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显微注射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重组表达质粒导入金鱼受精卵中,以期获得能发绿色荧光的金鱼。结果显示,在注射的3批金鱼受精卵中(第一批4310粒,第二批3952粒,第三批4056粒),分别孵出鱼苗543、282和266尾,出苗率为17.02%、12.53%和13.52%,其中表达绿色荧光的金鱼分别为23、24和18尾,表达率为4.24%、8.51%和6.77%。荧光表达检测发现,从肌肉效应期就开始检测得到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22.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涉及遗传、发育和进化等领域,开展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对认识人类性分化异常等多种与性别有关的疾病、实现动物性别的人为控制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为生物进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线索。在系统进化中,虾蟹类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与脊椎动物相比,其性别决定机制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深入研究其性别决定机制,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更具  相似文献   
23.
促雄腺是甲壳动物雄体特有的内分泌腺,在性别分化中起关键作用.为了获得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促雄腺的表达序列标签(ESTs)及可能的功能基因全序列,运用SMART技术构建罗氏沼虾促雄腺cDNA文库,用菌落PCR的方法对cDNA文库进行初步筛选,在筛选的114个阳性重组克隆中随机挑取24个克隆测序,有12条EST序列,其中4个cDNA功能基因,4个rRNA,4个新基因.该研究用SMART技术获得全长cDNA序列的比率较高,同时对分离的四个已知基因的潜在功能进行了初步推断,为进一步筛选与罗氏沼虾促雄腺分化和发育调控相关的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采用红色可视嵌入性荧光(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标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观察了荧光标记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保持率和对其存活、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荧光标记幼蟹不同部位在室内饲养并观察8周,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幼蟹不同部位的标记保持率均为100%,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幼蟹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荧光标记幼蟹螯掌节和腕节间的关节膜后移入室外养殖池养殖,中华绒螯蟹室外养殖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与对照组也无显著差异(P0.05)。挑选标记后经室外池塘养成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小水体繁育实验,抱卵率为83.3%,平均抱卵量30×104egg·ind-1,与未标记中华绒螯蟹小水体繁育实验结果比较,抱卵率、平均抱卵量无显著性差异,荧光标记不影响中华绒螯蟹交配抱卵。本文结果表明,VIE可视荧光标记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个体识别标记,应用于育种、资源调查等研究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5.
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后期的性别分化过程。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雌雄个体在此过程中形态学变化差异显著,雌蟹最宽腹节由第一节逐渐向第五节转变,雄蟹则始终为第三节;雄蟹最长腹节长与背甲长的比率随背甲的增大而减小,而雌蟹则相反,其形态上的差异可作为区分幼蟹性别的直观依据。卵巢从发生到成熟,其颜色由透明、白色、浅咖啡色、豆沙色至深豆沙色转变;精巢的发生则早于卵巢,当卵巢仅为原始生殖细胞团时,精巢已初步具有完整的形态,并且精子出现的时间早于成熟期初级卵母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在精子发生和成熟期卵母细胞形成过程中,都存在多糖类物质积累的过程,同时卵母细胞还进行蛋白质的积累,并且蛋白质的积累早于多糖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6.
根据海洋类高校的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成绩考核等方面分析了海洋类院校公选课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完善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非专业公选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27.
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使生物科学自身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新纪元,而且还渗透到医学、农业、工业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带来了一场科学革命。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大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产业结构,年水产养殖总产量已连续几年跃居世界榜首。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水产养殖业始终未能摆脱传统的产业模式,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养殖生产和研究中的应用还十分有限,其中除了水产生物繁殖周期等本身生物学特性、研究基础薄弱和投入经费少等因素限制外,某些技术本身的高尖端性和复杂性也影响了其推广和…  相似文献   
28.
采用不同浓度的17β 雌二醇注射中华绒螯蟹雄性幼蟹,每隔7d注射1次,共注射5次,35d后取样。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促雄腺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常规石蜡切片显示,处理组的促雄腺细胞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电镜切片结果也表明在不同浓度的处理组,促雄腺在β 雌二醇的影响下,腺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如腺细胞核变形,呈不规则的形状,核仁消失,核内异染色质增多等,而8μg/g体重的处理组效果最明显,细胞质内出现溶酶体,其它细胞器很少见。随着浓度的增加,17β 雌二醇对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的发育及分泌抑制作用愈明显。  相似文献   
29.
昆虫和甲壳动物由于进化上亲缘关系近统称泛甲壳动物,大多数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为雌性特异性蛋白,是卵母细胞中储存的卵黄蛋白的前体,可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能量,是决定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在生殖发育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业已证明,调控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的主要激素有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神经肽和胰岛素样肽等。昆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发挥促进作用,而神经肽和胰岛素样肽对卵黄蛋白原合成的调控作用因种类不同存在不同。除了以上激素,甲壳动物特有的眼柄高血糖激素家族以及促雄腺激素对卵黄蛋白原的合成起负调控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合成的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概括并比较了调控昆虫与甲壳动物的卵黄蛋白原合成的主要激素及调控机制,为养殖虾蟹甲壳动物生殖调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本文报道了在体长35—4cm斑节对虾饲料中添加百寿多维0.2%、复矿12%,另一组添加国内某名牌产品多维0.2%、复矿1.2%,经40天投喂后,添加百寿添加剂组比另一组体重增加了25%,成活率提高了28%,蜕壳周期缩短二天左右,蜕壳率高出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