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3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疆乌伦古湖湖拟鲤的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采集的1 033尾标本,以微耳石磨片为年龄鉴定和生长退算材料,对乌伦古湖湖拟鲤种群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乌伦古湖湖拟鲤种群雌、雄个体均由7个年龄组(0+~6+龄)组成,相同年龄组雌鱼个体显著大于雄鱼.雌、雄鱼体重与全长表现为异速生长:W♀=0.9×10<-6TL3.4606,W♂=1.0×10-6TL3.964.用退算全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雌性TL∞=300.9 mm,k=0.181 9/y,t0=-0.843 2y;雄性TL∞=271.8 mm,k=0.197 4/y,t0=-0.636 6 y.体重生长参数为:雌性W∞==339.5 g,k=0.181 9/y,t0=-0.823 9 y;雄性W∞=-186.0 g,k=0.196 6/y,t0=-0.645 0y.生长特征指数为:雌性 =9.708 9;雄性 =9.587 5.雌、雄鱼的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6.0龄和5.6龄,拐点时全长和体重分别为214.2 mm,104.3 g和192.5 mm,55.5 g.与20世纪90年代种群相比,乌伦古湖湖拟鲤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呈现出个体小型化和低龄化趋势.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体盐度上升、SO42-和CL-含量升高以及种间饵料生物竞争加强.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结构,采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4种鲤科鱼类的肠道内含物等12个样品的16S rDNA测序克隆文库,分析了这4种鲤科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鲤科鱼类肠道内含物微生物优势菌落的组成十分相似(P0.05,Kruskal-Wallis),优势微生物菌群均是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其中鲸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含量最丰富,且主要在非优势菌属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Kruskal-Wallis),研究结果还表明食性不是造成不同食性鲤科鱼类肠道微生物菌落差异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3.
为评价纳米二氧化钛(TiO2-NPs)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的毒性效应,采用5、50、100 mg/L浓度锐钛型TiO2-NPs对河蚬暴露处理24 h、48 h、96 h和192 h,测定其鳃、消化腺和斧足肌肉组织中钛含量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1)在相同暴露时间下,河蚬3种组织的平均钛含量均显著上升并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随暴露时间延长,消化腺和斧足肌肉中平均钛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消化腺中钛含量高于斧足组织,而低、中浓度组鳃组织平均钛含量处于较稳定水平;暴露24~192 h,鳃、消化腺和斧足肌肉中平均钛含量分别为0.73~3.50、2.88~32.37、1.15~3.11 μg/g;(2)在暴露初期,河蚬3种组织的GST活性不同程度上升;随暴露时间延长,鳃和消化腺中GST活性先显著下降、后上升,斧足肌肉中GST活性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暴露24~192 h,鳃、消化腺和斧足肌肉中GST活性分别为97.39~371.44、164.92~837.22、63.39~247.75 U/mg;(3)暴露24 h后,3个浓度组河蚬鳃和斧足肌肉中SOD活性均明显上升,低浓度组消化腺SOD活性也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延长,3种组织中SOD活性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且SOD活性下降幅度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暴露24~192 h,鳃、消化腺和斧足肌肉中SOD活性分别为7.68~27.05、3.63~16.92、4.25~43.08 U/mg。研究表明,3种浓度TiO2-NPs暴露导致钛在河蚬体内显著富集并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其对河蚬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44.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乌伦古湖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在乌伦古湖设置28个采样点按季度对底栖动物采样。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3种,其中寡毛类14种,水生昆虫58种,软体动物7种,其他类4种。年均密度为1048ind/m2,变幅为70~2480ind/m2;年均生物量为10.76g/m2,变幅为0.48~52.53g/m2。根据底栖动物的观测数据,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生物指数(H′)、Goodnight修正指数(GB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Chandler′s生物记分制(CS)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乌伦古湖水体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显示,乌伦古湖水质整体属于轻度污染。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如73公里小海子、骆驼脖子、海滨浴场和吉力湖等处样点水质相对较差,处于中污染水平;投放牛羊粪养殖鱼种的吉力湖后泡子则为重度污染水平。利用底栖动物对乌伦古湖水质的生物学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而水产动物营养性疾病之鱼类脂肪肝的发病也逐渐迅猛起来,逐渐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实验拟通过高脂饲料诱导建立斑马鱼营养性脂肪肝模型,为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该实验分别以基础饲料和16%高脂饲料投喂1月龄斑马鱼,在投喂后第14、30、90天3个时间点取样,采用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斑马鱼肝脏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q RT-PCR)检测斑马鱼肝脏脂合成及脂解相关基因: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GA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PPAR)、胆固醇调节元件1基因(SREBP1)、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诱导细胞死亡脱氧核糖核酸裂解因子样效应因子基因(CIDE)、激素敏感脂肪酶基因(HSL)、甘油三酯水解酶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采用甲醇–氯仿法提取斑马鱼肝脏脂肪并检测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显示,在高脂饲料诱导第30天,光镜下可见发生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脂合成基因显著上调,甘油三脂的含量显著增加;诱导第90天,经透射电镜及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证实,斑马鱼肝脏组织由于纤维化病变而使得肝组织功能受损,肝脏的脂合成基因及甘油三脂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实验设计的高脂饲料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显著,30 d的投喂即可诱导发生脂肪肝,90 d投喂斑马鱼肝脏出现肝纤维化,此过程中肝脏脂合成基因表达量及甘油三酯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斑马鱼肝脏的损伤是由高脂饲料诱导的脂肪大量堆积而引起的,该营养性模型的成功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构建斑马鱼高脂模型的缺陷,为研究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