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26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广西烟草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和病原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1年对广西百色市、河池市和贺州市的主要烤烟产区进行烟草病毒病发生情况和种类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烟草病毒病以由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花叶类型症状为主,一般发病率1.0%~10.0%,个别严重发病田块发病率达到82.0%~100.0%;马铃薯Y病毒病、番茄斑萎病毒病和曲叶病则为局部发生病害,其中马铃薯Y病毒病在靖西县、南丹县、富川县和钟山县零星发生,发病率0.1%~5.0%,个别田块达到20.0%;番茄斑萎病毒病主要在靖西县、隆林县、田林县和南丹县发生;曲叶病仅在靖西县、隆林县、田林县和乐业县等百色市烟区发现。采用间接ELISA、PCR和RT-PCR等方法对田间采集的185个各类疑似病毒病样进行病毒种类检测,其中145个样品检测出病毒,分别是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番茄环纹斑点病毒、中国番茄曲叶病毒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以及分别由上述2种病毒与云南辣椒曲叶病毒重组而来的2种重组病毒,其中以TMV的检出率最高,占检出样品的86.7%,是广西烟草病毒病的优势病原病毒。  相似文献   
42.
我区马铃薯种植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5年全区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2万hm2。2006年春,对兴业县、容县和玉林市福绵管理区的冬种马铃薯进行了病害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疑似病毒症状的病株,病株率从5%到70%不等。用病毒特异的RT-PCR方法检测了田间采集的31个各类疑似病毒病样本,其中30个样本检出病毒,分别是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A病毒(PVA)和马铃薯X病毒(PVX)。复合感染现象普遍,其中PVY和PLRV)复合感染最多,有3个样本同时受3种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43.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存在宿主主动或被动摆脱病毒的机制。本研究用光照诱导-单孢分离、原生质体再生和菌丝尖端分离3种方法对携带低毒病毒的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EP721、EP713和Euro7三个菌株的脱毒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光照诱导-单孢分离后所有菌株均可获得脱毒菌株,而原生质体再生对EP721的脱毒效率最高,是继光照诱导-单孢分离脱毒法之后另一种新的有效的脱毒方法,特别适用于不产孢的真菌脱毒。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中蔗系列新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对其进行抗旱性评价,为后续抗旱性分子机理研究打下基础,也为抗旱甘蔗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同一亲本(ROC25×云蔗89-7)的中蔗系列新品种(中蔗1号、中蔗6号、中蔗9号)和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采用桶栽法,待甘蔗幼苗长至4~5叶时,浇灌20%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设清水对照和3个干旱处理(分别干旱胁迫1、3和5 d),比较分析不同处理甘蔗叶片的气孔特性、相对水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差异,结合隶属函数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经干旱胁迫5 d后,参试甘蔗品种的气孔闭合率增加,气孔长宽比值增大,气孔密度整体下降.其中,中蔗9号的气孔闭合率最低(14.44%),气孔密度在干旱胁迫前后均相对较高.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参试甘蔗品种的相对水含量均逐渐下降,SOD活性整体增加,POD活性整体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MDA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中蔗1号的相对水含量在干旱胁迫后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16.5%(P<0.05);中蔗6号和中蔗9号的SOD活性相对较高;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均以中蔗1号的POD活性最低;中蔗9号可溶性糖的初始含量和干旱胁迫5 d后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ROC22的MDA含量高于3个中蔗系列品种,中蔗9号的MD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且含量最低.依据平均隶属函数值的甘蔗品种的抗旱性排序为:中蔗9号>中蔗6号>中蔗1号>ROC22,与大田表型观测结果一致.[结论]与ROC22相比,中蔗系列新品种的抗旱性相对较强.其中,中蔗9号在干旱胁迫下的气孔特性表现较好,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MDA含量最低,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最优.  相似文献   
45.
甘蔗收获后因不能及时入榨,堆积储存过程中甘蔗劣变造成蔗糖含量下降,给糖厂带来损失。为了探究甘蔗机收后储存过程中糖分损失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DM540-CPS系统高速粉碎茎段,置于20℃和37℃中储存,连续检测茎段的理化指标变化。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储存时长、环境温度和甘蔗品种3个因素对甘蔗储存过程中蔗糖含量、pH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确定在甘蔗储存过程中劣变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储存前12 h内蔗糖损失率高达30.87%,pH由5.5降至4.0左右,真菌数量显著增加。3个环境因素中,储存时长是影响劣变程度的最核心因素,较高的环境温度能加快劣变发生,甘蔗品种影响蔗糖含量但不影响劣变程度。因此,糖厂应尽可能将采收安排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天气中,并于12 h内完成压榨。  相似文献   
46.
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是引起板栗疫病的病原真菌。低毒病毒是一类侵染板栗疫病菌的无衣壳正链RNA病毒。无病毒栗疫病菌野生型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桔黄色菌落,而带毒株在则形成白色菌落。本研究利用已知的不同机制的抗病毒药物处理无病毒和感染病毒的板栗疫病菌菌株,观察菌丝体颜色变化并检测菌丝体中病毒双链RNA(dsRNA)的含量。结果显示,抗病毒药物处理后,带毒株系EP721和Euro7的菌丝体颜色表型发生明显变化,且病毒dsRNA累积量与菌丝体颜色变化存在明显相关性:随着药物浓度增大,菌丝体颜色加深,病毒dsRNA积累量下降。因此,可以根据菌株颜色的变化判断药物对病毒复制或症状表现是否有效,从而极大简化抗RNA病毒药物的初步筛选过程。  相似文献   
47.
本文在制备完成高通量稻瘟病菌cDNA阵列的基础上,平行检测孢子受疏水性表面诱导0、2、8、20和30 h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谱。结果显示:在附着胞形成的不同阶段,均存在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示出这一过程中基因表达网络的复杂性。其中,附着胞在成熟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数要明显高于其诱导和形成阶段,表现在8 h、20 h时间点相近的基因表达谱至30 h时间点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动态的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可以为稻瘟病菌致病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48.
病毒病是制约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拟南芥等植物的研究中发现,抑制寄主因子可以显著降低细胞中病毒的累积量,从而缓解病害症状。本研究在获得与拟南芥寄主因子AtTOM1和AtTOM3具有同源性的马铃薯基因StTOM1和StTOM3的基础上,尝试用RNAi方法同时沉默StTOM1和StTOM3。以pUCCRNAi为中间载体,构建同时含StTOM1和StTOM3双基因干扰片段StT1-StT3的质粒pUCStT1-StT3-dRi(±),再将双基因干扰片段StT1-StT3切下并连接到双元载体pBI121上。用农杆菌介导方法,将StT1-StT3片段导入马铃薯中,获得转基因马铃薯小苗,阳性率达到83.6%。RT-PCR检测表明,转StT1-StT3马铃薯中StTOM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了78%,StTOM3基因下调了81%。StTOM1和StTOM3沉默转基因马铃薯的获得,为将来验证和评价StTOM1和StTOM3是否为马铃薯病毒的寄主因子及在创建抗病毒马铃薯新种质的潜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从广西9个县市采集具有典型枯萎症状桑树样品和发病田块土壤样品,经分离纯化获得致病性菌株105株。依据在桑树品种桂桑优12的致病性强弱,将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株分为强致病力(57株)、中等致病力(17株)和弱致病力(31株)三种致病型。对48个代表性致病菌株进行16S rDNA和rpoB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这48个菌株分别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16株)、阿氏肠杆菌(E.asburise)(13株)、桑肠杆菌(E.mori)(7株)、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3株)以及未确定种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3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6株。阿氏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广西的优势菌株。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0.
低毒病毒—板栗疫病菌组合是研究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之一。通过构建含板栗疫病菌低毒病毒CHV1-EP713的全长cDNA和苯菌灵抗性基因的表达质粒pXB3F2,并用于转化野生型无毒株EP155,获得了以苯菌灵抗性为筛选标记、具有dsRNA病毒再生能力的低毒力遗传转化株LC,为深入研究病毒—真核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