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0篇
  11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5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5 毫秒
41.
为了研究不同的施氮模式和种植密度对西南夏玉米产量形成及茎腐病和穗粒腐病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2个施氮模式(CNP:传统施氮模式; RDNP:氮肥减量间隔穴深施模式)和3个密度(D1:习惯稀植5.25万株/hm~2;D2:密植6.75万株/hm~2;D3:密植8.25万株/hm~2),分析不同施氮模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探明影响玉米机收质量的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是RDNP下的氮肥偏生产力比CNP提高了33.7%;RDNP通过缓解花后净光合速率(Pn)、叶片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幅度,弥补花前形成穗粒数不足,从而使其干物质总量和产量稳定不变;RDNP下的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较CNP下降了4.8百分点和26.8%,而对穗粒腐病的发病率影响不显著。密植D2和D3较稀植D1均可显著增产,但D3持续增产幅度下降明显,同时D3下的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严重,而D2和D1下的发病轻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施氮模式RDNP与适度密植D2处理在氮肥减量的同时可提高玉米单产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效控制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降低植株倒折风险,为西南夏玉米实现绿色增产和利于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虎  唐启源 《作物研究》2006,20(Z1):401-404
综述了我国氮肥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3.
稻米胚乳透明度生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1992和1993年播期试验的材料,研究了稻米胚乳透明度(ET)的生态变化现象。结果表明:供试非糯水稻品种(品系)的ET随播期发生生态变化,其变幅优质材料明显大于劣质材料。其中晚35在两年完整播期试验中,ET均发生了依播期由暗色→白色→乳白→暗色→半透明→透明的规律性变化;ET与稻米蛋白质含量、米长以及蒸煮品质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ET的生态变化与灌浆结实期的温、水气象因子显著相关;稻米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的第Ⅰ报业已报道,稻米胚乳淀粉细胞的数目、细胞的大小及其形状与垩白性状有密切的关系,固而对稻米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有人曾多次报道,垩白性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胚乳淀粉细胞的数目、大小及其形状是否也受环境条件影响,未见报道。 为了探明不同生态条件,特别是籽粒灌浆成熟期的不同气温对稻米胚乳淀粉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播种期、不同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45.
在玉米正常收获期间,明确器官含水率、力学强度和机收质量的变化规律,探明影响籽粒机收效果的直接因素,对实现玉米籽粒机收和提升机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两个不同熟性品种为材料,采用半喂入式籽粒收割机,开展分期收获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静态压碎强度(耐破碎性)和籽粒与穗轴连接强度(易脱粒性)分别与籽粒破碎率形成了直接的因果关系,两者同是影响破碎率的关键因素。籽粒压碎强度(x)与破碎率(y)可高度拟合为二项式回归关系(R2=0.8827,P<0.001),回归方程为$\hat{y}$=0.0021x2-1.5443x+293.78,籽粒和穗轴连接强度(x)与破碎率(y)可高度拟合为幂函数型回归关系(R2=0.7656,P<0.001),回归方程为$\hat{y}$=0.007x4.12,而穗轴弯折强度与破碎率之间的关系小于上述(R2=0.1644,0.010.05)。落地籽粒损失率除了与植株倒伏倒折有关以外,对刀式割台容易在果穗脱粒前产生落地籽粒损失,并且越容易脱粒的籽粒损失越大,籽粒含杂率总体上随杂质器官含水率的下降而显著降低。适宜籽粒机收的玉米品种应具备的主要特征是茎秆坚韧抗倒伏、籽粒坚硬易脱粒。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再生稻齐穗后刈割时间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头季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选取湘两优900和甬优4149为供试材料,设置刈割时间分别为齐穗后10(P10)、15(P15)、20(P20)、25(P25)和30 d(P30);留桩高度分别为10(H10)、20(H20)和30 cm(H30),研究不同处理下再生稻头季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稻头季全株生物量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25和P30处理的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P10和P20处理,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感官品质优良,发酵品质良好,相对饲用价值较高;留桩高度H10和H20处理头季的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H30处理,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感官品质优良,发酵品质良好,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再生季产量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P10和P15 处理再生季的产量显著高于P20和P30处理;留桩高度H20和H30处理再生季的产量显著高于留桩高度H10处理。综上所述,以收获全株青贮饲料为主要目的时,头季宜采取齐穗后25~30 d、10~20 cm留桩高度的刈割处理,此时,生物量高,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较好;以收获再生季稻谷为主要目的时,头季宜采用齐穗后10~15 d、留桩20~30 cm的刈割处理,再生季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7.
超级杂交稻的优化(稀植、结构施肥)栽培试验于2002-2004年在长沙进行,以比较不同栽培方法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并以汕优63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法,两个供试品种的产量表现不同,其中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单产为8.20~10.37t/hm2,比传统栽培增产显著。主要表现为有效穗多,而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等产量因子差异不明显。汕优63采用优化栽培单产比传统栽培减产0.37%~8.8%。两种栽培方法间的茎蘖发生动态和单株分蘖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两组合单株分蘖数优化栽培比传统栽培分别多110.36%和110.64%,但由于移栽密度不同,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单位面积分蘖数没有明显差异。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的在各个生育时期,植株体内的含氮量比传统栽培的高。  相似文献   
48.
后期营养调控对食用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在湖南宁乡以优质早籼稻中鉴100、两系杂交稻组合香两优68和优质晚籼稻中香1号为材料,通过穗期喷施不同复配调节剂处理,研究了后期营养调控对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后期营养调控可提高植株体内保护酶(SOD,POX)活性,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促进灌浆结实,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并在2000年试验基础上,从早稻7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2种(M6,M7),晚稻5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1种(Q2)集延缓衰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于一体的复合调节剂。  相似文献   
49.
综述了种子劣变和修复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种子劣变的表现、原因、机制以及种子自身修复和人工辅助修复的机制与方法,并就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0.
非叶器官对作物产量的形成有着一定的补充作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非叶器官叶绿体形态结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综述,阐述了非叶器官具有不同于C3类似于C4的独特光合结构及其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旨在为作物提高非叶器官的光合特性,进一步增加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