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3篇
  3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用荧光标记法和T-tag锚标法标记了体长11.88-13.13cm的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白甲鱼Onychostoma simus、花 Hemibarbus maculatus(Bleeker),以寻找适合北盘江增殖放流鱼类的标志方法。14d的标记结果表明:荧光标志法标记的长臀鮠、光倒刺鲃、白甲鱼、花的成活率均在90.0%以上,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标志方法,可在该流域增殖放流使用。需在短时间内回捕的放流对象也可用T-tag锚标法作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32.
针对AnnAGNPS模型在国内推广应用中因相关数据缺失,数据库建立困难的现状,以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为研究示范区,探讨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如何建立AnnAGNPS模型中土壤和气象这2类重要数据库,重点研究数据库建立过程中露点温度、太阳辐射、土壤质地转换、水文土壤组划分、土壤侵蚀因子K等重要参数的计算方法。以期为An-nAGNPS模型数据库的建立研究提供借鉴,并为模型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声音导鱼技术对保护鱼类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深远意义,其研究重点是声音如何让鱼类产生趋避行为及如何准确的让鱼类产生趋或者避的行为。从生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对声音导鱼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声音导鱼的关键技术,包括鱼类趋避行为对声音的响应关系、鱼类声域的确定、鱼类声音信号的采集、鱼类声波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以及实际声场中声波的叠加技术等,并根据声音对鱼类诱驱作用的原理建立了一个声音导鱼的大坝模型,分析了大坝实现声音诱驱鱼的关键要素;展望了声音导鱼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4.
回顾和总结了过鱼建筑物升鱼机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过鱼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及升鱼机的发展前景,列举并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升鱼机的代表实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升鱼机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包括升鱼机的建设可参照升船机进行类型扩展,升鱼机结构构造上的改进及应用需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升船机与升鱼机结合使用方面的建议,得出了升鱼机在我国高坝过鱼工作中具备一定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35.
胭脂鱼早期发育过程中集群行为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胭脂鱼个体发育过程中集群行为的发生机理,在20℃水温下,在胭脂鱼孵化后第5天开始至第39天,记录体长,采用视频分析的方法连续观察其游泳行为,计算胭脂鱼的游泳速度(V),相对全长最近邻距离(DNNL),分离游泳指数(ISS),根据胭脂鱼的游泳速度计算基于全长雷诺系数(RL).结果显示,随着日龄的增加,胭脂鱼仔鱼全长呈y=1.26033-0.015 58x+0.003 15x2-(4.849 78E-5)x3增加,游泳速度先增加后降低并趋于稳定,在19日龄后相对全长游泳速度稳定于(2.45 +0.15) TL/s.胭脂鱼仔鱼ISS随着时间显著降低,至第19天时显著低于随机分布预期值,至32天时稳定于最低值;DNNL的变化趋势与ISS相符;表明胭脂鱼仔鱼集群行为于19日龄(1.77 cm全长)开始,至32日龄(2.40 cm全长)时形成紧凑的集群行为.RL随日龄的增加呈y=-607.891 61+156.809 12x-4.212 9x2 +0.037 9x3方程增加,在仔鱼开口期(5-6日龄)即大于200,在19日龄时值为1 111.结果表明,仅从RL的角度不能解释胭脂鱼集群行为的发生,胭脂鱼的集群行为可能更多的与生物学因素如游泳行为有关,其游泳模式随着集群行为的发生由间歇高速游泳向持续巡游游泳转变.  相似文献   
36.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点源污染物的排放比较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三峡库区点源污染排放情况,分析1997~2010年三峡库区排放的点源营养盐变化规律,建立三峡库区点源营养盐排放模型,并预测2020年三峡库区点源氮、磷排放情况。结果表明:蓄水后三峡库区污废水排放量大幅增加,其中2008年生活污水排量是2003年水库蓄水之初的2.39倍;污废水中生活污水比例由2003年40.54 %增加到2010年的66.58 %,工业废水所占比例相应降低。点源营养盐排放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在 99%的置信度上,氮、磷模型的R2值分别达到0.832及0.82,以此模型预测 2020年三峡库区点源氮、磷排放量分别达63244.49 t和10436.2 t。分析结果进一步发现,库区内点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是重庆主城区,点源污染控制目标是库区城市污水排放。  相似文献   
37.
为了解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食卵鱼的资源量,于2011年8—12月在葛洲坝下游江段,利用三层流刺网张网采集渔获物样品并进行鉴定分类。结果显示:采集渔获物共有24亚种,分属于3目5科,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共有14种,未发现外来物种。食卵鱼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在所捕获渔获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捕捞量占总捕捞量的79.31%;在11月份的捕获物中,食卵鱼的捕捞数量足过10月和12月的2~8倍;在中华鲟产卵期间,食卵鱼的日捕获量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38.
水体重金属污染是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生产生活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具有来源广泛、易在生物体内蓄积、不易分解的特点,不仅对水生生物各类群及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食物链间接危害人类健康,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水生生物毒理学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鱼类作为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重金属及其生态毒理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鱼类重金属的来源、赋存和迁移转化规律,阐述了重金属对鱼类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和遗传水平的毒理学效应以及鱼类对重金属的耐受机制;并结合重金属对鱼类生态毒理学研究中不足,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9.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温结构及其对春季水华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对香溪河库湾进行每月1次的水温现场监测,分析研究了香溪河库湾水温结构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温对春季水华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香溪河库湾水体下游水温高于上游,中、上游存在明显的底层温差异重流现象;垂向水温全年以正温层为主,春、夏季出现了水温分层现象;水温年变化明显,夏季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分析发现,水温的迅速上升是香溪河库湾2008年春季水华暴发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在春季水华暴发严重的区域,表征水温结构特征的水体稳定度与表层叶绿素a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水体稳定度对春季水华暴发的强弱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从植物化感作用防治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的角度,基于前期的预实验筛选出对沼蛤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夹竹桃(Nerium indicum),化学试剂灭杀沼蛤容易对水质产生二次污染,物理防控方法操作困难,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防控沼蛤效果好、生物毒性低、不会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通过比较夹竹桃水浸液与化学试剂的防治效果,为沼蛤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先比较5种常用试剂草甘膦、丹宁酸、高锰酸钾、次氯酸钠和氯胺对沼蛤的防治效果,观察沼蛤的死亡率、开壳率、粘附率和移动距离,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试剂,然后与前期筛选出夹竹桃水浸液进行沼蛤防治效果比较实验,确定他感植物对淡水壳菜的灭杀能力。结果表明,通过不同化学试剂防治效果比较实验,初步筛选出3种对沼蛤灭杀效果较好的次氯酸钠、高锰酸钾和氯胺,其沼蛤最高死亡率均大于50%,开壳率均在30%以下,而粘附率在50%以下且沼蛤基本未移动;通过夹竹桃水浸液与化学试剂的防治效果比较,次氯酸钠、高锰酸钾、氯胺和夹竹桃水浸液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最佳投放浓度分别11 mg/L、4 mg/L、4 mg/L、4 mg/L,半致死时间分别为111 h、109 h、122 h、8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