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长缟鲹(Pseudocaranx dentex)孵化仔鱼为材料,通过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浸浴感染实验,明确病毒浓度越高,供试鱼被病毒感染的时间越早,病毒检出率越高;运用细胞组织病理学和酶联免疫(Enzyme-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了神经坏死病毒的侵入、感染和在神经组织中的扩散方式;利用ELISA技术,结合电子显微镜对NNV感染细胞进行超显微观察,确认育苗水环境中神经坏死病毒可水平感染供试鱼皮肤上皮的基底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发生细胞质内质网膨胀、细胞核变性、细胞小器官数减少等病理变化;病毒感染细胞质中病毒粒子有散布、类结晶和二者兼有3种存在形式。本研究成果可为了解海水鱼类人工育苗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感染途径、传播和预防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渔业资源。本文根据2015-2018年浙江南部海域(120.5°E~123.5°E,27°N~29°N)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蓝圆鲹的叉长-体重关系和生长异质性,并估算其自然死亡系数。结果显示,蓝圆鲹样本叉长(L)范围为45.0~247.0 mm,平均叉长为126.1 mm;体重(W)范围为0.7~206.6 g,平均体重为29.1 g;叉长-体重关系式为:W=5.01×10-6L3.17。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同时考虑季节、性别和年份差异的模型对蓝圆鲹叉长-体重关系的拟合效果最佳。在相同叉长条件下,体重在秋季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夏季最小;从不同年份来看,体重在2018年最大,其次是2016年,在2017年最小;从不同性别来看,雄性和雌性的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时间因素对于浙江南部海域蓝圆鲹的生长特征具有显著影响,2018年秋季蓝圆鲹的长势最佳。依据"Pauly"、"Pauly update"、"Jensen"、"Hoenig"和"Lorenzen"等不同的经验方程估算的蓝圆鲹自然死亡系数在0.36~1.41之间。本研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年份、季节、性别对蓝圆鲹叉长-体重的影响,这对蓝圆鲹生活史特征及资源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3.
本文叙述了蓝圆冷冻鱼糜制作的关键技术。以蓝圆制作冷冻鱼糜、其TVB-N应控制在23.6mg%以下,生产工艺中宜采用CaCl2漂洗法,而且以制成加盐冷冻鱼糜为好。  相似文献   
44.
大型灯光围网是我国近海捕捞鲐、鲹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探讨和估算捕捞效率对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1998-2003年东黄海我国鲐、鲹大型机轮灯光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对其捕捞效率进行了估算,讨论了线性模型误差结构的选择及数据变换对结果的影响.根据鲐、鲹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数据呈正偏,以及CPUE均值与方差在对数尺度下的线性关系,选择了负二项分布、伽马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作为误差分布.研究表明,由于CPUE零值的存在,其对误差分布结构有很大影响.当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时,对数正态分布与伽马分布的CPUE需加一常数(δ),δ取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随δ增大将使估计的捕捞效率对比度得到压缩.为了避免δ取值的影响,同时采用了Delta-GLM方法.通过不同模型的比较,选择了Delta-负二项或Delta-伽马方法.根据Delta-负二项或Delta-伽马方法估算结果,各渔业公司间的捕捞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2°N以北海区,捕捞效率高低依次为苏渔、辽渔、青渔、舟渔、宁渔、沪渔;台湾东北部海区,捕捞效率高低依次为苏渔、辽渔、舟渔、沪渔、宁渔、青渔.  相似文献   
45.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初级生产力为基础 ,应用Steele模式估算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16 9.88× 10 4 t。估算鲐鱼类群聚资源量为 10 2 .0 8× 10 4 t。Gulland模式和简单模式估算鲐鱼类群聚资源的MSY分别为 50 .6 6× 10 4 t和 51.0 4× 10 4 t。Schaefer和Fox 2种剩余产量模式所估算的MSY分别为52 .4 1× 10 4 t和 51.73× 10 4 t,估算的fMSY换算为福建灯围渔船分别为 10 17组和 10 75组 ,并从海峡南、北 2个不同群系的鲐鱼类主要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变化及渔业现状 ,讨论该 2个鲐群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46.
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统计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苗振清 《水产学报》2003,27(2):143-150
鲐、蓝圆鲹是东海北部主要中上层鱼类,其渔场的形成、时空变化受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制约.研究其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鲐鲹鱼洄游、分布规律、合理利用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7-1990年在29~32°N、124.5°E以西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鲐鲹渔场资料,在GIS平台上,运用稳健统计方法分析海洋环境若干因子和中心渔场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确定形成渔场的制约因素,并研究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构建基于模糊聚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试验确定以75%的隶属度作为判断依据,将得出的结果用1987-1990年及1997年的资料进行验证,发现用于指导生产能取得良好效果.研究表明,中心渔场的特征参数为,底层温度介于19.0~21.0℃,中心为20.0℃,盐度为33.0~34.5,中心为33.75,饵料生物量介于137~409mg@m-3之间.而且中心渔场的位置和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底温和底盐,其相关系数平方最大分别可达0.9935和0.9988.构建数学模型用于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研究,实现对中心渔场时空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47.
黑尻鲹(Caranx melampygus Cuvier)能很好地适应蓄养,夏威夷海洋所蓄养的雌性黑尻鲹(均重3,389±425g、叉长52.1±2.8cm)于第二年开始自然产卵。产卵大部分发生在夏天(5-8月),少数可延伸至冬天,黑尻鲹属多次产卵,雌鱼在繁殖期以短至5天的间隙产卵8次。产卵在晚间进行,产卵的主要形式为几天内以连续或间隔数天的方式进行。雌鱼每克体重能产卵1545粒,年产卵量接近6,062,200粒。虽然记录到的产卵行为大部分发生在第三、第四月相(新月期),但产卵似乎与月周期无关。产出卵子的平均直径范围0.721-0.787mm。这两组试验结果显示黑尻鲹是适宜蓄养的品种。  相似文献   
48.
为了验证 DNA 条形码在鲹科(Carangidae)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中的适用性, 本研究自测 6 属 7 种 17 条序列, 同时筛选了 BOLD 数据库中的有效序列, 共获得 25 属 95 种 273 条鲹科鱼类 DNA 条形码序列, 通过 BLAST 比对、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 构建了鲹科鱼类的 DNA 条形码分类系统。结果表明: (1)鲹科鱼类属间、种间、属内种间和种内三级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分别为 0.186、0.169、0.090 和 0.008, 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1 倍, 可见 DNA 条形码适用于鲹科鱼类分类鉴定; (2)运用 DNA 条形码技术可以识别出形态鉴定有误的物种, 表明 DNA 条形码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 可对鲹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结果进行精准修正; (3)鲹科鱼类 DNA 条形码分析表明, BOLD 数据库中仍存在一定的“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现象, 建议使用该数据库信息时应严格评估信息的准确性; (4)鲹科鱼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对物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 即拟鲳鲹 (Parona signata)和镰鳍波线鲹(Lichia amia)亲缘关系较近, 支持将二者均归为鲳鲹亚科(Trachinotinae)。本研究旨在为丰富鲹科鱼类 DNA 条形码数据, 完善鲹科 DNA 条形码分类系统, 并为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49.
闽东北外海鲐鲹鱼类规模开发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文栋 《海洋渔业》2003,25(2):80-81
为了减轻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推进外海渔业的发展步伐,1999年,福建省莆田县实施了“闽东北外海鲐鲹鱼类规模开发”项目。该项目由莆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历时一年,现将开发项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上岸渔获调查是调查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监测海南岛主要渔港渔情,统计分析渔获上岸量、渔获组成和作业类型,评估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现状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低值幼鱼渔获比例超过40%,经济渔获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带鱼(Trichiurushaumela)、马鲛(Scomber-morus)、眼镜鱼(Menemaculata)、金线鱼(Nemipterus)和头足类(Cephalopoda)的总和不足25%;2)蓝圆骖和带鱼是海南岛上岸渔获的优势种;3)拖网是海南岛近海渔获量最高的作业类型;4)海南岛近海底层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远海中上层渔业资源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建议禁止海南岛近海拖网生产,允许南海休渔期间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生产,通过增加远海作业船只的柴油补贴等途径扶持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生产,构建“养护近海渔业、开发远海渔业”的新捕捞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