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7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土区高效溶磷真菌筛选及其溶解磷矿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黑土区高效溶P真菌筛选及其溶解磷矿粉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 ,溶P真菌溶P效果高于溶P细菌 ,且其溶P性状稳定。曲霉菌“P39”、“P37”和青霉菌“P6 6”、“P1”溶P效果高于其他供试菌 ,菌株之间溶P活性与培养液pH值和有机酸含量间不存在必然相关性 ,推测不同菌株间溶P活性差异与菌株产生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豆品种改良过程中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育种者通过遗传改良大幅度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同时生理特性也发生较大的变化,鼓粒期(seed filling period,SFP)干物质积累、N积累、光合效率及叶面积持续期明显增加;子粒蛋白质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油份含量有所增加;耐密、抗倒伏特性增强,但抗旱特性有所减弱。在中国不同区域内开展大豆基因改良过程中生理变化的研究将对未来新品种的研发产生重要影响。各种专用化的大豆品种的培育将是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物耐低磷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作物对低磷胁迫的可能适应机制,重点介绍了碳代谢的改变在作物适应低磷环境上的积极作用,力求为作物耐低磷基因资源筛选及磷高效作物品种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茬口大豆根圈土壤pH值和氮营养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根箱系统,研究不同茬口条件下大豆根圈土壤pH值和氮营养分布,结果表明,前茬为麦茬和玉米茬的大豆根面区土壤偏碱,而前茬为休闲和豆茬的大豆根面区土壤偏酸.不同茬口土壤大豆根面区NO-3 -N含量较距根面2mm区低,表现为亏缺效应.尽管处理间NH 4 -N含量分布受茬口影响较NO-3 -N小,但NH 4 -N含量分布走向却因茬口而不同,休闲土、正茬土、迎茬土、重茬土和大豆长期连作处理条件下的大豆根圈土壤NH 4 -N含量表现为一定的累积效应,而小麦长期连作茬口土壤的大豆根圈NH 4 -N含量表现为亏缺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茬口的大豆根圈土壤pH值、NO-3 -N和NH 4 -N含量分布变化不同,说明大豆连作障碍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归结于大豆根圈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高产大豆新品种东生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产大豆新品种东生1号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1992年以合丰25系选为母本,以北87-1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该品种适于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主要特点是株型合理、高产、稳产,抗倒伏、耐旱、耐涝、中抗大豆灰斑病。2003年通过黑龙江省作物品种省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东生1号。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肥对大豆根圈土壤酶活性和氮营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本文报道了利用根箱系统,5种不同的氮肥(硝酸钠、硫酸铵、尿素、LP-40和LP-70)处理对典型黑土条件下生长的大豆根圈3种土壤酶活性及NO3^--N和NH4^ -N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长效缓释氮肥LP-70处理的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根圈亏缺外,其它氮肥处理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尿酶活性在根圈土壤中要大于非根圈土壤。对NO3^--N含量在大豆根圈分布结果证明,当硫酸铵、尿素、LP—40和LP—70处理时,它在大豆根圈表现为亏缺效应,而当供给硝酸钠处理时,NO3^-—N含量在大豆根图表现为强烈的累积效应。不同氮肥对NH4 ^ —N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为;当供给硫酸铵处理时,NH4^ —N在根面区少量累计,而当其它4种氮肥处理时,NH4^ —N表现为亏缺。本试验结果证明不同氮肥对大豆根圈土壤酶活性及氮营养状况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选择方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三重测交法对东农 2号玉米改良群体的 12个品质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及选择预期遗传进度的分析。结果表明 ,提高玉米的粗蛋白含量以直接选择为好 ,但是单纯地提高粗蛋白含量并不能改善蛋白质品质 ;对清蛋白与谷醇蛋白含量比的直接选择较易奏效 ,是改善玉米蛋白质品质的可行途径。提高玉米的总淀粉含量以直接选择为好 ,根据籽粒容重进行间接选择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单纯提高总淀粉含量的同时可能会引起支链淀粉含量的提高 ;提高玉米的粗脂肪含量以直接选择为好 ,通过增加胚 /胚乳重进行间接选择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豆高产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大豆诸多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找出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高产育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产上运用的3个主栽大豆品种、4种施肥模式与用量、正常生产田密度条件下产生的形态指标及产量差异,分析了大豆植株形态性状指标的主成分,结合产量相关性分析,从中找出产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在大豆植株18个农艺和产量性状中,4粒荚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70.15%和68.71%.认为通过更换品种、改善施肥等栽培措施,这些性状具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也可以作为育种选择的性状;而百粒重、主茎节数、每荚粒数和经济系数变异较小,其系数仅在3.82%~7.36%之间,改进余地较小;株高、结荚部位、有效荚数等其它性状变异中等,变异系数在11.54%~24.69%之间,也有一定的改进余地.产量与单株粒数、地上干重、有效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经济系数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将大豆植株18个性状指标通过SA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可归纳为产量性状因子、株高性状因子、荚数性状因子和主茎节数性状因子等4个综合指标.这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5%,基本可以反映大豆在正常密度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状况.育种上需加强生物量大、3粒荚和4粒荚数多、结荚节位低的性状选择;栽培上需注重采取相应的促进生物量增长、降低结荚节位的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主成分分析在大豆抗旱性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收获期10项指标的相对抗旱系数为基础,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202份大豆基因型进行抗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参试材料在抗旱性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个不同抗旱等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干旱处理下株粒重、一粒荚率、三粒荚率以及它们的抗旱系数与大豆种质的抗旱性紧密相关,可作为大豆基因型抗旱性筛选的有效指标.其中,相对株粒重和相对三粒荚率随着抗旱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相对一粒荚率则与之相反.同时,揭示出抗旱性强大豆基因型往往具有较低的产量潜力,而对干旱敏感的大豆基因型则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表明大豆基因型抗旱性与产量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在大豆抗旱育种上应区别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室根据一段抗逆的EST序列, 从栽培大豆东农42中克隆到4个开放阅读框均是外显子和内含子间隔构成的R2R3-MYB基因, 其中Gm02g01300、Gm03g38040和Gm10g01340与已公布的Willams 82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 Gm19g40650第375位的单核苷酸突变导致多肽链第125位的氨基酸发生置换(GAG375→GAC375, E125→D125)。以人工气候箱内模拟非生物胁迫(盐、碱、干旱和低温)处理栽培大豆东农42芽期, 选择适宜时间点,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R2R3-MYB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 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存在明显波动, 呈诱导后短暂上调或下调两种表达模式, 但表达时间、强度和趋势存在明显差异; Gm02g01300受干旱诱导明显, Gm03g38040受多种胁迫条件诱导表达强烈, 推测这些基因在大豆非生物胁迫的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 在子叶与胚间, 单个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差异; 多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 基因的表达不仅存在时空差异, 可能也具有调控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