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20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4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利用蛋白质含量明显不同 而产量相近的两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生育期间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孕穗 期相对较高的光 合速率、开花期较低 的叶温、灌浆中 较高的气 孔导度和 灌浆期间 光合速率 衰减速率 慢并能维持一定的 叶面积指数是高 产高蛋白品种的重 要生理基 础,一切有 效调控两 阶段光合 特性的可行措施对高产优质将都是有 益的。  相似文献   
42.
利用 8 个穗发芽 不同敏感程度的春 小麦品种,研 究了成熟 小麦颖壳 中水溶性 物质对籽 粒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颖壳中存在着某种发芽抑制物质,但品种间存在着量的差异;颖壳中的发 芽抑制物质 对发芽 后 48 h 的 胚芽生 长有普 遍抑制 作用,对 胚根生 长影 响不大, 但明显 降低 3~5 条 胚根的 比值;因品种而异,颖壳中的发芽抑制物质对穗 发芽的抑制程度最多可达 40% 。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讨新建高大平房仓散粮压仓期间麻包临时叠包风道的最优搭建方式,对压仓期间叠包搭建的一机一道、一机两道和"丰"字形等临时风道的通风数据进行了统计整理,从粮温降低速度、粮温分布均匀度、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从降温速率上来讲:一机两道"丰"字形一机一道;从降温均匀度上来讲:"丰"字形一机一道一机两道;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丰"字形一机两道一机一道。  相似文献   
44.
东北黑土区高产大豆R5期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钻土法及根系扫描分析系统研究不同产量类型大豆R5期根系在植株周围、株间及垄间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类型大豆根冠比较高,而且单位根长、根表面积的地上部干物质较高。根干重不仅在根系较集中的植株周围及株间0 ~ 30 cm的土层,而且在较深的土层(> 30 cm)中都有较多的分布;根长在植株周围的0 ~ 45 cm土层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直径 < 1.0 mm的细根形成了根系的主要部分,根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细根比例的大小,而是细根数量的多少。除株间0 ~ 15 cm土层外,高产大豆各土层的根/土体积比较高。  相似文献   
45.
非硬化路面侵蚀产沙规律野外模拟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科学治理非硬化路面水土流失,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对非硬化路面侵蚀产沙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坡度不同放水流量与同一放水流量不同坡度条件下,非硬化路面产沙随时间的变化形式均有3种,分别为平缓型、多峰型和单峰型。对同一路面不同观测断面的产沙量分析发现,产沙量沿坡面的空间变化形式分别为波动式减小、逐渐式减小和先增大后减小。、得出平均含沙量与放水流量呈对数相关,产沙率与放水流量、平均含沙量与坡度、产沙率与坡度均呈直线相关。以期为非硬化路面的水土流失预测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全碳、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通过对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农田6年定位施肥试验研究表明,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和半量有机肥+化肥处理较单施化肥、未施肥和休闲裸地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碳、全氮含量,降低了土壤碳氮比。对玉米播前、抽穗期和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表明,抽穗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处理间差异显著,且不同采样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全碳含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对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未施肥和休闲裸地处理显著地提高了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单施化肥处理对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有机肥、秸秆和化肥之间的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酶活性表现不一致。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向中层黑土农田增施有机物,不仅提高了土壤全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而且也提高土壤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可使黑土质量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7.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际养分有效性、植物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等关系密切,不同植物间、同一植物的不同基因型之间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利用从两种基因型大豆根际土壤中直接提取和从平板培养菌落提取的微生物DNA为模板,采用细菌通用引物GC-357r和517r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的DGGE图谱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土壤未培养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不大,而在土壤浸提液和NA培养基上形成的可培养的细菌群落结构受培养基种类和接种浓度(10-2和10-3)影响较小,但受不同大豆基因型影响而产生了差异.对DGGE条带进行分析表明,大豆根际未培养的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明显高于可培养细菌,说明培养过程是一个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微生物的信号得到放大,而大量的微生物信息缺失.对主要DGGE条带测序显示,大豆根际有三大类细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ir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ira)中的γ-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未培养和培养细菌中都表现为优势种群.与培养细菌相比,变形杆菌门中的γ-Prote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在可培养细菌中占优势,而在未培养细菌中丰度较低.结果证明,大豆根际细菌经培养后已使原有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对原位细菌群落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48.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输入到土壤中光合碳含量的变化势必会对土壤外源碳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增加或者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未来土壤的碳平衡取决于大气CO2浓度和全球变暖对土壤中碳的输入、输出以及碳在土壤中的驻留时间。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将对土壤碳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何种影响,才能明确地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对未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和生产力的维持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土壤碳库是否成为碳“源”与温度升高的幅度密切相关;(2)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光合碳在玉米、小麦等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温度升高同样对光合碳的分配规律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部位的影响不一致,多呈降低或无显著影响;(3)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产生交互影响,且对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从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土壤互作角度解析根系分泌物的转化过程及其对微生物的影响;(2)通过DNA-SIP进一步研究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物来源碳的选择性利用与碳循环的关系,从而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49.
主成分分析在大豆抗旱性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收获期10项指标的相对抗旱系数为基础,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202份大豆基因型进行抗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参试材料在抗旱性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个不同抗旱等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干旱处理下株粒重、一粒荚率、三粒荚率以及它们的抗旱系数与大豆种质的抗旱性紧密相关,可作为大豆基因型抗旱性筛选的有效指标.其中,相对株粒重和相对三粒荚率随着抗旱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相对一粒荚率则与之相反.同时,揭示出抗旱性强大豆基因型往往具有较低的产量潜力,而对干旱敏感的大豆基因型则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表明大豆基因型抗旱性与产量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在大豆抗旱育种上应区别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0.
利用Biolog-Eco技术对2个不同大豆基因型R1期的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量在整个培养过程都显著高于非根际,根际微生物的生理活性显著地高于非根际;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高产大豆北丰11根际微生物总体表现较高的活性,而且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类型有别于海9731,其利用羧酸类和多聚物相对较多,如a-丁酮酸、4-羟基苯甲酸、衣康酸、肝糖、吐温40和吐温80;而海9731利用氨基酸类及胺/氨类碳源较多,如腐胺和L-精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