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科学   6篇
  2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比较了黄河中上游水域中特有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与鲇(Silurus asotus)主要形态学特征和血清生化指标,以期对兰州鲇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兰州鲇的颌须长/全长显著大于鲇(P<0.05);眼径/全长以及口裂宽/全长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兰州鲇眼径显著低于鲇(P<0.05);兰州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显著高于鲇(P<0.05),血清钙(Ca)、磷(P)和白球比(A/G)显著低于鲇(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尿素(BUN)、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兰州鲇眼径较小,第一颌须较长,2种鲇在形态和血清生化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别,在钙磷矿物营养代谢上有较大差异,而在蛋白与脂代谢强度上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52.
设计斑马鱼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β(PGC-1β)引物,扩增斑马鱼PGC-1β部分cDNA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研究饥饿对斑马鱼PGC-1β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克隆得到斑马鱼PGC-1β部分cDNA序列长度为466bp,获得GenBank序列号为EU433886.同源性分析显示,斑马鱼PGC-1β基因同人、大鼠、小鼠、狗、鸡、金鱼同源性较低,分别为59.4%、57.5%、56.6%、59.0%、53.3%和59.0%.饥饿后,斑马鱼PGC-1β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研究表明,PGC-1β在斑马鱼的能量代谢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吉红  田晶晶 《水产学报》2014,38(9):1650-1665
鱼粉、鱼油资源的短缺促使全球水产养殖业积极寻找其替代原料,而探究鱼粉、鱼油与其替代物之间的差异尤为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就是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HUFAs)是否存在及其含量多少。HUFAs是一类碳原子数目≥20、双键数≥3的脂肪酸,具有为动物提供能量、构成细胞膜组分、形成高生物活性物质、调控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等重要作用,主要存在于鱼油和某些类别的微藻中。淡水鱼类具备自身合成HUFAs的能力,因此,一般认为HUFAs不是淡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无需通过饲料提供。但已有研究指出,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HUFAs能够对淡水鱼类产生积极的营养作用,表明淡水鱼类的脂肪酸营养理论尚需进一步完善。本文综述了HUFAs在淡水鱼类生长、脂质代谢、健康免疫、繁殖特性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研究结果,明确提出淡水鱼类需要摄取一定水平的外源性HUFAs,指出在当前淡水鱼饲料中普遍使用HUFAs相对缺乏的蛋白源和油脂源的背景之下,HUFAs对淡水鱼类的作用应受到关注。最后,本文对今后淡水鱼类HUFAs营养的研究方向,以及新的HUFAs油脂源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4.
采用不连续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分析了南黄海吕泗渔场海域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EST同工酶在肌肉和肝脏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5种同工酶(LDH、GDH、EST、MDH、ME)在肌肉及肝脏两种组织中共检测到12个基因座位,其中5个基因座位Est-1、Est-2、Mdh-2、Gdh-2、Me-3为多态.(2)用6个ISSR随机引物的PCR扩增分析得出: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1.54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316,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sp=0.468.两种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该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杂合度较高,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55.
安康瀛湖库区网箱不投饵养殖匙吻鲟的周年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7月6日至2009年7月4日在安康瀛湖库区进行网箱不投饵养殖匙吻鲟试验,结果表明,当年匙吻鲟鱼苗可长至0.5kg,一周年可长至1kg。水库网箱不投饵养殖匙吻鲟在安康瀛湖库区显示出较好的生长速度,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6.
配制蛋白和脂肪水平不同的3种饲料,即低蛋白高脂饲料(CP 380 g/kg、EE90 g/kg,LHgroup),高蛋白低脂饲料(CP 415 g/kg,EE 60 g/kg,HL group)和高蛋白高脂饲料(CP 415 g/kg、EE 90 g/kg,HHgroup),并以高蛋白低脂商品饲料组(CP 407.6 g/kg、EE 35.2 g/kg,CMgroup)为对照,在室内水泥池中将体质量为67.18 g的鲤饲喂35 d,对试验鱼生长、生物学性状、肌肉和肝胰脏成份、血清指标及消化酶活性进行测定,探讨蛋白和油脂对鲤生长及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蛋白高脂组较商品饲料组体质量增加率有所升高,饲料系数有所降低,高蛋白低脂组体质量增加率、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商品饲料组(P0.05),而饲料系数相反;商品饲料组肝胰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组,而肝胰脏脂肪含量相反;商品饲料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高蛋白高脂饲料组(P0.05);商品饲料组肝胰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肝胰脏苹果酸脱氢酶活力低蛋白高脂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蛋白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10和60 g/kg时较有利于鲤的生长,这一效果与其对试验鱼蛋白和脂肪代谢过程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7.
吉红  叶元土 《饲料工业》1999,20(2):18-19
1油脂的氧化酸败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经分解聚合,生成过氧化物及分子量较低的醛和酸的复杂混合物,称为油脂氧化酸败。这一过程在光、热和适当催化剂(如铜、铁、叶绿素)存在时更易发生,而且为一自身催化型反应,即反应一经开始,便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继续进行下去,直至最后完成。判定油脂氧化酸败的指标有过氧化物价(POV)、硫代巴比土酸价(TBA)以及酸价(AV)和碘值,另外还有碳基值、醛价等指标。2氧化酸败脂肪对水生动物的危害及引起的症状小野等(1960)用氧化鱼油饲料饲喂当年鳟7…  相似文献   
58.
安康地区利用家鱼产卵池培育匙吻鲟苗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又称匙吻白鲟、鸭嘴鲟,属鲟形目、匙吻鲟科,是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流域的一种古老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匙吻鲟的卵、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独特的长吻体型又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上世纪60年代匙吻鲟人工繁殖的成功使得匙吻鲟的人工养殖成为可能。我国南方省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采用包括池塘和网箱养殖等不同方式进行养殖。匙吻鲟繁殖周期长,苗种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59.
为解决汉江上游流域鳜饵料鱼的配套问题,建立鳜与鲢配套催产模式,分析了水温对鳜和鲢人工繁殖中效应时间、孵化时间、开口时间等的影响,了解鳜和鲢人工繁殖各时间段与水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鳜孵化时间和开口时间与水温(18~28℃)显著相关,受精卵孵化时间(y)与水温(x)的关系式为y=41 058x~(-2.142 4),R~2=0.995 2,仔鱼开口时间(y)与水温(x)的关系式为y=-0.099 6x~2-5.226 0x+266.02,R2=0.961 4;鲢的效应和孵化总时间(y)与水温(16℃x32℃)的关系式为y=0.051 4x~2-4.924 4x+129.91,R~2=0.978 2;鳜、鲢配套催产时间(y)与水温(x)的关系式为y=-0.151 0x~2-0.301 6x+136.11。研究表明,在水温18~28℃条件下,可根据水温计算出鲢的催产时间,为在鳜人工繁育生产中进行开口饵料鱼的精准配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匙吻鲟稚鱼摄食节律与饥饿对其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0~27℃下,将体质量2~3g的匙吻鲟稚鱼饲养在55cm×45cm×35cm的塑料箱(约86L)内,投喂天然浮游动物,采用肠充塞度和饱满指数法,研究其摄食节律和饥饿72h后全鱼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匙吻鲟稚鱼摄食的最高峰在17:00,次高峰在5:00,摄食低谷在23:00,胃内食物6h排空,而肠在36h仍未排空;经过0~72h饥饿后,匙吻鲟全鱼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和二十碳五烯酸比例显著上升(P0.05),二十二碳六烯酸比例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匙吻鲟稚鱼为晨昏摄食型;饥饿期间主要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而多保留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选择性保留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