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05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14篇
  14篇
综合类   228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146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鹅掌楸种源材性遗传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鹅掌楸两个种及其杂种多地点7年生种源试验林中,随机抽取3块试验林共282株样本,分别遗行木材基本密度(BD)和纤维长度(FL)的测定分析,在分布型拟合与精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般线性方差模型分析,结果为:中国鹅掌楸种源间BD和FL均差异显著(a=0.05),5个北美鹅掌楸种源间BD和FL未达到显著差异,地点间差异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平均值T检测表明中国掌楸与北美鹅掌楸两种间BD和FL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鹅掌楸的BD总均值为0.397g/cm^3,FL总均值达1.603mm,属于中小密度,长纤维或近长纤维树种,差异分析揭示了种内差异是掌释属的主要变异来源,种内种源间存在选择的遗传基础,性状遗传相关分析认为,鹅掌楸BD和FL之间相互不密切(r=0.157),两本材料状与各生长因子间相关亦不密切,说明他们之间基因连锁不紧密,可独立选择。BD种源广义遗传力为H^2BD=0.65,受遗传控制较强,FL为H^FL=0.29,受遗传控制中偏弱,两性状年-年间遗传相关密切,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方3种标准进行了鹅掌楸属材料种源选择,其中,在“强度选择”条件下,选出BD优良的种源为庐山和桑植,FL优良的种源为浏阳和赣武夷,均为中国掌楸种源,北美种源虽然与中国种源在总体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多数处于中等水平上,对照杂种夫性系BD和FL的均超过鹅掌楸性状总均值,但未超过最好的种源。  相似文献   
32.
应用L9(34)正交表建立了适合于樟树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即20μL ISSR反应体系中含有1×PCR buffer、dNTP0.25 mmol/L、引物0.3μmol/L、Mg2 2.0 mmol/L、Taq酶1 U和模板DNA50 ng.适宜的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0 s,58℃退火1 min,72℃延伸2 min,42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  相似文献   
33.
紫色土山地飞播造林综合技术研究罗中甫,强德顺,邓百树,姜逢旺,李世雄(湖南沅陵县林业局419600)沅陵县是湖南省的林业重点县,又是最大的荒山大户县。1988年底,全县有宜林荒山234万亩,其中由紫色砂页岩发育的薄腐浅土层紫色土121.7万亩,占52...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稻区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致病型,建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为白叶枯病菌群体结构田间实时准确监测、抗性品种应用以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鉴别寄主、IR24以及15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等共21个鉴别寄主,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对2018—2021年采自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湖南、辽宁、云南共7个省(自治区)的954个单菌落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探明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种类、分布及毒性分化;基于测试菌株与15个近等基因系及IR24的抗感互作,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开展近等基因系与病菌互作的变量因子分析,构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基于抗病基因与测试菌株的抗感反应,分析抗病基因聚合效应。【结果】954个测试菌株在中国鉴别寄主上鉴定出11个致病型,包括SRRRR(I)、SSRRR(Ⅱ)、SSSRR(Ⅲ)、SSSSR(Ⅳ)、SSRRS(V)、SRSRR(Ⅵ)、SSSSS(Ⅸ)、SSSRS(新型1)、SRSRS(新型2)、SRSSS(新型3)以及SSRSS(新型4),占测试菌株的比率分别为11.53%、4.82%、7.34%、6.18%、7.23%、1.05%、59.96%、1.57%、0.10%、0.10%、0.10%。Ⅸ型菌作为致病性最广的强毒菌系已上升为华南和长江中下游湖南和浙江稻区的优势致病型,西南稻区的云南以Ⅳ型菌为主,东北稻区的辽宁以I型菌为主。15个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954个菌株的抗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的15个近等基因系可分为5种类型,第Ⅰ类为高感基因系,包括IRBB1、IRBB2、IRBB10、IRBB11、IRBB4;第Ⅱ类为中感基因系,包括IRBB3、IRBB203、IRBB14;第Ⅲ类为中抗基因系,包括IRBB8、IRBB13;第Ⅳ类为抗病基因系,有IRBB21;第Ⅴ类为高抗基因系,包括IRBB5、IRBB7、CBB23、GDBB23;测试菌株中,出现可侵染抗病基因xa5的有42个、Xa7的有34个、Xa23的有31个。对以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6个品种(系)与954个菌株组成的抗感互作变量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以解释总变量>85.0%为界,提取出8个主成分因子,组建了以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0个品种(系)组成白叶枯病菌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这些寄主分别为IRBB10(Xa10)、IRBB4(Xa4)、GDBB23(Xa23)、IRBB5(xa5)、IRBB7(Xa7)、IRBB21(Xa21)、IR24(Xa18)、IRBB13(xa13)、IRBB3(Xa3)、金刚30;新鉴别寄主可将954个测试菌株划分为55个致病型,对测试稻区的白叶枯病菌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鉴别力。基因聚合联合抗性分析表明,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对病菌的抗性频率有一定的提升,不同抗病基因对测试菌株的抗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监测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趋向多样化,毒性分化明显,强毒菌系Ⅸ型菌在部分稻区已上升为优势致病型,侵染xa5、Xa7Xa23等广谱抗性基因的菌株有上升趋势;抗病基因聚合可拓宽品种对病原菌系的抗性谱,是培育广谱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建立与应用可为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精准监测以及田间实时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6.
丹江口水库翘嘴红鲌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翘嘴红鱼白(Erythroculterilishaeformis)分类上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是丹江口水库的肉食性名贵鱼类,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捕捞强度及其他因素影响,天然资源日趋减少。而市场需求越来越旺。2001年至2002年,我们开展了翘嘴红鲌网箱养殖试验,规格5~7厘米野生苗种两年养到1 000克以上。  相似文献   
37.
水库不投饵网箱无公害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南阳市不投饵网箱养鱼发展到6万箱,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淡水不投饵网箱养鱼基地。丹江口水库(河南境内)和鸭河口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共有水面约70万亩,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连续进行不投饵网箱养殖鲢鳙鱼试验,经过逐步实施严格的养殖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所生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目前两座水库均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8.
介绍了“一种桑树夏季建园的方法”发明专利技术,即实生桑苗的根系处理与适时嫁接、嫁接体的防腐措施和温床保护、对嫁接体加工营养土球、嫁接体育苗、桑树夏季建园与管理等操作技术规程和注意事项.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桑树嫁接体的成活率和“分叉苗”夏季移栽的成活率(90%以上),能确保夏季一步建园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9.
淡水鱼虾保活技术的研究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导青虾、淡水鱼保活技术及其研究方法、途径等概况,总结了试验的结果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0.
鲢鱼加工模拟蟹腿肉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初次试验的基础上,又先后3次用鲢鱼糜部分或全部代替进口鱼糜3次上机试制模拟蟹腿肉。鲢鱼糜杂质含量比首次试验有了大幅度下降,白度有所提高。用100%鲢鱼糜生产模拟蟹腿肉上机试验成功,为鲢鱼深加工开辟了一条新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