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4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123篇
农学   294篇
基础科学   25篇
  53篇
综合类   1893篇
农作物   180篇
水产渔业   160篇
畜牧兽医   2726篇
园艺   216篇
植物保护   49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根据一起犬伊维菌素中毒濒死病例的诊治,详细分析了此类病例的救治原则和要点。本病例也表明犬口服伊维菌素达到2.5mg/kg就可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1背景伊维菌素是新型的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动物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对线虫和节肢动物有良好的驱杀作用。在犬科动物的驱虫时,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由于产品包装问题常常超量使用,甚至造成中毒和死亡。  相似文献   
22.
为了研究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抗菌活性和挥发性成分,以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滤纸片法测试对11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供试菌的MIC值;运用GC-MS鉴定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外标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溶藻弧菌、鲍曼不动杆菌有中度敏感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2.37、5.93、11.86 mg·mL-1;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抑菌活性与贝母素乙的抑菌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贝母素乙不是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主要发挥抑菌活性的成分;从乙酸乙酯组分中共鉴定出16个挥发性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脂肪烃(4.55%)、脂肪酸(24.07%)、含氮生物碱(23.02%);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贝母素乙的含量为(16.19±0.16) mg·g-1,加标回收率为96.58%,相对标准偏差为3.98%。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优良抑菌活性和抑菌广谱性,为开发优质植物来源的新型天然抗生素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3.
目前我国微生物农药原药生产技术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制剂技术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剂型结构不合理、制剂质量差、农药助剂种类及品种少、剂型加工工艺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等方面。苏云金芽胞杆菌(Bt)等功能微生物产品的市场容量及应用效果与剂型是密切相关的。为了明确新型生物杀线剂NBIN-863的最佳施用剂型,特开展此试验。通过对防腐剂、分散剂、悬浮剂等不同助剂的选择,研制了一种高含量Bt悬浮剂(5.2×109~7.9×109CFU/mL)。配方优化试验表明,在Bt发酵液中加入0.4%防腐剂山梨酸钾、1.0%分散剂硅酸镁铝、4.0%悬浮剂木质素磺酸钙,用盐酸调节pH至4.5,54℃热储前芽胞数最高为7.9×109 CFU/mL,对秀丽隐杆线虫活性最高,LC50为2.83 mg/L,对黄瓜根结线虫田间防效达68.64%。综合各指标,尤其是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半致死浓度,杀线虫NBIN-863悬浮剂(7.9×109 CFU/mL)效果最好,不仅流动性好,而且耐贮藏,是防治作物根结线虫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4.
根椐Gen Bank公布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 RNA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fim N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在建立两种细菌单项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优化双重PCR反应条件,建立了两种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用这两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核酸为模板进行双重PCR扩增,结果可同时扩增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258bp和449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4种兔病原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最低核酸检出限分别均为1pg。通过对78份临床病料检测,将建立的双重PCR技术和单项PCR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两者的总符合率为100%。表明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快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对这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同时检测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5.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原流行病学及其毒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5,(8):1205-1210
2009-2013年间,采用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和PCR鉴定,从河南及其周边省份1 914份有肺炎等症状猪的肺脏等病料组织中分离鉴定出14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总分离率为7.4%),其中A型69株,占48.6%;D型70株,占49.3%;3株不能定型;没有发现B、E和F型。2009-2013年间,多杀性巴氏杆菌不同年份的分离率为6.0%~10.6%,其中2012年显著偏高(P0.01)。另外发现其分离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6和12月份最高。多杀性巴氏杆菌最常见的共感染菌依次是链球菌(50.5%)、副猪嗜血杆菌(41.1%)、大肠杆菌(29.5%)、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14.7%)和沙门菌(10.5%)。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A型菌株毒力普遍较强,而D型毒力普遍较弱。但是,A型菌株也有毒力较弱的菌株,另外,在D型菌株中发现了一株毒力很弱的菌株PM-18,其LD50在4.8×107 CFU以上,该菌株是否能作为天然弱毒疫苗菌株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文章通过"螨虱灵+贝尼尔+伊维菌素"联合用药方案,观察试验对牛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效果。结果可见:"螨虱灵+贝尼尔+伊维菌素"联合用药组,用药后血液原虫的(在用药后7天与30天)感染率减少到50%与0%;线虫的感染率(在用药后7天与60天)减少到10%与0%。体表寄生虫的感染率(在用药后7天与20天)减少到10%。  相似文献   
27.
<正>羊疥螨是由疥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寄生性皮肤病,又叫疥癣、疥虫病、疥疮等,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可引起羊群严重感染。该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季节,临床上患病羊主要表现为剧痒、消瘦、皮肤增厚、龟裂和脱毛,烦躁不安、食欲减退、代谢机能紊乱、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下降,严重者可因高度衰竭而死亡,影响羊的健康和毛的产量及品质,对养羊业危害十分严重。目前,在羊疥螨病治疗方面,主要应用驱虫、杀虫药物来进行防治,因此,伊维菌素是一种具  相似文献   
28.
按照《中国兽药典》2010版和《兽药及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对伊维菌素微乳制剂进行肌肉刺激性试验、热原试验和注射途径LD50测定,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肌肉刺激性试验,观察4只家兔注射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后48h的变化;热原试验,测家兔的体温变化,判断伊维菌素微乳制剂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LD50测定,分别给大鼠、小鼠按组一次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伊维菌素微乳,连续观察7d~14d,记录各组动物急性毒性反应的症状、病理变化、死亡时间,按简化寇氏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及95%可信限。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家兔股四头肌未见明显刺激作用;热原限度符合规定,无致热源;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大鼠、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其临床推荐用量(0.2 mg/kg)的191.28倍和161.00倍,并且高于伊维菌素原料药的LD50(24.249 3mg/kg)。伊维菌素微乳制剂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提示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9.
为弄清贵州某野生动物园长臂猿死亡的原因,本试验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诊断和RT-PCR检测确诊等方法,对该野生动物园发病长臂猿进行了诊断。试验结果显示,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理初步诊断该野生动物园长臂猿疑似流感病毒、支原体和细菌混合感染,RT-PCR/PCR检测确诊发病长臂猿为流感病毒、支原体混合感染,细菌分离培养、生化特性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结果表明造成该野生动物园长臂猿发病死亡的原因为流感病毒、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根据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制定出了免疫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0.
牛巴氏杆菌也称之为牛出血性败血症,是因为受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存在传染性,一般为散发。患病的牛只身体的组织、体液、粪便等处均可以检测到巴氏杆菌,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又可以继续进行传播。牛只在寒冷、潮湿、缺乏营养等环境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造成了养殖场的经济损失。1临床症状在患牛死亡之前,其眼结膜出现了充血症状,呼吸急促,运动失调,死亡后可见其肛门和口鼻有流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