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4篇
  28篇
综合类   14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5 毫秒
41.
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机械精量穴直播、人工撒播和人工手插3种种植方式(4个处理),对比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机播20及机播25处理的单穴植株地上部分干重高于人工手插和人工撒播处理。机械精量穴直播和人工撒播最终叶龄数较人工手插处理少1叶左右。机播20和机播25的收获指数较人工撒播分别提高3.94和4.35个百分点。机播20的实际产量最高,机播20和机播25的实际产量较人工撒播分别增产17.45%和5.72%。  相似文献   
42.
多熟制稻作区水田旋耕埋草机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我国南方油-稻、麦-稻、稻-稻、肥-稻等多种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并存,水稻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田间的秸秆愈留愈高,传统人畜力和常规机械耕整方式难以将其翻埋还田的突出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阐述了最新研制成功的专利技术及装备船式旋耕埋草机的基本结构、工作机理与试验结果.通过机船合一、结构组合、性能综合所构建的本作业机组,体现了水田适度耕整、秸秆埋覆还田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水田现代耕作的难题.  相似文献   
43.
浙西北主迁入代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种药剂防治迁入代稻纵卷叶螟试验的结果表明,用药后5d,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5%氟虫腈、31%氟虫腈·三唑磷、4%阿维菌素、3%阿维菌素·氟铃脲、48%毒死蜱、15%茚虫威,校正防效分别为83.4%、78.1%、75.6%、70.3%、68.0%、66.9%,其余药剂的防治效果较低,均在60%以下;用药后7d,对单季稻具有较好保叶效果的药剂为阿维菌素、氟虫腈、茚虫威、氟虫腈·三唑磷、阿维菌素·氟铃脲,校正保叶效果分别为59.8%、57.9%、57.9%、56.3%、48.4%;其次为喹硫磷、虫螨腈、稻丰散·三唑磷、稻丰散、毒死蜱、毒·乙酰,校正保叶效果分别为46.5%、43.6%、40.3%、39.6%、36.6%、33.6%;以联苯菊酯为最差,仅16.9%.单季稻以四(2)代迁入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虫龄不整齐,在2~3龄幼虫盛发时,宜选用氟虫腈及其混配剂(氟虫腈·三唑磷)、阿维菌素及其混配剂(阿维菌素·氟铃脲),以及茚虫威三类药剂均有较好的杀虫与保叶效果,适期施药1次可控制该代稻纵卷叶螟主迁入峰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44.
西瓜嫁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西瓜嫁接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种育苗、嫁接、定植及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内容,以期为西瓜嫁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5.
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梨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归纳了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热油管道石蜡沉积层的传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埋地热油管道的温度场简化为二维非稳态传热问题,建立了管内原油、管内石蜡沉积层和管外土壤三个区域传热特性的数学模型.在模拟条件下,计算了管道正常运行和停输过程中,在不同石蜡沉积层厚度下,管外的土壤温度场变化和石蜡沉积层内平均油温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47.
土壤直角切削的有限元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减少耕作阻力,优化耕整机具结构与性能,基于ANSYS/L-SDYNA利用修正的Drucker-Prager塑性模型、用Lagrange和ALE相结合的方法,以粘性土壤为对象开展了直线刃口刀具对其直角切削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了土壤的滑移破坏变形状况、刀具应力分布和切削阻力变化.同时对该土壤开展了室内土槽试验,研究显示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8.
为了探究咖啡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咖啡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对云南普洱主要咖啡产区的土壤及咖啡生豆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对咖啡豆的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各指标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H与碱解氮、速效磷相关性显著;有机质与碱解氮相关性极显著.酸质与风味、余韵回甘、醇厚度、平衡感相关性显著;醇厚度与风味、回味、平衡感、整体相关性极显著.平衡感与回味相关性显著.土壤速效钾与咖啡感官品质的平衡感相关性显著,而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与咖啡感官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9.
离心侧抛式藕田撒肥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藕田机械化施肥实际需求,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离心侧抛式撒肥器。通过建立单个肥料颗粒在叶片上受力的理论模型,确定影响颗粒运动特性的主要参数为撒肥盘转速、叶片倾角和叶片偏角。以肥料喂入速率以及上述因素为影响因素,利用EDEM软件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结果显示以撒肥器中心为原点,沿抛撒方向,肥料在单个统计区域的分布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定义肥料分布最多的单个统计区域与撒肥器间的距离为峰值距离,以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和峰值距离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旋转仿真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撒肥器结构进行优化,求取峰值距离为10、21m且均匀性变异系数最小的两种叶片各自对应的叶片倾角和叶片偏角分别为8.5°、17.5°和11.5°、–1.9°。以上述结构撒肥器开展仿真与实际撒肥试验。仿真结果显示:撒肥盘转速1 250 r/min、喂入速率0.316 kg/s时,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峰值距离、作业幅宽分别为19.43%、21 m和29 m,实际试验结果分别为21.95%、18.6 m和24.5m。以藕田追肥中常用肥料尿素、复合肥、磷肥为对象开展撒肥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撒肥盘转速、喂入速率、肥料种类、肥料种类与转速的交互项、肥料种类与喂入速率的交互项对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影响极显著(P0.01),转速、喂入速率、种类对作业幅宽影响极显著(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藕田撒肥机械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0.
大气活性氮(N_r)是导致霾污染和过量氮沉降的主要前体物。随着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深入,消减农业源N_r排放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针对农田和畜禽养殖场内外环境大气中N_r的实地测量资料较为缺乏,且以往研究多以氨气(NH_3)为主,很少关注其他N_r成分。为了阐明农业活动对大气N_r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基于扩散管主动采样系统,对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河北香河和栾城农田)、养猪场和蛋鸡养殖场环境大气中的4种N_r成分,即NH_3、硝酸气体(HNO_3)、颗粒态铵盐(p-NH_4~+)和颗粒态硝酸盐(p-NO_3~-)开展了现场同步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猪舍内NH_3和p-NH_4~+平均浓度(1 250.9μg·m~(-3)和76.6μg·m~(-3))显著高于舍外(378.5μg·m~(-3)和4.2μg·m~(-3));而猪舍内HNO_3和p-NO_3~-平均浓度(10.3μg·m~(-3)和20.8μg·m~(-3))与舍外接近(9.8μg·m~(-3)和22.1μg·m~(-3));鸡舍内仅NH_3平均浓度(197.7μg·m~(-3))显著高于舍外(77.3μg·m~(-3)),而p-NH_4~+、HNO_3和p-NO_3~-平均浓度(7.3μg·m~(-3)、9.0μg·m~(-3)和6.2μg·m~(-3))均与舍外接近(10.7μg·m~(-3)、9.9μg·m~(-3)和7.2μg·m~(-3))。总体上看,养猪场环境大气中N_r浓度显著高于养鸡场(P0.05)。香河和栾城农田大气NH_3、p-NH_4~+、HNO_3和p-NO_3~-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4μg·m~(-3)、1.9μg·m~(-3)、4.4μg·m~(-3)和5.5μg·m~(-3),显著低于养殖场外N_r浓度(P0.05)。从形态组成上看,养殖场和农田大气N_r主要以NH_3-N(占比80%)的形态存在,说明华北农业活动产生的N_r主要通过NH_3的形式向外扩散传输,并没有在当地快速转化为颗粒物。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N_r在大气中的传输路径和转化机制,为制定有效的减排措施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