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7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8篇
  143篇
综合类   23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51.
以南阳市内乡县某畜禽养殖场为研究对象,在其周边地区共采集地下水样品11个,测试指标包括常规指标35项及抗生素指标24项,运用数理统计、Piper图、相关性分析、污染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系统开展了水化学分析、地下水质量评价、污染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场周边地下水特征污染因子为总硬度、硝酸盐、铅、铁和锰等,浓度相对较高的抗生素组分有交沙霉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达氟沙星、氟甲喹等,其中林可霉素风险性最高。健康风险评价表明,非致癌风险主要由硝酸盐氮和铅以口摄入造成,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最大值分别达0.908和0.875,已经接近风险阈值。最后结合研究区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剖析了污染成因。  相似文献   
452.
以高岭土和蒙脱土为吸附剂,选用Na+和L-赖氨酸(Lys)作为共存组分,通过批实验探究了不同赋存形态的甲氧苄氨嘧啶(TMP)在黏土矿物上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TMP在高岭土和蒙脱土上的吸附均在24 h内达到平衡。蒙脱土对TMP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会受到溶液中H+竞争吸附与TMP赋存形态的影响,在pH较低时(如pH=3.0时)尤为明显。TMP在黏土矿物上的主要吸附机理为阳离子交换、静电吸引和分子间力,吸附分配系数受TMP+/TMP0比例和作用力强度两方面影响。在实验条件下(TMP初始浓度为1 mg?L-1,溶液pH为6),由于两种黏土矿物的pH缓冲能力和表面带电性不同,Na+和Lys+共存抑制了TMP在高岭土上的吸附,但促进了其在蒙脱土上的吸附。在解吸实验中,TMP+和TMP0分别为TMP在高岭土和蒙脱土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由于阳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吸引的结合强度要远强于分子间力,TMP在蒙脱土上的解吸率约为高岭土的4~5倍。  相似文献   
453.
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环境因子,青海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明确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利用1982—2015年青海高原地区的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等气候因子和遥感植被指数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在0.01置信水平下显著相关,且与平均气温是正相关关系,与平均风速为负相关关系;气温升高、风速降低、降雨量增加是青海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改善的主要气候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54.
455.
为厘清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热点和阶段性研究前沿,以CNKI文献为基础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结合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软件,定量分析2000—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发文量随时间推移出现2个不同增速的发展阶段;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研究除对相关概念的深入阐述外,形态特征、驱动机制、转型途径等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经历了3个阶段,即相关基本概念及内涵的引入和界定、粮食安全背景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研究表明:转型形态特征方面,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研究相对匮乏,对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或隐性转型的单一视角研究较多;驱动机制方面,自然、经济、社会是分析耕地转型驱动机制的3个主要层面;转型途径方面,耕地功能形态的诊断是当前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热点,构建耕地功能度量指标体系是当前耕地利用转型途径的重点。  相似文献   
456.
在生产环境下油管泄漏异常极少发生,并且人为调整泵频率、仪表校准等带来的监测数据曲线突变,即假异常,混淆在真异常中难以被区分,导致传统基于机器学习的泄漏异常识别方法召回率较低,误报率较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真假异常区分的输油管道泄漏异常识别方法,利用一类支持向量机(One-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OCSVM)学习输油管道的正常工作模式,并利用该模式筛出管道的疑似异常,即真假异常。通过叠加多源数据的方式增加真假异常曲线形态差异,并利用相似性聚类发现泄漏事件的异常模式。将该方法应用到中国西北某老工业采油井场输油生产环境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泄漏异常识别召回率为100%,假异常排除率达到83.49%。该方法实现了在复杂生产环境中对输油管道泄漏异常事件的实时、高效监测,并为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生产环境提供了实践思路。(图8,表4,参28)  相似文献   
457.
为了对自1999年起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实施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成效进行评估,利用多期Landsat影像解译了康平地区陆表生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气候要素回归分析、生态系统转移矩阵以及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等研究方法,对康平地区自1984年以来的陆表生态系统格局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20年来的生态系...  相似文献   
458.
随着中国天然气管网的逐步加密,管网运行愈加复杂,对管网拓扑结构、供气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已在交通、水力、电力等输送网络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为借鉴复杂网络理论在相似输送网络中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复杂网络理论在拓扑结构分析、输送可靠性评价、瓶颈识别、网络区域划分、网络流追踪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中国天然气管网研究现状,提出发展建议:根据天然气管网无标度网络的特点,发展用于可靠性评价的随机抽样方法、网络流算法、人工智能需求预测方法,形成3大类瓶颈识别方法,建立区域划分算法,并对各类经营模式提出不同的网络流追踪算法;尽快进行管网拓扑结构特征分析,建立完整、快速的供气可靠性评价方法;利用网络流模型识别管网瓶颈,为新建管道提供依据;基于天然气管网供气特征进行区域划分,并发展一套清晰、透明的气流追踪算法用于管输费结算。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气管网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参考。(图1,表1,参75)  相似文献   
459.
梳理“非粮化”管控措施,探讨未来“非粮化”管控的重点方向,可以为“非粮化”管控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基于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总结“非粮化”的概念、类型、现状、原因、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结果表明:当前对“非粮化”的概念与类型尚未达成一致,我国“非粮化”现象呈扩大趋势且经济发达地区与南方地区“非粮化”率较大,“非粮化”原因主要包括种粮经济效益低、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耕地资源多宜性、政策执行偏差、农户自身因素;不同的耕地“非粮化”行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存在较明显差异。针对“非粮化”问题所采取或建议的措施,包括法规措施、经济措施、破坏鉴定措施、规划措施,但是目前关于利用差别管控措施治理“非粮化”的研究数量与深度尚且不足。针对当前管控存在的法理说服力较弱与治理隐患性较大的问题,建议今后在耕地保护法律中设立相应条款,并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在县级划定粮用单元、食用单元、农用单元,制定各管控单元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与差别管控办法。  相似文献   
460.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个典型干旱土和盐成土的代表性单个土体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基于剖面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确定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中的归属。研究过程中发现CST对于干旱表层的判定条件与盐积正常干旱土的定义有矛盾之处,致使分类时将一些含有盐积层的土壤划归到干旱土中,从而使干旱土扩大,盐成土减少,不利于盐成土的改良利用。本文提出修改建议,在干旱表层定义(2)后加上不满足盐积层条件的限定,将盐积正常干旱土的盐积层出现深度改为30 cm以下。还建议在钙积正常干旱土下设立高盐钙积正常干旱土亚类。并且按照建议方案对供试剖面进行归属。进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之间的参比。本文可以为修订和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四版)提供资料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