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干旱对冬小麦粒重形成的影响及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以豫西地区种植的6个主要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拟合,,并推导出一系列次级参数,用相关与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冬小麦的平均灌浆时间T相对缩短,平均灌浆速率R相应增加,籽粒灌浆速率对小麦粒重形成作用显著,而灌浆持续时间与粒重形成无显著相关关系;提高渐增期和快增期灌浆速率对提高粒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2.
小麦-玉米双晚种植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双晚"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选用3个半冬性冬小麦品种和3个中晚熟夏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冬小麦播期、夏玉米收获期对周年产量及水温资源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晚播冬小麦增产0.98%~8.17%,晚收夏玉米产量提高1 050.2~1 459.4 kg·hm-2,"双晚"种植模式周年最高产量达19 409.6 kg·hm-2,增幅16.64%。冬小麦适期晚播使降水生产效率和积温生产效率分别提高7.06%~14.68%和5.95%~13.49%,夏玉米晚收分别提高1.22%~4.44%和2.48%~5.50%。说明"双晚"种植模式能有效利用水、温资源,起到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3.
播期对不同习性冬小麦幼穗分化规律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和洛旱6号的幼穗分化进行观察研究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两者幼穗分化的总时间均有所缩短,总趋势均为前期慢后期快;洛麦21号随着播期的推迟二棱期和药隔期所经历的时间均为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和产量也为先增加后减少,故生产上的适播期为10月14日前后;洛旱6号随着播期的推迟,幼穗分化前期和药隔期所经历的时间10月4日播种和10月14日播种相同,10月24日播种时间缩短,穗粒数和产量10月4日播种和10月14日播种差异不大,但10月24日播种产量明显降低,故生产上不宜晚播,适播期为10月4~14日。洛麦21号和洛旱6号冬性较豫麦49稍强。  相似文献   
24.
黄淮麦区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肥小麦品种和洛阳市农科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所有参试品种来说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而且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春性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max、R、R2;半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R1和T2与粒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5.
播期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播期对3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灌浆高峰时,早播处理的籽粒干质量大于晚播处理的;3个品种的灌浆速率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济麦20’和‘豫麦49’早播处理的前期籽粒灌浆速率慢,后期快;而‘郑麦004’始终是前期快,后期慢,但差异不明显;3个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均有随播期推迟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6.
豫麦 48是利用杂交育种理论 ,采用水旱交叉选择而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和生产实践表明 ,该品种丰产性突出、稳产性较好 ,是一个适应性较好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对其产量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结果表明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 ,其次为公顷穗数 ,因此 ,豫麦 48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应是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注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粒重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存在差异,洛旱6号、洛麦21号和豫麦49不同播期之间的籽粒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但播期对偃展4110的千粒重影响不大。在不同播期下,灌浆过程中平均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的影响较大。播期对不同品种灌浆高峰出现的日期影响基本一致,早播期>晚播期>中播期.但较早播种时,洛旱6号、洛麦21号和豫麦49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晚播时偃展4110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播期对4个品种产量的影响均以中播最高,在河南旱区生态条件下,似偃展4110的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洛旱6号、洛麦21号等似豫麦49的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28.
以2005年度河南省征集的地方小麦新品种为材料,将其划分为3类粒质,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和GB/T国标法进行品质测定,用国标法校正近红外光谱品质分析数据。研究表明,近红外小麦品质测定结果与国标法测定结果相关分析和差异显著性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近红外测定结果需经进一步校正方能作为准确结果进行参考;2种方法对不同粒质品质测定结果的差异显著性不同,基本趋势是随角质程度增加,参试小麦主要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准确性下降,差异增大,因此,对不同粒质品种品质结果需依据不同的校正方程进行校正。不同粒质材料经2种方法测得的结果经Sigma plot、SPSS等软件分析和最优方程拟合,得到各自的一元二次校正方程,方程校正后,近红外品质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校正值与国标法测定结果吻合程度较好,湿面筋含量次之,而沉降值吻合程度较差,因此沉降值无法进行近红外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29.
冬小麦沉降值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配合力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丰产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不显著,而优质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达到极显著差异,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了显著水平。内乡188、豫展1号、豫麦34、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较高,平均优势正向优势的组合数远远小于负向优势,而超高优势均为负向优势,是理想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30.
小麦新品种洛麦一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麦一号(原名洛阳8716)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7年采用太谷核不育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1997~2000年参加河南省高肥组区试,2000—2002年参加河南省晚播早熟组生产试验。2002年8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几年来,在各级试验及大面积生产示范中,洛麦一号不仅高产稳产、穗大粒多、长相清秀、抗病耐热,而且内在品质优良。是一个理想的适应水肥地中晚茬种植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