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166篇
农学   141篇
基础科学   553篇
  105篇
综合类   1330篇
农作物   206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1047篇
园艺   323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摸清定向出菇新技术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为对照,开展了定向出菇新技术的出菇试验。试验选用2个香菇品种L808和兴农1号,统计香菇产量,测量子实体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在产量上的表现因品种而异,对于品种L808,采用2种栽培方式,其产量持平;而对于品种兴农1号,采用定向出菇技术栽培的产量显著高于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新技术在单菇重、菌盖直径等子实体形态特征指标方面优于传统的免割保水膜袋法。研究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可用于香菇栽培。  相似文献   
22.
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6):55-61
倒伏严重影响夏玉米的高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本试验2016年分别选用郑单958和DH618于三叶期(V3)割苗、登海618于拔节期(V6)割苗,2017年选用浚单20和登海605分别在V3和5叶期(V5)割苗。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割苗处理夏玉米的生育进程推迟2~8天;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V3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0.7%~6.8%,V5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18.9%~32.4%,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割苗后夏玉米抗倒伏性能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处理提升最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降低6.9%~10.6%,穗位高降低16.5%~19.6%;基部第三节间茎秆穿刺强度提高30.1%~34.2%,节间长降低56.2%~58.6%;茎秆小维管束数、皮层厚度和硬皮组织厚度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对其影响大于V3割苗。结论:割苗显著改善夏玉米茎秆形态学特征和力学特征,进而提高夏玉米抗倒伏能力;但是由于割苗后夏玉米生育期内光合产物减少,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并且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因此不宜在夏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3.
基于鲁棒反馈线性化的联合收获机割台高度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物联合收获机割台高度控制非常重要,有效的割台高度控制有助于提高喂入量的稳定性、降低整机各环节的负荷波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鲁棒反馈线性化的割台高度控制策略,该方法可以使割台跟随地面起伏进行俯仰控制调节。首先,基于割台结构和动力学分析建立系统数学模型,选取正弦角度的近似约简条件,将多变量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线性转换为典型的非线性系统;通过分析传统的反馈线性化控制研究可控仿射的模型构建方法,在集成鲁棒优化设计控制器基础上,提出鲁棒反馈线性化(Robust feedback linearization,RFL),通过构建灵敏度方程、选取增益来稳定系统;选取液压控制机构,根据控制液压输出的电流参数设计为基于鲁棒反馈线性化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将传统的PID控制和本文提出的鲁棒反馈线性化控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行驶速度、地形正弦振幅和地形周期条件下,鲁棒反馈线性化控制下的高度误差均小于传统的PID控制;以3种不同行驶速度在同一起伏地面上行进,鲁棒反馈线性化控制下的高度误差受行驶速度增加的影响小于传统的PID控制。  相似文献   
24.
为缓解畜牧业发展所需饲草与粮食生产争地的严峻形势,开发水稻粮饲兼用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头季水稻刈割时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和蜡熟期)为主区,留茬高度(25 cm、35 cm和45 cm)为副区,研究了头季水稻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和品质及再生稻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头季水稻刈割时间的推迟,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生稻籽粒产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头季水稻刈割时留茬高度的增加,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抽穗开花期刈割留茬高度越低再生稻籽粒产量越高,而灌浆期和蜡熟期刈割留茬高度越高再生稻籽粒产量越高。抽穗开花期刈割头季水稻干饲草品质最优,蜡熟期刈割头季水稻青贮饲料品质最优,均达优质一级标准。综上,该种植方式创新了2种水稻栽培模式:一是以再生稻米为主、优质饲草为辅,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刈割,25 cm留茬高度可收获优质一级干饲草10.51 t/hm~2,再生季可收获稻米10.58 t/hm~2;二是以优质饲草为主、再生稻米为辅,在蜡熟期刈割,25 cm留茬高度可收获优质一级青贮饲草34.66 t/hm~2,再生季可收获稻米4.21 t/hm~2,是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融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5.
目前薏苡机械化收获主要采用稻麦联合收获机兼收薏苡,存在薏苡总损失率大,含杂率较高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强薏苡联合收获机的开发研究,针对薏苡植株较高和易脱粒的特性,通过对割台装置以及脱粒清选装置的设计,同时与稻麦联合收获机的田间作业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了总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和工作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薏苡联合收获机的总损失率、破碎率和含杂率分别低于稻麦联合收获机的7.12%、0.05%和1.81%,生产效率差距不大。改进后的薏苡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优于稻麦联合收获机。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为薏苡联合收获机的理论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6.
27.
雷曦 《农技服务》2014,31(7):153-153
<正>于我国森林抚育的工作并没有全面展开,进而使得森林生长质量较低,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不大,同时又因为森林火险等级比较高,病害发生次数较高,使得我国森林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1]。因此,强化森林抚育工作,对加大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蓄积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我国森林抚育中存在的问题1.1幼林面积较大,抚育技术滞后当前我国幼林的面积达到104666666.67hm2,在总林分面积中占60%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林分面积中有半数以上是幼林,同时也说明森林抚育的难度较大。此外,在抚育幼林  相似文献   
28.
为了对马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序列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蒙古家马、蒙古野马和驴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试验对各类马样本mtDNA D-loop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运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共检测到5个单倍型,各类马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介于0.400~1.000和0.009 25~0.028 90之间,说明蒙古家马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蒙古野马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小,蒙古野马多态程度较低。根据D-loop区序列构建的NJ树发现,蒙古家马和蒙古野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且蒙古家马均匀地分散在各个分支中,说明蒙古家马有丰富的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29.
对糯米糍荔枝进行螺旋环剥与不同方法环割研究螺旋环剥与不同的环割方法对糍米糯荔枝冬梢的控制促花、保果增产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螺旋环剥和不同环割方法在控稍促花方面能有效的控制糯米糍荔枝冬梢的萌发与促进花和花穗的生成;在保果增产方面,螺旋环剥、环割2处与同株50%主干枝条环割2处都能增加糯米糍荔枝的果穗枝条数与株产量,但环割1处反而降低了糯米糍荔枝的果穗枝条数与株产量。  相似文献   
30.
周口市川汇区北郊乡利用当地离市区比较近的优势,大面积推广塑料大棚一年五茬菜(2茬芹菜-1茬番茄-1茬小白菜-1茬黄瓜)高效栽培模式,成效显著,该模式突出优点是:塑料大棚利用率高、产量高、效益好、茬口安排合理、病虫害发生较轻、用药次数少,是实现蔬菜高效无公害栽培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