大。AlbB基因对A基因的替代平均效应值为12月龄体重3.9510kg,18 月龄体重1.3786kg。说明秦川牛HbAA 型母牛的AFS、AFC极显著早于其它表现型母牛,HbA频率为0.838;这与一些早熟品种,短角牛HbA1.000, 日本黑牛HbA0.975,朝鲜牛HbA0.895B频率高相一致.此种现象可能系秦川牛早熟性的遗传背景。最后,制定出各位点优势基因对基因型育种值的回归方程。说明秦川牛中Hb、Tf、PTf、Alb位点的不同表现型生长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3.
秦川牛的初生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产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秦川牛是我国一个著名品种,它不仅役用性能优良,而且具有独特的肉用性能。秦川牛的初生重是该品种牛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性状,其平均初生重:公犊(N=352头)26.7(S.E.=0.22)公斤,母犊(N=288头)25.3(S.E.=0.21)公斤;分别占成年母牛平均体重的6.13%和5.81%。影响秦川牛初生重的重要因素是:犊牛性别(P<0.001~0.005),母亲(P<0.001),父亲(P<0.025),出生年度(P<0.025),场别×出生年度(P<0.025),性别×年度×季度(P<0.025)。母牛从3岁(初产)到11岁(第9胎),所产犊牛初生重逐渐增加至最大重量,其平均值:公犊28.9公斤,母犊26.4公斤;此后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4.
1小型品种牛是牛品种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的品种是牛遗传资源的载体。与牛的大、中型品种一样,小型品种承载着原本就存在的(存在于原品种群体之中)众多基因和基因组合。近年来,经过育种者的艰苦劳动,所育成的小型品种牛,逐渐以现实群体呈现在世人面前.揭示并丰富着人们对牛遗传资源多样性的认识.同样也是牛基因库中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5.
牛生长激素受体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南阳牛、南阳牛、中国西门塔尔牛为试验动物,利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研究了GHR基因上第8外显子、第9外显子、5’端、第3外显子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GHR基因第8外显子、5’端既没发现PCR-SSCP多态,又没发现HaeⅢ、HindⅢ、PstⅠ、SpeⅠ、MspⅠ、RsaI酶切多态;在GHR基因第9外显子、第3外显子也没检测到PCR-SSCP多态。  相似文献   
56.
黄牛资源(Chinese indigenous cattle breed resources)是中国牛肉产业发展的基础母本资源,对其正确认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性.依据相关动物育种学基本原理和养牛学基本知识,说明前辈科学家对黄牛资源的经济类型界定——为“地方品种”——的科学性,并依据数量指标——牛肉用指数(BPI)和牛品种科技含量(K值)指数证明其客观真实性.这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如:将各种牛(Cat-tle)统称为“肉牛”;有人说本地黄牛品种已成为“优秀的肉牛品种”;还有人不顾国内牛数剧减的事实而极力夸大品种内数量.这些在学术上均属学术不端行为(非科学或伪科学作法).背离前人界定,撕裂已有共识,客观上表现出四方面危害:扰乱国际粮农组织(FAO)通用规则(FAO统计无有“肉牛”项)、搅乱业界内外人心(损害对“肉牛”科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抹煞本地黄牛的种质资源价值(冠以“肉牛”而虚化资源意义)、阉割新育成的肉牛品种的种质创新价值(“假似真时真亦假”).对此种种异象应予以厘清,还发展中的中国养牛科学以尊严.本文对黄牛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对农业部发布的“2011~2025: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中存有的不周之处也提出了修补意见,以利对黄牛资源的正确认知和持续利用,促进牛肉产业中牛源基础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7.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养殖业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由家庭副业向主导产业的过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目前进入了微利时代,其发展趋势是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以及资金密集化、技术密集化.  相似文献   
58.
张英汉 《北方牧业》2005,(21):8-8,10
备受业内关注的全国养牛科学研讨会和中国(石家庄)国际奶业科技博览会暨奶业发展高层论坛分别于10月15~17日和10月20~22日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分别就当前我国养牛业中所存在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探讨。为了让广大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两次会议的精髓,本刊特意从两次会议期间所编辑的会刊和论文集中精选出部分篇章,从上期开始,分两期刊登出来,供广大读者参阅。[编者按]  相似文献   
59.
论牛的肉用、役用经济类型划分的意义和方法(BPI指数)   总被引:23,自引:15,他引:8  
关于以一个量值指标来划分现今典型的肉用型牛和役用型牛品种,还未见有报导,本文提出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简写BPI),即平均成年活重与体高的比值,作为划分肉用牛与役用牛(品种)的量值指标,经对国内外74个肉牛和役牛品种(类型)资料计算,平均BPI值,公牛:4.56kg/cm,母牛3.32kg/cm,以此作为划分役牛,肉牛的基本界限,与传统抽象描述法划分结果吻合良好,符合比率由92.6%,(国外肉用品种公牛平均值)到97.9%(国内黄牛品种母牛平均值)。  相似文献   
60.
近年来,增重剂在法、英、美等30多个国家的肉牛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1983年美国生产的肉牛中就有90%是用增重剂处理过的。一般经增重剂处理的肉牛,日增重可提高10—15%,饲料利用率提高6—10%,胴体品质也有所改善,特别是胴体脂肪显著减少,瘦肉率大大提高。因此,在不增加肉牛头数和饲料消耗的条件下增加了优质牛肉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