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组成及对三唑酮的敏感性,采用番红O-KOH染色并结合培养性状观察,对2016年分离自河南省18个县(区、市)的132株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并比较了同一地块不同年份采集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132株菌株全部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病菌对三唑酮的EC_(50)在0.69~8.32μg/mL之间,EC_(50)平均值为2.66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EC_(50)的平均值2.21μg/mL作为2016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同一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在1.21~10.27倍之间;而不同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EC_(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1.34~4.68μg/mL之间,相差3.50倍。采自同一地块的菌株,2016年的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相较于2015年有所降低,2016年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基线是2015年的1.77倍。研究表明,尽管三唑酮依然可以用于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控,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小麦纹枯病菌对药剂敏感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2.
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到的1株三唑酮高效降解菌SM3为研究对象,对其降解特性、酶学性质及应用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温度30 ℃、pH 7.0、接菌量5%、盐浓度10 g·L-1及葡萄糖含量1%为高效降解菌株SM3最适培养条件;通过对降解酶定位发现,降解三唑酮关键酶为胞内酶,且酶促降解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0 ℃;室内模拟三唑酮污染土壤分别设置了0.4、2和5 mg·kg-1 3个浓度,同时添加菌剂,于1、5、10、15、20和25 d后取样测定土壤中的三唑酮含量。25 d后,3个浓度污染土壤中三唑酮降解率分别达到99.7%,79.1%和58.1%,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果可为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的生物降解和环境治理提供优良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53.
三唑酮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0%三唑酮乳油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改进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土壤和甘蓝样品分别用丙酮─水和甲醇─水溶液提取,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的二氯甲烷相浓缩后用正己烷定容,甘蓝样品则经过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后用正己烷定容,用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三唑酮的最小检出量为8 9×10-13g,在土壤和甘蓝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2 23×10-4mg/kg,收获时甘蓝和土壤中三唑酮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土壤和甘蓝空白样品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 36%~95 50%,变异系数为4 38%~17 70%,符合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54.
检测了三唑酮拌种对3个小麦品种京双16、丰抗8号、燕大1817二叶期幼苗叶片中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种类与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糖含量提高20.46%~31.12%;天门冬氨酸含量分别降低49.6%,18.8%和15.5%。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含量降低3.3%~100%,缬氨酸含量却提高29.7%~84.1%,丝氨酸等9种氨基酸未呈现出一致性变化。17种氨基酸总含量分别降低28.3%,14.9%和4.2%.  相似文献   
55.
三唑酮对离体水稻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质量浓度为20mg/L的三唑酮溶液处理提高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表明三有延缓水稻叶片的衰老。叶片衰老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到(AsA)、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含量降低,三唑酮处理抑制了它们的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三唑酮处理抑制它们的提高。结果表明,三唑酮提高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保护能力是其延缓衰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
本文研究了小麦与土壤中粉锈宁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检测与样品预处理方法,比较了样品低程度纯化与柱层析纯化方法在氮磷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上的应用。两种方法的回收率均在80—120%范围内,两种检测器对粉锈宁的检测极限在0.0012—0.00175mg/kg。在国内首次提出用氮磷检测器分析粉锈宁残留的低程度纯化法,以及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粉锈宁代谢物羟锈宁残留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36%多·酮可湿性粉剂的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述采用symmetry250mm×4.6mmC18不锈钢柱和紫外检测器,以甲醇 水=70 30(V/V)为流动相,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对多菌灵和三唑酮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和三唑酮分析方法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1602、0.1472;变异系数分别为0.65%、0.8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7%、100.2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0.9990。  相似文献   
58.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2年采自北京、江苏、山东、山西、河北、新疆和四川7省市部分麦区的109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对三唑酮和苯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敏感性EC50平均值是63.70 μg/mL,平均抗性水平为30.48倍,最高抗性水平达142.97倍。其中江苏、山东、四川三地的菌株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河北、北京、山西和新疆。同时测得病菌群体对苯氧菌酯的敏感基线EC50值为85.82μg/mL,且白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氧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之间无交互抗性。该结果可为这两类杀菌剂在生产上的合理应用和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9.
三唑酮对西瓜根际木霉菌与尖孢镰刀菌竞争定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尖孢镰刀菌厚垣孢子土中,接种1×106cfu/g土的木霉菌孢子,并加入4~12μg/g土三唑酮。木霉菌加各三唑酮处理的尖孢镰刀菌厚垣孢子在西瓜根际的萌发率低于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并与三唑酮剂量成反比;尖孢镰刀菌的根际竞争指数,以及在绝大部分根段根际的种群密度也低于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而在上述条件下木霉菌的根际竞争指数以及在某些根段根际的种群密度十分接近或超过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木霉菌量和不同尖孢镰刀菌量条件下,三唑酮剂量对木霉菌和病原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根际竞争定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西双版纳香荚兰根腐病田间化学防治试验(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网棚桁架式栽培条件下,使用粉锈灵(15%WP)、苯来特(50%WP)、多菌灵(50%WP)500~1000倍液淋灌土壤,防治香荚兰镰刀菌根腐病,经3年田间试验,3种农药1000倍液施药后2个月内均有防效,其中粉锈灵效果最好。粉锈灵表现出明显刺激根系生长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对部分茎基部新生蔓的生长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