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24篇
  25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6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香菇田水稻采用垄畦免耕直播技术,是一项可操作性强,省工、省力、省本、高产、高效的水稻“三省两高”栽培技术。为了使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于2002-2003年在新建镇西岸、岩山下等村试验示范面积31.6亩,平均亩产565.6kg,比菇田翻耕移栽水稻亩增产55—70kg,增幅均在10%以上。同时,还可减少机耕费每亩40元,省工4—5个,效益十分明显,可有力地促进菇农种稻积极性,  相似文献   
32.
33.
翻耕复种防治核桃举肢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树下翻耕复种对核桃举肢蛾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覆土模拟试验证明,覆土4cm时,成虫羽化出土率仅为18%,在8cm以上时,则全部不能出土。大田防治采用翻耕复种技术可使黑果率下降到10%以下,防效高达89.29%。  相似文献   
34.
1973—76年乌兹别克韧皮作物试验站研究了红麻地双层翻耕的效果。四年的结果表明。以深翻0—15,15—30+10厘米双层翻耕的红麻产量最高,每公顷产韧皮41.3—46.0公担,产纤维21.9—24.2公担,对照处理的则分别为39.5—41.2及20.5—21.8公担。  相似文献   
35.
栽培连作稻地区,有些群众反映,稻田翻耕后栽培连作晚稻的效果并不好。为了明确稻田翻耕后对连作晚稻生育的影响,以便进一步肯定不同翻耕技术的效果,1955年7—11月我们在浙江栽培连作稻老区余姚县,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方桥、黄湖、乌山、冷江等四个乡,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6.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如林地转变为耕地过程对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于2016年7月中旬在四川盆地丘陵区将林地转变为耕地,并按照耕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方式,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比分析了耕地翻耕不施肥(CL-T)、翻耕施肥(CL-TF)和邻近林地(CK)的土壤N_2O排放过程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期间CL-T、CL-TF土壤N_2O排放通量较CK均显著增加(P0.01),且二者的N_2O排放通量在林地转变为耕地初期均有明显的排放峰。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N_2O排放通量[μg(N)·m-2·h-1]均值CK分别为2.52和4.60,CL-T分别为3.55和11.63,CL-TF分别为6.26和22.16,N_2O排放通量玉米季显著高于小麦季。CK、CL-T和CL-TF的土壤N_2O全年累积排放量[mg(N)·hm-2]分别为0.271、0.515和0.957,CL-T、CL-TF较CK分别显著增长89.8%、253.0%,说明林地转变为耕地,紫色土N_2O排放迅速增加。首先翻耕改变土壤结构并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P0.05),其次施肥大幅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导致土壤N_2O的激发排放。而土壤温度和水分未发生显著改变(P0.05),种植作物短时间内也未显著改变土壤的N_2O排放。结果表明,林地转变为耕地激发土壤N_2O排放的根本机制可能是提高了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但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进而改变土壤N_2O的排放特征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选取3个翻耕模式(深翻、浅翻及免耕),以未补播的原生沙质草地为对照(CK),分析不同模式下禾-豆混播草地土壤颗粒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数量特征,研究退化沙质草地土壤质地及植物群落对翻耕和补播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深翻、浅翻、免耕及CK对应的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别为9、9、5种和8种,机械扰动和补播牧草降低了游击型克隆植物的繁殖与扩展能力,提高了补播牧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深翻处理下多年生禾本科及豆科牧草优势度最为明显,翻耕及补播后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大,生态优势度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其中浅翻处理下补播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游击型克隆植物提高了原生草地生态优势度;补播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表现为:深翻(348.39 g·m~(-2))浅翻(285.77 g·m~(-2))免耕(242.08 g·m~(-2))CK(141.83 g·m~(-2)),且与原生草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补播草地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50~250μm的细沙粒为主,深翻、浅翻及补播牧草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和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P0.01),土壤质地改善效果明显,土壤整体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8.
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研究夏玉米季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NT)+秸秆还田(S)、翻耕(T)和翻耕(T)+秸秆还田(S)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6.10 mg·kg~(-1)、+10.66 mg·kg~(-1))、有效磷(+2.76 mg·kg~(-1)、+6.53 mg·kg~(-1))、速效钾(+38.94 mg·kg~(-1)、+47.7 mg·kg~(-1))、有机质(+1.85 g·kg~(-1)、+0.80 g·kg~(-1))含量,及土壤孔隙度(+2.81%、+1.77%),降低了土壤容重(-5%、-3%),促进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免耕、翻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尤其在免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翻耕对大团聚体有破碎作用,不利于有机质累积。  相似文献   
39.
水田免翻耕整地技术,是在秋天收割后不需翻地,春天在原茬的基础上灌水2~3cm,浸泡24h,然后就可直接用小手扶拖拉机压耙的一种新的整地方法。1 压耙整地的由来和推广这种方法是由大石桥市高坎镇薛家村李氏兄弟等7户农民在1984年率先搞起来的。当时,村里167hm2水田只有一台大拖拉机(75马力链轨),全村土地翻一遍至少一个月的时间,翻地总得有先有后,即使水稻育苗准备好了,但仍不能保证及时插秧,于是李氏兄弟等7户农民,在5.3hm2的水田上,根据当地土质特点,采用手扶拖拉机换个压耙铁脚,实行泡田后直接压耙插秧,收到了良好效果。这种方法被…  相似文献   
40.
翻耕与压实对坡地土壤溶质迁移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地表翻耕与压实处理对坡地产流产沙及溶质迁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压实处理比较,翻耕坡地初始产流时间延长近3倍,降雨向土壤水转化率提高10%以上,产沙量增加67%;翻耕处理明显降低溶解态磷(DP)和泥沙浸提态磷(SEP)的流失量,但磷素流失形态(DP与SEP的比值)并未显著变化,始终以颗粒态形式流失为主;翻耕处理显著改变了溴的流失形态,溶解态溴(Br)与泥沙浸提态溴(SBr)流失量比值减少了72%;翻耕处理提高了溴(或硝态氮)的淋失概率,增大污染地下水体的潜在危险。因此,合理配置坡地免耕或翻耕措施,有机结合其他农艺耕作措施,对减少坡地水土及养分流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