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1篇
  3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蕴含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其进行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挖掘和效应分析,可为水稻耐冷性分子育种提供宝贵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持.【方法】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普通野生稻品系DP15和DP30为供体亲本,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鉴定了18个水稻苗期耐冷QTLs,将其中分别包含4个耐冷QTL且遗传背景一致的4个代换系qSCT-1-CSSL、qSCT-4-CSSL、qSCT-8-CSSL和qSCT-12-CSSL分别两两杂交得到2个聚合系(qSCT-1/qSCT-12)-CSSL和(qSCT-4/qSCT-8)-CSSL,对聚合系中各耐冷QTL的互作效应及聚合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和结论】4个耐冷QTL对水稻耐冷性有加性效应;互作分析显示各耐冷QTL间在聚合系中均存在正向互作.聚合效应在qSCT-4与qSCT-8间表现为QTL间明显的累加效应,而qSCT-1与qSCT-12间聚合的累加效应不明显,表现为qSCT-12对qSCT-1有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43.
白化转绿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叶绿体的结构功能与发育以及克隆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重要材料.在以广西普通野生稻品系DP30为供体亲本,9311为受体亲本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发现一个低温白化转绿突变系ds93,研究其表型特征、温敏特性,对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以白化转绿突变系与9311的正反交F2群体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系ds93转绿白化性状与温度有关,在16、18和20℃时幼苗白化,温度高于23℃时幼苗为正常绿色,推断其转绿临界温度为20℃左右.该突变体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ds93初步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上的RM5777与RM7390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2和3.5 cM.白化转绿突变体F2代与9311比较,突变基因对植株成熟期株高、穗长、单株穗数、粒宽、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对穗实粒数和粒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等4个抗源进行稻纹枯病抗性遗传分析,为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基因定位与育种提供依据.[方法]用感稻纹枯病的粳稻品种中野1211作母本,4个籼稻抗源品种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分别作父本,组配4个杂交组合,获得F1和F2群体.用广西稻纹枯病菌优势致病型菌株AG-I-IA、GX-2以牙签嵌入法对F1和F2进行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均表现中抗纹枯病,中野1211高感纹枯病;4个杂种F1植株对纹枯病的抗病等级为4.0~8.0级,表现为中抗~高感,平均为5.1~6.1级,为中感,群体抗性呈连续性分布;F2群体纹枯病抗性分离谱较广,抗性等级变化范围为2.0~9.0(R~HS),群体抗性呈连续单峰分布.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遗传率分别为15.4%、31.1%、47.7%和43.8%.[结论]4个杂交组合的F1群体对纹枯病的抗性均介于其双亲之间,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均为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5.
23个广西本地芒果品种的ISSR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研究对23个分别来自广西本地品种或广西选育的品种进行了SSR分析,并用15个芒果栽培品种印度(4个品种)、美国(3个品种)、缅甸(3个品种)、泰国(2个品种)及菲律宾、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各1个品种)和2个芒果近源种冬芒(1个)和扁桃(1个)作为参照.从4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9个多态性好的引物构建DNA指纹图谱来鉴别芒果的基因型.根据这9个引物获得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供试品种能互相区分开来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说明ISSR是一种鉴定芒果品种(系)非常有效的方法.用74条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作图发现所有供试的广西品种与秋芒、马切苏芒、象牙芒和爱文芒归为一个大类,而且广西本地芒果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6.
水稻直立穗型的遗传及其对籼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直立穗型品系G 83和弯曲穗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为材料进行杂交、测交,获得F1、TC1和F2群体,研究穗型的遗传规律及穗型与茎叶形态性状、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直立穗型遗传受一对核主效基因控制,直立穗型相对弯曲穗型为显性;直立穗型植株较矮,剑叶短而宽,穗、穗颈节间较短,而弯曲穗型则相反;不同穗型植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直立穗型植株的每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弯曲穗型植株,而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则极显著低于弯曲穗型植株。  相似文献   
47.
标记辅助改良热带粳稻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是开发水稻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培育出新型的籼稻基因渗入热带粳稻品系。这些基因渗入系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经RAPD标记检测,遗传上更相似于热带粳稻,大部分品系具有广亲和特性。进一步用SSR和SSR-RAPD分子标记分析这些籼稻渗入系热带粳稻与3个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性,利用具有较大的分子标记多态性的组合亲本配制杂交稻种子,鉴定获得了多个具有强杂种优势的组合。结果表明,MAS是亚种问杂交水稻育种中辅助选择杂交亲本、鉴定广亲和位点、育种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和杂交稻组合选配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8.
用5对与香味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对广西种植的香稻、非香地方籼型栽培稻、非香地方粳型栽培稻以及南亚香稻UPRB系列、UPRH系列、B系列共6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居群在第8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南亚香稻B系列居群的最大;聚类表明,南亚香稻居群与广西水稻居群(包括香稻与非香稻居群)各自聚为一类,说明南亚香稻与广西水稻种质在第8染色体上存在遗传差异,证明了南亚香稻类群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9.
香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78份外引香稻品种、18份在广西种植的香稻品种以及24份具有代表性的非香的广西地方栽培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到100条多态性片段,每个引物可检测到3~14个多态性片段,平均为6.25个。聚类结果表明:利用16个SSR标记可以明显地把香稻与非香稻品种聚类为2大类;在78份外引香稻种质中,在遗传距离分别为0.64和0.56处,43份和14份各自聚为一类,占73.1%,18份与广西种植的香稻品种聚类,占23.1%,3份与非香的栽培稻品种聚为一类,占3.8%。不同类组香稻的Nei’s遗传距离估算表明,传统的南亚香稻的遗传多样性显著大于改良的南亚香稻,改良的南亚香稻的多样性又显著大于广西当前种植的香稻种质和广西代表性的非香稻种质。  相似文献   
50.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雄性可育性、柱头外露率和穗伸出率、生长势和适应性的选择效应受环境影响。在某种环境下遗传材料的这些性状过高的表达并没有导致高的区分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性状在株间表现较整齐一致,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在高温下雄性不育性也表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认为有必要在适当有利于区分遗传型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选择低的CSP和高的自繁雄性可育性有较高的选择效率;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选择柱头外露较有效,而高的温度下选择穗的抽出率效率高.在相对低的土壤肥力环境下改良不育系的生长活力和适应性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