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减氮条件下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通过品种改良实现在减少施氮的条件下维持水稻高产的可行性,明确减氮高产品种特征,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较当地高产高效栽培减氮三分之一(施氮量120 kg·hm-2)的条件下,以粤晶丝苗2号为对照,分析了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五优308、粤晶丝苗2号、4HD005、川优丝苗、恒丰优7011、国优9113、云氮4号、9311A/R672、荃香优6号、华润2号、五山丝苗、天优华占、深优513、两优336、春两优油占、盛泰优018、聚两优751共2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分蘖动态、物质生产、源库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P<0.01),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4.99~7.18 t·hm-2和6.22~7.73 t·hm-2;产量较对照高10%以上的品种为2015年的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五优308、恒丰优7011、国优9113、9311A/R672和荃香优6号,以及2016年的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天优华占、深优513和聚两优751,其中晶两优华占(两年)、国优9113、荃香优6号、深优513和聚两优751的产量均超过7.00 t·hm-2,且较对照高20%以上,表明通过品种改良实现减氮高产是可行的。在减氮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总生物量、库容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产量构成因子、单位面积茎蘖数、不同阶段物质积累量及叶源大小均无显著相关性。减氮条件下,高产水稻品种的总吸氮量不高,但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高,表明生物量大、库容量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是减氮高产水稻品种的重要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减氮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23.
对5个高产水稻品种(组合)营养生长后期到籽粒完熟共8个生育期的顶叶饱和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顶叶饱和光合速率均在营养生长期或幼穗分化早期时最大,而在经济器官形成的中后期和经济器官充实期则不同程度地下降;在经济器官形成和充实的主要生育期内,顶叶叶绿素含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营养生长后期。表明由光合产物源流库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光合作用反馈抑制是经济器官形成和充实的主要生育期内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24.
以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田间裂区试验,主因素设稻草不还田和全部稻草还田2种处理,副因素设冬闲和冬种绿肥并全部还田2种处理,研究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及其互作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4.8%,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但稻草还田极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量,平均增幅为41.8%;冬种紫云英绿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3.6%,同时稻田CH4排放量也增加,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对水稻产量还是稻田CH4排放,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处理之间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表明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CH4排放的表现,冬种紫云英绿肥可作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5.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从氮肥总量控制、氮肥的分阶段调控、磷钾肥的施用和其他配套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并指出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光、氮及其互作对作物碳氮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氮素、光照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对作物光合作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上,并着重分析了氮素、光照两因素互作对作物碳、氮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施肥技术。引进江西后,在试验示范过程中常出现分蘖肥、穗粒肥施用时期与当地传统施肥习惯不一致的情况,造成除草效果不佳、生产成本提高及稻米品质难控制等一些问题。针对此情况,开展了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再创新了适合江西推广应用的水稻“三控”节本增效技术。与传统施肥习惯相比,该技术可实现水稻增产408.0 kg/hm2、节省成本258.0元/hm2,最终节本增效1 287.0元/hm2。  相似文献   
28.
还田稻草的钾素利用及其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还田稻草的增产效应及稻草还田后水稻对钾素吸收利用情况,笔者以杂交稻粤杂889和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了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可以替代50%的化学钾肥,"稻草全量还田+化学钾肥减半"处理比全量施用化学钾肥增产6.55%,达显著水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29.
稻草覆盖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 设置覆盖还田和不还田2种稻草还田处理, 4种氮肥处理, 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 研究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草还田显著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其总吸氮量比稻草不还田处理增加13.7%~20.3%, 但对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影响不大。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 稻草还田处理的水稻在分蘖中期(MT)、穗分化始期(PI)和抽穗期(HD)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实地养分管理(N1)的MT时期除外]。稻草还田可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RE)、农学利用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两年平均, 稻草还田处理的RE比稻草不还田处理提高8.23个百分点, 相对提高23.4%, 达极显著水平。AE、RE、PFP与MT~PI期间的吸氮量呈正相关, 其中AEPFP达极显著水平。RE与HD~MA期间的吸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MT施氮、促进MT~PI期间的氮素吸收对提高AE、REPFP有重要意义。创造条件增加抽穗后的氮素吸收, 对于提高RE、减少氮肥损失和面源污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0.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高要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高要市2007~2008年连续2年开展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每667 m2产量早季增加26.98 kg、晚季增加52.95 kg.增产率分别为7.29%和12.64%;早季节省氮肥28%、节约肥料成本18%左右,晚季节省氮肥13%、节约肥料成本14.5%;每667 m2纯收益增加85.76-139.45元:氮肥利用率提高22.2%-59.5%,产投比提高11.3%-15.6%;同时,水稻"三控"施肥处理的稻株更健壮、抗倒性和抗病虫能力更强,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危害率分别减少了21.97%和4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