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14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11篇
  13篇
综合类   815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315篇
畜牧兽医   4958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469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通过调查广东地区不同宿主(猪肉类、鱼类、禽类、宠物等)体内猪链球菌带菌情况,以期评估猪链球菌的流行风险。分别从不同地区采集不同种类样本,分离培养猪链球菌,经PCR鉴定为阳性后,进一步进行生化试验及药敏试验分析。从采集的848份样本中共分离到31株猪链球菌,其中血清9型11株(占35.5%),血清2型、8型、18型、26型及31型各1株,且所分离的菌株均呈现多重耐药性。猪链球菌在多种不同宿主中均能检测到,特别是血清9型,提示可能带来的猪链球菌流行风险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2.
牛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原是口蹄疫病毒。该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犊牛死亡率较高。病牛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牛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是现在养牛业的大敌,在国际上被划分为一类烈性传染病。提高免疫效果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3.
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首次报道是1987年在美国。从那时起,PRRS疫情和病毒的成功分离已在整个北美和欧洲被发现或证实。1病因及流行病学病原体是组动脉炎的病毒。该病毒有包膜,个体大小从45至80 mm。病毒经乙醚或氯仿处理后可能会灭活;然而,该病毒在冷冻条件下极其稳定,在-70℃下其感染性能保持4个月,随着温度的升高,感染性降低(56℃下15~20 min)。  相似文献   
44.
为了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牛场中牛蹄病发病和治疗情况,本试验以乌鲁木齐市周边3个牛场为研究对象,连续5个月对跛行和牛蹄病发病和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显示,3个牛场跛行牛只中99.77%由牛蹄病所致,总体发病率为20.91%,其中A牛场为23.08%、B牛场为31.74%、C牛场为8.86%,牛生存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越好的牛场牛蹄病发病率越低;蹄皮炎为主要牛蹄病类型,占80.37%,蹄底溃疡占14.25%,变形蹄占4.91%,蹄叶炎占0.47%。变形蹄以延蹄和拖鞋蹄为主,共占61.91%;48.84%的牛蹄病发生于两后蹄系部,23.14%的牛蹄病发生于趾间。治疗方面,A牛场、B牛场和C牛场患牛蹄病的牛只经3次治疗后治愈率分别为100%、100%和97.73%。结果表明,牛蹄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牛场中牛只跛行的主要原因,牛蹄病类型主要为蹄皮炎、蹄底溃疡、变形蹄和蹄叶炎,其中蹄皮炎最严重,且以后趾蹄皮炎发病率最高;采用腐蹄康散外用,蜂胶提取物、青霉素和链霉素外用,以及头孢噻夫钠、萘普生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肌肉注射联用这3种用药治疗方式均有很好的疗效,提示牛场在加强牛蹄病预防...  相似文献   
45.
2022年5月以来,全球暴发了严重的猴痘疫情,截至2022年12月14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82 553例人间猴痘病例,我国也发现了6例境外输入病例。此次全球流行的猴痘病毒与2018年和2019年英国流行株一致,属于分支Ⅱ(西非分支)的Ⅱb亚分支。猴痘从动物感染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人间传播途径也较多,其中性传播为2022年疫情的主要传播途径。猴痘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早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清学方法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最终确诊还需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基因组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从中断人际传播、保护处境危险易感人群、减少人和动物间传播3个方面开展猴痘防控。目前无有效的猴痘疫苗及防治药物,但天花疫苗可以对其提供85%的保护。我国应时刻保持警惕,建立完善的猴痘防控策略,防止疫情传入国内,同时应继续加强猴痘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评估,做好技术储备。本文从猴痘病原学、流行病学、检测技术、防控措施等方面加以综述,以期帮助相关人员全面认识猴痘,提高防范意识,同时为相关机构做好防控及技术储备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为了解2012~2014年信阳地区土鸡主要疫病流行情况,对36个规模化土鸡养殖场的3 782个病鸡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雏鸡阶段主要流行疾病有沙门菌病、支原体感染、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青年鸡的主要疾病有寄生虫病、支原体感染、大肠杆菌病、禽霍乱、鸡传染性鼻炎、新城疫、禽流感、禽白血病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成年鸡的主要疾病有寄生虫病、支原体感染、大肠杆菌病、禽霍乱、鸡传染性鼻炎、新城疫、禽流感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各阶段多病原混合感染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47.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原流行病学及其毒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5,(8):1205-1210
2009-2013年间,采用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和PCR鉴定,从河南及其周边省份1 914份有肺炎等症状猪的肺脏等病料组织中分离鉴定出14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总分离率为7.4%),其中A型69株,占48.6%;D型70株,占49.3%;3株不能定型;没有发现B、E和F型。2009-2013年间,多杀性巴氏杆菌不同年份的分离率为6.0%~10.6%,其中2012年显著偏高(P0.01)。另外发现其分离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6和12月份最高。多杀性巴氏杆菌最常见的共感染菌依次是链球菌(50.5%)、副猪嗜血杆菌(41.1%)、大肠杆菌(29.5%)、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14.7%)和沙门菌(10.5%)。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A型菌株毒力普遍较强,而D型毒力普遍较弱。但是,A型菌株也有毒力较弱的菌株,另外,在D型菌株中发现了一株毒力很弱的菌株PM-18,其LD50在4.8×107 CFU以上,该菌株是否能作为天然弱毒疫苗菌株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8.
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is an acute,febrile and highly contagious animal disease caused by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and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raint to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nimals and animal products.An outstanding feature for FMDV infection is that the FMDV infected animals may remain as a carrier state,some of the animals exposed to FMDV may have a long term asymptomatic infection.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advance of FMDV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epidemiology,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49.
小反刍兽疫(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定为A类疾病。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  相似文献   
50.
引起橡胶树停止排胶主要有两种不同症状:(1)割面干涸(TPD),一种过度采胶引起的可恢复性生理反应;(2)树皮坏死(BN),一种从芽接部位韧皮部扩展的不可恢复的病症。目前树皮坏死在世界各国橡胶种植园都有发生,其危害程度取决于种植品种、树龄和种植地点。通过对大量种植园的调查,目前澄清了橡胶树树皮综合病症多态的各种争议。虽然对以前和近来的病原分析还不能下定论,但环境因素确实与树皮坏死有关。对一些开割树位的流行规律研究表明,早期病树发生的位置不是随机的,其主要发生在靠近沼泽、胶园道路、边行、原推土机过道、树桩残余地和斜坡缓冲地等区域。树皮坏死的发生与土壤的化学因素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土壤物理测定(如土壤紧实度)表明,树皮坏死树较差的根系与土壤较高的紧实度有关。此外,在砧木与芽片接合处首先观察到树皮坏死的早期症状。用PMS压力计测定的大量生理生态学对照数据表明,树皮坏死树内有水分胁迫。这些结果意味着患病树树干同其根系的维管联系处于非理想状态。因此,同土壤紧实度相关的土壤有效水分的减少、不能满足旱季水分需求的脆弱根系、被扰乱的树液流动和土壤水分循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被认为是在芽接区产生树皮坏死的主要外部诱因,坏死随后向上扩展到割面。此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橡胶树内在失调是导致树皮坏死迅速扩展的原因。在这些胁迫的作用下,胶树芽接部位的细胞破裂,释放出极具扩散性的高浓度氰化物。这种韧皮部内氰化物的产生和分解作用的不平衡将毒害邻近细胞。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多因素胁迫诱导的这种生理病害提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