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稻米淀粉结构、糊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用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4个水稻品种,研究其淀粉体结构和糊化特性。发现不同品种的淀粉体结构、糊化特性随直链淀粉含量的不同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直链淀粉含量从3.43%至21.65%,其晶体类型为A型,相对结晶度呈下降趋势,消减值表现为升高趋势,相对结晶度和消减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r=-0.964*, r=0.997**),消减值与结晶度呈显著负相关(r=-0.960*)。米粒的背部和腹部间淀粉体大小和排列有所不同,糯性或低直链淀粉含量与非糯性或高直链淀粉稻米的胚乳结构存在差异,淀粉体排列以糯稻较紧,粳稻次之,籼稻最松。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可能与胚乳中淀粉体的形状和紧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2.
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籼稻品种丰优香占和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行距(30.0 cm×13.3 cm)处理的产量最高,窄行距产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中等行距配置较宽、窄行距处理显著减少了节间长度,增加了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及维管束数目,植株抗折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中等行距处理下水稻茎秆在齐穗期和灌浆后期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含量及灌浆期干物质转运量最大。此外,中等行距配置群体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不同行距配置群体内部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微气象因子具有一定差异,中等行距配置具有良好的群体微气象环境。阐述了适当扩大行距是水稻高产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3.
钾肥用量对优质粳稻钾素积累利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以武香粳14号和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钾肥用量对优质粳稻群体钾素积累利用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一次性基施,水稻群体吸钾量在K2O用量为12.8 kg/667m2时最大,过量施钾却降低了群体吸钾量,稻谷吸钾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幅则逐渐降低;优质粳稻群体最大吸钾数量和比例出现在拔节至抽穗阶段,但不施钾肥和过量施钾,造成拔节前吸钾比例较大,从而抑制有效穗数;钾肥一次性基施,以N∶K2O为1∶0.8对优质粳稻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影响最佳,有较高的成穗率和结实率,显著降低稻米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同时钾素生理效率、农艺效率较大;钾肥的穗肥追施比一次性基施,能够明显增加拔节至抽穗的吸钾数量和比例,提高实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降低稻米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改善稻米品质,并显著提高钾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4.
水稻盐粳187的群体植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用于度量水稻群体植伤的一组指标;植伤持续期,植伤强度和相对植伤势。分析了栽插密度,施用N素对盐粳187群体植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对盐粳187群体植伤影响不显著,而施用N素则对群体植伤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5.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旱育秧苗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武香粳 9号和武运粳 7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 ( 0、 10、 2 0和 4 0g·m-2 )对水稻旱育秧苗移栽期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 2 0 g·m-2 时 ,秧苗单株叶面积、充实度、白根数和单株带蘖数等生长指标最好 ,植株全氮、叶片硝态氮和植株可溶性糖等碳氮物质含量最高 ,根系还原力、氧化力、活跃吸收面积和发根力最大 ,保护酶系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 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 ;随施氮量增多 ,秧苗根长和根冠比逐渐降低 ,而叶片叶绿素含量随之增大 ,但增幅减少 ;较少或过多施用氮素降低了秧苗根系活力和保护酶活性 ,影响秧苗生长和生理优势。  相似文献   
26.
水稻叶色分布特点与氮素营养诊断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8  
 选用叶色不同的粳稻和籼稻品种 ,测定了植株不同含氮水平下主茎各叶的叶色和氮含量。发现顶 4叶在稻株氮素营养丰缺演变过程中表现较活跃 ,植株含氮量较低时 ,顶 4叶的叶色和氮含量明显低于上部各叶 ;随植株含氮量提高 ,顶 4叶的叶色和氮含量迅速提高 ,与其上位各叶的差距缩小。顶 4叶是反映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理想指示叶。同时还发现顶 4叶与顶 3叶的叶色差与稻株含氮量关系密切 ,且不受品种和生育进程影响 ,因此 ,用顶 4叶与顶 3叶的叶色差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具有普适性。研究提出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倒 2叶出生期和抽穗期顶 4叶与顶 3叶叶色相近为高产水稻的标志 ,粳稻植株含氮量 2 7g·kg-1DW和籼稻植株含氮量 2 5g·kg-1DW可作为水稻氮素丰缺的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27.
南粳35在淮北地区作麦茬稻栽培,亩产1200斤约需穗数22万,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4—25克,齐穗期最大叶面积系数为7.45。每亩施纯氮30—35斤,并配合相应的磷、钾肥。在肥料分配上,基、面肥占40—45%,分蘖肥占50%。穗肥(保花肥)约占7%左右。  相似文献   
28.
覆膜旱管对水稻群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水稻栽培效益,1998-1999年在江苏省东海县进行了覆膜旱管水稻栽培试验与示范。覆膜旱管条件下水稻单株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重等都显著大于不覆膜旱管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更趋协调,从而缓解了水份对植株的胁迫程度,与露地栽培旱作物(如陆稻、玉米)相比,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4.3%-39.8%,产值半加24.5%-42.9%,可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9.
从旱育秧苗离土萎蔫反应及其生理响应方面初步研究了旱育秧苗的水分生理特性和对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时育秧苗离土后达到临界萎蔫时间比水育秧早60min左右,失水速度较快,但旱育秧苗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比水水秧苗低55.2%,且临界萎蔫后旱育秧苗在水中恢复展叶所需时间短于水秧苗160 ̄214min,吸水速率是水秧苗的2.4 ̄6.3倍。旱育秧苗在离土-临界萎蔫-再吸水恢复展叶过程中,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30.
水稻群体源库特征及高产栽培策略研究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1  
据作物源库理论,水稻不同品种的9类基本群体均可归属于源限制型、库限制型、源库限制型或源库优化型群体,其中源库优化型群体是高产群体。为获取水稻高产,小穗型品种(如早丰9号)宜塑造成速发稳降或速发缓降群体,大、中穗型品种(如盐粳187)宜塑造成稳发稳降或稳发缓降群体。650~700kg/667m#+2的群体,需有颖花3000万朵左右,籽粒充实度达到0.7~0.8,其势容比为16~18m#+2·d/万粒,直观标准相当于抽穗后第30d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应不低于抽穗时上三叶的最大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