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42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6篇
  62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31.
Citrus postbloom fruit drop (PFD) is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and C. gloeosporioides. These pathogens attack the flowers and cause premature fruit drop and the retention of fruit calyce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PFD in commercial citrus‐growing are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isease sprea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young orchards (500 trees each) in two municipalities in Sao Paulo State, Brazil. Symptoms of PFD on the flowers and presence of persistent calyces were assessed in each of three orchards for three years. Logistic, Gompertz and monomolecular models were fitted to the incidence data over time from the trees with symptom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iseased trees was characterized by a dispersion index and by Taylor′s power law. An autologistic model was used for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The logistic model provided the best fit to the disease incidence data, which had a fast progress rate of 0·53 per day. During the early epidemic of PF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iseased trees was random, which suggested that inoculum spread was due to mechanisms other than rain splash. As the disease incidence increased (up to 12·6%),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iseased trees became aggregated. The rapid rate of disease progres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FD suggest that dispersal of the pathogen is possibly related to a mechanism other than splash dispersal, which is more typical of other fruit diseases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spp.  相似文献   
332.
研究了龙格-库塔方法对具有Hopf分支的时滞logistic微分方程的数值逼近问题。证明了当该方程解析解在-π/2,L产生Hopf分支,则其数值解也在λ=-π/2 O9(h),发生Hopf分支。  相似文献   
333.
分析了生物质能源集成生产系统组成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按照物质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与生物质转化技术,设计了生物质能源集成生产系统,并对集成生产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34.
以地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过渡带上的典型地区清新县为例,对Logistic回归模型在该县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中的应用进行实践与探索,利用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对2001年和2009年的清新县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运用SPSS软件中的Logistic模型确定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影响程度,并对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35.
应用叶绿素荧光法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电导法测定结果为参照,研究适合鉴定茶树抗寒性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的茶树品种抗寒能力与电导法的结果相一致:舒茶早>皖茶91>平阳特早茶,而Fv/Fo、Fm、Fo测定的结果则与之不相符。叶绿素荧光法在植物抗逆性鉴定过程中比电导法方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可作为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36.
农业科研院所后勤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研院所的后勤有别于一些事业单位的后勤。近几年来通过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在新形势下,要基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思想教育、队伍建设等逐步深化改革,促进农业科研院所后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37.
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是生态环境演化内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科学指导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角度,基于G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结果表明模型中耕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草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到乡镇中心的距离;林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海拔;空间异质性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间变量共同影响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行推断的能力;通过对草地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度的检验,验证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以用空间统计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338.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5年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2006年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穗粒数明显增加,其中化肥增加幅度为103.6~161.6%,秸秆的增加幅度较小为11.9~58.9%,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穗粒数增加的幅度为105.7~159.6%。子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均达0.99以上。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长,整个灌浆进程延长,但最大灌浆速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39.
农户VIP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采用"品种—灌溉—pH"(VIP)技术体系是确保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基于外部性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利用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VIP技术采用行为,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VIP技术应用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有65.9%的农户采用了镉低积累水稻品种,26.4%的农户采用了全生育期灌溉措施,71.5%的农户对耕地的pH值进行了调整,仍有部分农户未使用VIP技术。技术培训和政策持续性对农户采用"V"技术有显著影响;技术难易程度、技术预期收益、是否符合种植习惯、耕地面积和家庭务农人口数量均对农户采用"I"技术有显著影响;技术培训、耕地面积、参与技术实施、技术难易程度、技术预期收益、是否符合种植习惯和政策持续性对农户采用"P"技术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优化VIP技术体系、加大VIP技术培训与宣传力度、维持相关政策相对稳定等建议。  相似文献   
340.
地表水体在黄河三角洲形成、生态系统演化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以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轨迹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30 a内地表水体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6-2016年间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面积增加1 161.53 km2,其中河流呈减少状态,面积减少33.49 km2。水库、坑塘和盐田养殖池分别增长84.88、63.82、1 046.33 km2,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向盐田养殖池转换是面积变化最大的类型。2)Logistic 回归发现,地理区位因素是影响水库演化主要因素,距海岸线距离和乡镇距离是水库转入的主导驱动因子,距乡镇距离是水库转出主导驱动力。盐田养殖池的演化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综合影响。水产产量、人口密度差、距市中心距离、距黄河距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盐田养殖池转入的主要驱动力。距市中心距离成为盐田养殖池转出的主导因子。坑塘的转化受到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距乡镇距离、人口密度差、距海岸线距离为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