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6篇
综合类   1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21.
选择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下游青冈坪地区,通过在典型工程区布设标准径流小区,研究了溪洛渡库区典型坡面水土流失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样降雨条件下,荒草地产流最大,4次降雨平均产流10 244 cm3,其余地类按产流大小排序依次为坡耕地>疏林地>裸地;坡耕地产沙量最大,产沙均值为14.85 g,其余地类按产沙量大小排序依次为荒草地>裸地>疏林地;各地类产流产沙按含沙量大小排序依次为坡耕地>荒草地>裸地>疏林地。梯田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效果,在观测期内其径流小区未产流产沙;坡耕地是坡面侵蚀产沙最为严重的地类,是研究区内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2.
改善生态环境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上游长约4500km,流域面积约100万km^2。本区域地理条件特征。水力、矿产、动植物和旅游资源部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近几十来,由于本区域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垦殖率不断增高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在长江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同时,也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流  相似文献   
23.
成都平原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建立5种不同的施肥水平处理模式,对每个小区径流水样中的氮磷含量分析,探讨成都平原区氮磷流失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氮磷流失系数为:常规处理为氮素0.047 %、磷素0.018 %;优化施肥处理为氮素0.042 %、磷素0.021 %;增氮处理为氮素0.034 %、磷素0.026 %;增磷处理为氮素0.015 %、磷素0.040 %;保护性耕作为氮素0.018 %、磷素0.017 %.  相似文献   
24.
秸秆覆盖栽培对油菜土壤含水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在成都平原稻油轮作田2种秸秆覆盖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的4年定位试验,进行了油菜土壤含水率与油菜产量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油菜全生育期,覆盖处理土壤含水率含量均极明显地高于翻耕不覆盖处理(CK),而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又明显高于翻耕覆盖处理。油菜苔花期,覆盖处理比翻耕不覆盖处理(CK)的土壤含水率增加4.7%~29.8%,而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又比翻耕覆盖处理高5.4%~13.0%;覆盖处理的油菜单株角果数极显著多于翻耕不覆盖处理(CK),增加2.0%~13.1%,而免耕覆盖处理又比翻耕覆盖处理增加1.6%~5.6%;覆盖处理的油菜产量比翻耕不覆盖处理(CK)的增产幅度为3.3%~14.2%,免耕覆盖处理又比翻耕覆盖处理增产3.2%~4.6%。成都平原区两熟制稻田(油菜)秸秆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免耕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土壤含水率的提高是油菜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采用3种稻田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的定位试验,对成都平原稻田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地高于翻耕覆盖处理,而翻耕不覆盖处理最差;小麦分蘖高峰期,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比不覆盖处理高17.7%~75.9%,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比翻耕覆盖处理高12.7%~41.0%;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最高茎蘖数又比翻耕覆盖处理增加23.8%~72.3%,均极显著优于翻耕处理;覆盖处理的小麦产量比不覆盖处理增产6.3%~19.5%,免耕覆盖处理比翻耕覆盖处理增产3.2%~8.0%。稻田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成都平原区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6.
紫色丘陵区蓑草植物篱的减流减沙效应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速率高达每平方公里每年3200~7900t。该区域是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人口密集,高垦殖、高复种,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不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制约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用植物篱农作系统改善土壤抗侵蚀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是紫色丘陵高垦殖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蓑草根系发达,地上部生物量大,对土壤的覆盖保护好,且其生长盛期与降雨高峰同步,具有显著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在120 cm×90 cm土体内,蓑草根系总长98714.8 cm,相当于缠绕整个土体235圈,正是根系的这种缠绕固结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抗侵蚀的能力。蓑草根系平均直径0.20~0.50 mm,95%的根系平均直径小于0.40 mm,根系总表面积10139.68 cm2,在土壤表层根系表面积高达土体表面积的2~3倍,根系表面对土壤颗粒的巨大吸附作用是蓑草显著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003~200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在12度坡度情况下,坡改梯后净作蓑草(PECC)年径流量仅为49.90 m3/hm2,年土壤流失量为155.78 kg/hm2,而未坡改梯且农作(FNC)情况下,年径流量314.29 m3/hm2为前者的6.30倍,年土壤流失量3322.50 kg/hm2为前者的21.33倍;在24度坡度情况下,坡改梯后土埂及边坡种植蓑草、坡面农作(PERBC)年径流量248.04 m3/hm2,年土壤流失量612.00 kg/hm2,坡改梯后净作蓑草(PECC)径流量42.44 m3/hm2,土壤流失量153.75kg/hm2,而未坡改梯且农作(FNC)情况下年径流量高达785.73 m3/hm2,分别为处理1的3.17倍,处理2的18.52倍,年土壤流失量高达37503kg/hm2,分别为处理1的61.33倍,处理2的244.12倍。  相似文献   
27.
井灌区节水技术模式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用于井灌区的节水技术模式综合评价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节水技术模式选择的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并用实例加以说明,所得结果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基本相同,说明该方法用于节水技术模式的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8.
四川丘陵坡耕地综合治理的主要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约20万km  相似文献   
29.
成都平原农区地下水中NO3--N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硝酸根电极法对成都平原温江县天府乡农区田间和水井的地下水NO-3 N含量进行了一年多的连续测定 ,探讨了该农区地下水中NO-3 N的变化规律和氮肥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田间地下水NO-3 N含量周年变化规律是冬春枯水季较高 ,且变幅较大 (0 3 6~ 2 62mgL- 1) ,平均值为 2 59mgL- 1;夏秋丰水季较低 ,且变幅较小 (0 84~ 5 48mgL- 1) ,平均值为 1 10mgL- 1。 (2 )前作麦季氮肥施用量 ,对稻季地下水中NO-3 N含量有明显影响 ,当前作施纯氮达 3 75kghm- 2 时 ,稻季地下水NO-3 N含量最高达 3 4 6mgL- 1,其平均值为 17 97mgL- 1,是施纯氮 150kghm- 2 平均值 1 3 0mgL- 1的 13 7倍。 (3 )井水中NO-3 N含量变化幅度为 0 14~ 16 53mgL- 1,3口井水平均值分别为 2 54、3 60、6 52mgL- 1,未超出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但明显高于灌溉水NO-3 N含量的平均值 1 81mgL- 1。 (4)地下水位的高低与井水中NO-3 N含量没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0.
风干表土对土壤水分蒸发阻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入土壤表面阻力概念来说明土壤水分蒸发过程,提出了实验室测定其大小的整套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表面阻力与蒸发、影响蒸发的主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表面阻力总趋势是随蒸发时间的延长和累积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这种关系有可能被土壤蒸发面和大气间水汽压差的改变所打破,土壤蒸发面和大气间水汽压差是决定土壤表面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对土壤表面阻力与蒸发时间的关系、与蒸发时间及土壤蒸发面和大气间水汽压差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后一种比前一种模拟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