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促进超级稻‘宜优673’优质高产栽培,通过2年田间种植试验与稻米品质检测,研究不同种植地点对超级稻‘宜优673’稻米品质各项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下‘宜优673’垩白度差异最为显著,2012、2013年变异系数分别达到69.42%、34.50%;垩白率次之,2年变异系数为37.02%、29.53%;整精米率差异程度居中,2年变异系数为7.28%、10.72%;2012年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22%、4.74%和4.83%,2013年分别为5.73%、7.08%和8.65%,差异较小;2012年糙米率、精米率变异系数分别为1.29%和2.24%,2013年分别为0.90%和2.03%,差异最小。研究还表明:在灌浆期间随着日均温升高有利于‘宜优673’精米率、整精米率的提高,同时直链淀粉降低、糊化温度升高、胶稠度缩短;但是日均温差的增大不利于精米率、整精米率的提高,而且‘宜优673’的垩白有增大的趋势。在全省10个试验点中,福州、莆田和诏安3个试验点‘宜优673’品质表现较好,因此‘宜优673’在福建省东南沿海一线作晚稻种植,能表现出最好的品质性状和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32.
从1997-2000年福建省早籼食用优质稻品种(组合)生态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稻的产量水平为5.50t/hm2,杂交稻的产量水平为6.70t/hm2,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1.82%,与对照种78130相比,常规稻比对照种减少10.15%,杂交稻比对照种增产8.19%,杂交稻比稻增产的主要因素在于有效穗与每穗粒数,杂交稻生育期比常规稻迟3.1d,抗性方面两者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33.
对2018年32份福建省第九届优质稻参评品种的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评优质稻品种的透明度均达到优质1级标准;垩白度、直链淀粉和胶稠度3项指标达标率较高,仅1份未达优质标准;但碱消值达标率偏低(81.3%),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4.
长丰A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佳禾系统优质株系Y27/福伊B"育成的保持系与福伊A转育而成的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鉴定。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率达到99.98%,柱头外露率达82.88%,其中双边外露率为18.58%。叶鞘、稃尖、柱头紫色,籽粒细长,米质优,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35.
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谷优513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优5138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不育系谷丰A与福恢5138配组而成的高产晚籼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在福建省晚稻区试和生产试验中都比对照增产,并达极显著水平,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等特性,于2008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及其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6.
通常植物生长组织内的氮钾比在1∶0.5~2之间。国际上施用的化肥的氮钾比为1∶0.4,而我国只1∶0.04。由于总的供钾量低,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缺钾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我所自1980年以来,就钾氮的配合施用进行过一些试验、研究。现就已有结果综述如下。一、蔬菜缺钾的一般表现  相似文献   
37.
研究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六个水稻主栽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近四十几年来育成的品种(组合)与高秆品种南特号相比,增产4.7%(矮脚南特)至42.5%(汕优63)。新育成的品种生育期一般较长。株高的变化从130cm左右降至80cm左右,再变迁为目前栽培品种的110cm左右;新育成品种(组合)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化对产量增加影响较小。从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变化情况看,有2/3来自德粒数的增加,1/3来自穗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38.
水稻新品种(组合)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其产量稳定性,生育期及抗逆性有不同表现,也就是说有其不同的区域性,从新品种(组合)的选育到生产上应用,水稻新品种(组合)的生态试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试验选出2 ̄3个适应福建省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新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3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