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34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优化樟子松已有种植区的布局以及科学推广引种其适宜种植范围。【方法】采用环境因子和地理分布数据,结合ArcGIS与MaxEnt模型,分析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以及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结果】(1) MaxEnt模型在樟子松潜在生境模拟中,AUC=0.821,有较好精度。(2)最潮湿月份的降水量(BIO13)、等温性(BIO3)和最潮湿季节的平均温度(BIO8)和最干燥季节的平均温度(BIO9)为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3)研究区樟子松适生区总面积为86.997 8万km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30.811 7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25.76%,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郭勒盟、赤峰和呼和浩特等地区。【结论】东北地区樟子松潜在分布范围最广,且气候因子是樟子松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加强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基于多重分形的半干旱区弃耕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农田弃耕后土壤质量演变特征,在阴山北麓中段农牧交错区内选择当年耕地、弃耕1 a、2 a、3 a、4 a5种类型土地进行研究,测定弃耕农田0~80 cm层土壤颗粒特征和有机质含量,基于多重分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土壤粒径分布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砂粒含量与多重分形参数(D_0、D_1、α_0)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成极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内土壤随着砂粒含量的增加,土壤粒径分布范围逐步变宽,分布越离散,土壤向粗粒化方向演替。随着弃耕年限的延长,表层(0~10 cm)土壤表现出黏粒、有机质含量呈一致减少趋势,黏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考虑用黏粒含量反应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3.
基于土壤粒度参数的荒漠草原地表粗粒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退化特征已由植被变化为主演变为土壤退化的阶段,其植被覆盖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退化状况与过程,探明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覆盖度)地表风蚀状况,对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地资源意义重大。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7个覆盖度(裸地,5%,20%,40%,60%,80%和100%)下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量表层0—1cm土壤粒度组成,分析不同覆盖度下的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及分形维数等粒度参数变化情况及颗粒频率分布。结果表明:(1)土壤粒度组成均以沙粒和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偏度可作为有效粒度参数指标。(2)随着盖度降低,平均粒径数值越大,分选性越好,频率曲线由近于对称—正偏—极负偏转变,峰态由尖锐变平缓,分形维数先增加后降低。(3)粒径分布基本呈双峰分布,盖度越小第二波峰滞后越明显,且分布均匀程度越低,易风蚀颗粒范围为144~869μm。  相似文献   
34.
基于MODIS数据的内蒙古野火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影响生态系统的演替和更新。研究基于MCD45A1火烧迹地和MCD12Q1土地利用数据,提取2002—2014年内蒙古不同生态分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过火面积及火点分布,分析该区域野火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时结合降水数据,探讨野火年际变化对降水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2002—2014年内蒙古野火火点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高密度火点主要分布在中蒙边境区域、森林-草原区以及平原典型农耕区。2)内蒙古野火过火面积2003年最大,2006年次之,2010年最小,分析表明过火面积的年际变动与火灾高发月降水异常有关。过火面积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秋多,冬夏少,尤其是3月、4月、5月和9月灾情严重。在7大生态分区中,90%的过火面积集中在兴安岭山地丘陵区、呼伦贝尔高平原丘陵区和锡林郭勒高平原区,过火面积占比分别为52%、28%和10%。3)野火干扰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火点主要集中分布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其次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对其他类型干扰程度最小。充分认识野火时空分布格局有利于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为区域火灾预警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为研究草地雀麦的水土保持作用,在延庆县选择25。坡地建立了相应的径流试验小区,并对土壤侵蚀量、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以及根系地下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种植草地雀麦能显著减小荒坡地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量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植被覆盖度为90%时,年径流量和侵蚀模数仅为14233.19m^3/km^2和57.82t/(km^2·a),保水固土能力分别可达67.8%和98.31%。种植草地雀麦后,浅层(0~30cm)土壤的紧实度显著增加,10cm土层深度处是对照地的1.72倍,雨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趋势平缓,保水效果显著;草地雀麦根系的98.1%集中分布于0—30cm土层。  相似文献   
36.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探明光伏板下表层土壤粒径分布的规律,在库布齐沙漠200 MWp太阳能基地进行了研究,试验选择表层0~5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土壤粒度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粒级分布以中沙和细沙为主;由北向南,土壤粒度值"Ф84-Ф16"和"Ф75-Ф25"的变化趋势相同;因光伏基地建设带来的土壤扰动对粒径分布影响不明显;板下中点最易成为沙尘暴沙源,板前沿中点最难成为沙尘暴沙源;平均值、极值分布在主风向迎风区域沿风向方向有规律变化,在非主风向迎风区域沿光伏板倾斜朝向方向有规律变化;迎风区土壤粒度特征受主风向影响较大,因此风蚀沙埋防治重点区域应放在光伏阵列主风向迎风边缘处。  相似文献   
38.
39.
纤维材料沙袋沙障是一种新兴的固沙材料,具有施工运输方便,可重复利用等优点。通过在古兰泰铺设纤维沙袋沙障,分析了1m×1m不同孔隙度(15%,25%,35%)三种规格对风速廓线、输沙量、粗糙度等的影响。得出了低立式纤维材料沙袋沙障具有明显的防风固沙效应,三种规格沙障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不同,35%规格对风的削弱作用最强;三种规格都具有明显的控制风蚀基准面作用,其中15%规格的对风蚀基准面的控制最稳定;由于沙袋的特殊性,其障内地表曲面不同于一般格状沙障的稳定凹曲面,与风向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0.
不同粒径砾石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采用花盆整体称重法,对5种不同粒径砾石覆盖下的土壤水分蒸发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砾石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蒸发,与CK相比,2~4mm粒径的土壤日蒸发量降低最多,降幅可达44%,粒径越大,土壤蒸发越多.蒸发过程中,日均蒸发量2~4 mm<4~6 mm<6~8mm<8~10mm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